来一场修行之旅:大五朝台之南台

无言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 。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奉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奉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奉狮子吼文殊、北台灵应寺供奉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资料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2日,跟夜大同学随某修行团体赴晋朝台,开启一场修行之旅。</p> <p class="ql-block">早八点一刻,乘坐同学的车自驾前往五台山集合。十一点左右,车停在五台山景区游客中心外。原本以为迟到了的我们匆匆赶进游客中心,买完票才发现还有很多人未到,直到十二点人才陆陆续续到齐。</p> <p class="ql-block">十二点十分左右进入景区,乘坐景区公交前往徒步起点:白云寺。十二点四十左右,在白云寺下车,徒步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白云寺,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南十里处,为文殊菩萨驻持道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唐代,是五台山著名的古刹,1995年在昌隆法师主持下恢复重建,中轴线上依次为观音莲台、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菩萨十方念佛圆通宝殿。左侧为弥陀院,有西方三圣接引殿。右侧为菩提院,有十方法音堂、万姓先祖堂。此外还有药师殿、地藏殿、藏经楼、钟鼓二楼、方丈楼、佛国圣城等建筑。寺院建筑群依山而建,坐北向南,其东北沿临石凉公路,西南遥望佛母洞,地处进入五台山风景区的必经之路,周围群山环抱,溪流蜿蜒,风光秀丽。</p> <p class="ql-block">队伍在白云寺短暂逗留,庙宇没有年代感,我只进寺院简单的浏览一眼便出寺外等待朝拜的队友。十三点左右,集齐队伍,向佛母洞进发。一路向上的公路似乎已经完虐了我身边的队伍,对于我这个户外人来说:那都不叫事儿。于是我便找到了乌孙大咖猫领队的感觉:背着手在队伍前面晃呀晃,呵呵!我得意的笑……</p> <p class="ql-block">到佛母洞索道售票处队伍停下来休息,午餐。看着步道高高的台阶,以为大多数人会做缆车,不知道时间是否允许的我便纠结坐与不坐?只是,当队伍里的“小哥哥”带着鄙视的语气反问我是不是要坐缆车时我才知道:我想多了。</p> <p class="ql-block">见过磕长头的,第一次见在陡峭的石阶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磕</span>长头,再一次刷新了我对信仰的力量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山里的小气候多变,原本的蓝天白云不知何时已经阴沉沉地托不住雨点了。好在景区的石阶不算滑,是雨越下越大,逼得我们不得不穿了雨衣。高高的石阶通向天际,我却因为要照顾同伴的速度,走走停停的并不觉得疲累,只是没有太多的景色可看,对我这凡人来说便有些枯燥,这枯寂想来应是修行之人修心的最佳时刻了吧?转折间,佛母洞的红色庙宇已伫立在山顶等候,我身后的修行队伍却越拉越长,前队在佛母洞下的补给点避雨喝茶,因为想起来要上佛母洞盖章(在白云寺忘了盖)和拍照,我便独自先行一步。</p> <p class="ql-block">佛母洞,又称千佛洞,它是一座天然石灰岩洞,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南台东南支脉接近山顶的地方,距白云寺2.5公里。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摩耶夫人。佛经记载,佛母不仅是指生育释迦牟尼的摩耶夫人,还指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原本早已多世成佛,且为诸佛之母,佛母洞即为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三世佛母随缘教化显应之处。