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鑫谈:《怎样找到写作灵感》

大河洋美术馆

<p class="ql-block"><b>《怎样找到写作灵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黄鑫</p><p class="ql-block">灵感与创作是一种默契或是悟性与环境的巧合。在我的创作领域中很少是靠灵感去创作的,由其是美术与书法创作不是有灵感时去创作的,而是在自己找出时间投入创作才能引擎灵感围绕于创作中启发灵感融入深入创作的氛围,更加让自己身心愉悦,这时让灵感已融进了二次创作的高峰,进入愉悦期深度创作的范畴而创作,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产生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狂风暴雨般的兴奋感。这种现象己进入创作的灵魂的共鸣,可以这样理解为艺术养生法则,艺术养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营造写作灵感就是与生活及人生的路上成长历程习习相关,这时候的灵感有可能是触景生情,在现实中产生更大的创作欲望或文学创作的创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得考虑创作者可能的背景,可能是刚开始写作的人,或者遇到瓶颈的作者,他们需要具体的方法而不是泛泛而谈。首先,我应该分解灵感的来源,可能包括观察生活、阅读、记录碎片、调整状态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很多来自日常积累。所以需要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比如,细节描写,不同人的反应,这些都能成为素材。然后,阅读也是一个重要来源,不仅是同类作品,跨领域的阅读可能带来新的视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创作者可能需要具体的方法,比如建立素材库,记录碎片想法。现在很多人用手机备忘录,随时记录,这点很实用。在没有手机的时代,我通常都是以小纸本记录,这些我都把它称为手记。另外,主动创造刺激,比如改变环境,旅行、散步,或者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打破日常惯性,激发新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情绪和思考的重要性。有时候灵感来自内心的感受,处理情绪,反思经历,甚至梦境,都可能提供素材。比如,写情感类文章,自己的经历或观察到的他人情感都是来源。我写河洋古镇上的风景与故乡的系列作品是用大脑记忆法,捕捉承经行走在古镇的沿途,从中延伸出许多风景、人物形象与事物性的变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可能需要提到互动和交流,和他人聊天,听别人的故事,或者参与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还有,设定具体任务,比如命题写作,强迫自己从某个角度切入,可能会激发灵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要考虑创作者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灵感枯竭时的应对方法,比如暂时放下,做其他事情,或者回到基础,重新观察。可能还要区分不同写作类型,比如虚构和非虚构,灵感来源可能不同,但核心方法类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结构清晰,分点说明,每个点有具体的例子或方法,让用户能实际操作。避免太