</p> <p class="ql-block">冒雨进入佛母洞红砖院墙,院内游人众多,我问明寺内小师傅盖章之所,便随人流进入二进院直奔客堂盖章。</p> <p class="ql-block">在大五朝台的地图上盖下第一枚印章,还是有点儿小兴奋的。站在屋檐下小心地将地图收起,四顾,雨势愈发大起来,雨帘外苍山青翠,庙宇森然,不知何处传来的钟声与雨声交融,如梵音缭绕,回荡,悠扬,清净,空灵……</p> <p class="ql-block">正想多拍两张照片,我同学也上来了,问明大部队尚未抵达,我再次拿起手机。等他拜完观音出来,我们继续拾阶而上,来到佛母洞前。</p> <p class="ql-block">我穿过殿堂进入佛母洞,这座天然的石洞是分外内洞的,大洞套着小洞,外洞阔大,洞口敞开,进深幽暗,由外而里渐渐收缩,在尽头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内洞。内洞的构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圆狭窄,呈弯曲管状,斜向上延伸一米左右,即进入葫芦形状的洞腔。这个扁圆石孔刚好能容一人爬钻而入,洞腔里可容纳五六人。内洞有乳石和石笋,洞壁石色斑驳,形状凸凹,犹如人体五脏六腑形样。特别是洞腔右侧乳白色条纹,和人体脊椎骨、肋骨一样形象逼真。正因为内洞天巧成,示现为人体腹内形状,所以称为佛母洞。据说世人入洞即为“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出洞即为“佛母重生”,脱胎换骨。内洞我没进,只有样学样的跟着信徒们摸了摸清凉的洞壁,之后就与洞口的一位户外小姐姐攀谈起来,对与独自重装朝台的她我是佩服的五体投地!</p> <p class="ql-block">佛母洞之上还有大殿,匾额为“千佛示现”,大殿之侧的偏殿是药师殿。从大殿外的观景台可以观景,只是此刻雨虽然停了,山中还是雾蒙蒙的看不真切,眼前只有栉比鳞次的佛殿灰瓦和佛母洞的外景。</p> <p class="ql-block">十五点半左右,我们从佛母洞出来,喝完茶的大部队才刚刚上来,有人想进去朝拜,我们便在外等待,天已经放晴,山间涌动着云海,我忍不住又拍了两张佛母洞的外景。</p> <p class="ql-block">问明领队的师傅今天的目标是大南庄,我看了一下导航,还有9公里多,算算时间以我的速度估计也要走到晚上九、十点了,堪忧啊!师傅说实在不行可以在大南庄挂单。这个还靠谱点。十六点左右,队伍集齐向南台进发。开始是沿山腰的公里转,起伏不大,心急的我便放开了脚步,虽然不时被要求停下来等待后队,速度尚可接受。对面过来的驴友好心告知我有稽查站验票,买了票的我自然是不怕的。大大方方的过了检查站,转过弯就看到了文殊禅林。</p> <p class="ql-block">我们跨过文殊禅林前的小桥就脱离了公路,真正的回归大自然。实话说相比于景区的台阶,我更喜欢这样的山野路,何况还能见到很多小灵物,当那些小松鼠、小兔子从我眼前跳过时,我如孩童般欢呼!爬升逐渐增大时,累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习惯了坚持的我可以接受爬的慢,却实在不能理解修行之人的理念:我们是来修心的不是来爬山的。难道爬山不是一种修行吗?难道修心就是爬不了十米就要停下来吃喝喊累吗?既不想苦修为何要爬野山,坐车朝台不好吗?说前面的人不等后面的人就是没有爱心,不善良。有这样认知的人就有爱心,就善良了吗?不管是什么样的路况,随时随地的要求前队即刻马上停下来的领队和队员真的令我大开眼界。我在户外的队伍里也经常会掉队尾,追赶是我的常态,却从来没有自私的抱怨前队的不等待。难道修心的人不应该更平和吗?</p> <p class="ql-block">天渐渐暗下来,随着海拔的增高山风越发的冷冽,在风中瑟缩等待的我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加衣服?加,一走就热,不加,忒冷,这样的环境怎么做都容易感冒。当我实在忍不住把外套穿上,也实在忍不住对摊坐在山坡上吃喝的大大小小的修行者弱弱地说:尽量不要吃太多东西吧,容易因氧气供给胃而引起高反,毕竟海拔已经到了2000米。且再次不顾某些人的厌烦说出了我的顾虑,山里天黑的很快,走夜路危险性会大大增加。另外建议师傅统计一下带头灯手电的队友,以方便天黑后行事。</p> <p class="ql-block">松林里的光线暗且湿冷,令我无比担心会再次下雨。好在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穿出松林,我们居然看到了落日,还有夕阳余晖下的南台。</p> <p class="ql-block">沐在夕阳下的一切都是金红色的,波澜起伏的远山则浸在暮霭中呈现出深沉的灰蓝色,在这灰蓝之中又游曳着数条金红色的火龙,那便是最美的人间烟火了!每当筋疲力竭之际看到如此美好便会觉得付出的所有汗水都是值得的!骆玉明教授曾说过:如果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美是确实存在过的,美不依赖于意义而存在,美自身就存在,因为美的存在,所以生命是有意味的,是值得的。即使那些美已经消失了,人还可以依赖对美的回忆,而使生命变得不那么枯索和可厌……这话委实切中了我拍照记录的初衷!</p> <p class="ql-block">十九点四十左右,我终登顶锦绣封来到南台普济寺外,穿上羽绒服在刺骨的寒风等待后面的人上来。望着黑漆漆的山野,想,今天肯定是去不了大南庄了,只希望普济寺能挂上单。二十点一刻左右,队伍方陆陆续续到齐,进入普济寺。好赖女士们还有张床,男士们就不知道是在哪里躲了一夜。斋饭是没有了,勉强用湿纸巾擦了擦脸就睡下了。</p> <p class="ql-block">半梦半醒的一夜,2025年8月13日,晨光乍现,就已经有人开拔了。我起床收拾好行装便在寺内寻找曾经的记忆。南台普济寺,初建于隋开皇十一年,是隋文帝杨坚在五台山敕建的五座台项寺院之一。唐会昌五年,武宗“灭法”,南台顶寺院造像均被毁。现存普济寺建造于宋代。宋太平兴国年间,南台曾有阁子院。明成化二十二年,起盖南台顶旃檀旃檀林大殿,并于殿内塑置佛、罗汉诸像。明弘治元年、明万历二十八年,明神宗朱翊钧遣太监至南台寺院供奉,并刊碑纪念。撰写《清凉山志》的释镇澄,在明万历年间曾复修古南台。清康熙四年,金装南台普济寺佛像。康熙二十二年,乾隆十四年整新重葺。寺内古文殊洞、古佛殿等均为古代遗存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的铜钟,那悠扬静心的钟声仿佛又萦绕在耳畔。</p> <p class="ql-block">转山转水转佛塔。月亮还高高地挂在殿堂的飞檐翘角之上,白塔上的菩萨已披上圣洁的晨光,可惜围墙被加高,看不到南台的日出胜景。</p> <p class="ql-block">我一向没有方向感,所以不能确定远处的山坡上的那座寺庙是不是古南台的云集寺?当正座普济寺都沐浴在阳光下时,我从佛塔前转回古文殊洞,我依然没有找到这座古佛洞的“很值得一看的”秘密。六点半左右我们在寺院后堂食斋饭,很遗憾不能拍照记录,而且那庄严肃穆的氛围让我很紧张。</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我先一步出了寺门去拍风景,于是便看到了云海。天晴的很好,便显得山峦格外的青翠,那一片白色的云海就那样平静地浮在跌宕起伏的青山之间,没有波澜起伏,却浩瀚飘渺……想拍延时,奈何风太大,估计三脚架也不稳,便也懒得往外掏。手持不稳也不能长久,加上云海变化不大,所以拍了两次我就放弃了。团队出来后先是在寺外的香炉前“烟供祈福”,之后拍了集体照(我没参加),八点方整队下南台。</p> <p class="ql-block">南台那座汉白玉牌坊依然如故,巍峨而气派。我们跟着领队师傅是从牌坊旁边的野路下去的,这牌坊我上次拍过,这次便懒怠过去,只拍了一张侧影,就跟着队伍下山去了。</p> <p class="ql-block">三年前的南台普济寺牌坊。</p> <p class="ql-block">下山虽然费腿,比较我们当年往上爬的艰辛就要轻松多了。原以为大南庄到南台这条路是我走过的,没有什么难度,岂料,下到公路后师傅却并没有走常规路线,常规路线,而是直接从路边翻下松林。对于我来讲,走不一样的路更有挑战性和新鲜感,我喜欢;可这陡直的松林对于他带领的信众们来说就是直接上难度了。虽然我不断的叮嘱身边的人要侧身下,要小心,还是不断有人摔跤。我忍不住还要吐槽,在如此陡滑的路段居然还要命令前队停下等待,是真有“爱心”啊!</p> <p class="ql-block">摸爬滚打的下到谷底,路趋于平缓,停停走走的,即便照顾着我同学的速度,我们还是成了前队。没有轨迹的我看到三岔路口肯定是要停下来等领队,只是有个小姑娘和她妈妈(据说跟着师傅连续五年朝台)都说是走下面那条路,有人也已经走下去了,意志不坚定的我也跟了过去。然后,然后,就走错路了,出了山谷,又翻上草甸子,就都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等师傅上来说是走错了,然后让我带着体力好的人先走一步,目标就是对面山顶的信号塔(那里应该就上公路了)。看着高高的山坡,我有点儿无语,真的很想问问他:你知不知道你带的都是些什么人吗?走错路在户外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最正确的不是应该原路退回轨迹上吗?</p> <p class="ql-block">碍于情面,我终究还是没有问出口,带着我的同学奔目标而去。只是转到山坡的另一边,我发现要想翻到公路上,必须得先下到谷底再往上爬,而且对面的山坡度大,应该也没有路。无奈的我只能让身边的人先等等,我过去看看再说。翻上对面山坡,对于我来说这盘旋向上的路到是可以接受,只是鉴于其他人昨天的表现难度委实太大了,所以我话说不要过来,等师傅来了再说。我本是想建议师傅原路退回或者找路插到轨迹上,因为从我处的位置能看到松林里有明显的路迹。谁知师傅几个人一直在原地休息,太远了,没有对讲机根本无法对话,跟我走的几个人也不听我的,都追了过来,尤其是有俩小朋友,已经赶超了我,如此我只能硬着头皮往上爬,怕出意外,还要看顾着两个孩子,便忽略了我的同学。带着两个小家伙在半山腰的大石头上停下来等待,直到他俩的家长上来。有人上来没停继续向上走了,我也只能跟上,因为望上去,路明显的更不好走。果然,之后的那段山坡愈发的陡,且杂草丛生路迹难寻,最后更是有段碎石坡,即便是我都爬的腿软,看到公路护栏下的缺口都是碎石就没敢钻,宁可多绕二三十米跨栏而过。正午十二点,我站在了公路上,侧目,真的哭笑不得,南台普济寺就立在离我不远的山坡上。目测不过一公里左右,我居然走了四个小时。小姑娘第二个爬上来,我指点着她跨过护栏后继续指引后续的人上来。公路上除了不断有暴土扬尘的汽车驶过还有顺朝逆朝的队伍们,一个个都在好奇我们是不是走了一条新线路,呵呵!</p> <p class="ql-block">摔倒了,没关系,先拍张照片摆摆烂哈!开心归开心,后队一直没上来,前队则快上演“上甘岭”了,没遮没拦的大太阳还在在头顶玩命的晒着,可他们的师傅就是要求原地等待。好不容易听到后队的声音了,我同学居然出状况了,低血糖,让扔糖下去。无奈,我卸了包下去接应。来前我是再三叮嘱过有糖尿病的他,要带糖,最好带瓶可乐或红牛,低血糖是会要命的。看着他虚弱的样子,掉了底的鞋,我是真无语了。本来我就很有点儿闹心,那师傅居然还训斥在上边给他们指路的队友,嫌他们不下来接应。我一下子就破防了,直接怼道:师傅你不要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说的那么轻巧,下山比上山还难(上山只是累,而下这样的陡坡是有滑坡的危险的,何况还是没有户外经历又已经力竭的人)。那一刻感觉我这七、八年在户外修炼的涵养消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背着两个包的我再拍照就有些困难了,且走到现在我已经彻底没了心情,盘算着大南庄是否能下撤?真心说,生命是自己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我更不想为谁的愚蠢买单!</p> <p class="ql-block">过了一个补给点,直到走进松林我才找回些当年朝台的记忆,林中的路依旧是很陡的,幸好同学在补给站喝了可乐体力恢复后把包接过去了,不然前面的包妨碍视线我还真不太好下。十五点半,我们穿出松林下到公路上的检查站,这里已经能看到金阁寺与大南庄了。因有人在松林走错了路,我们在检查站等了许久才穿过检查站再次下到松林中。十六点二十,出了林子,过河,登上大南庄,今日行程到此结束。晚饭与住宿不在同一个农家院,安排好住宿,他们开会,总结,畅谈修心的体会,作为俗人我只听不做评论,唯有人下撤之举正合吾意!</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4日,晨,队伍开拔后,我们下撤的四个人包车到白云寺下的公交站,坐公交车返回停车场,只后坐同学的车打道回府,大五朝台至此匆匆落下帷幕。如果说三年前的朝台我修到了坚持和坚韧,那么这次半途而止的“修行之旅”,第一次当了“逃兵“的我大抵是学会了“放弃”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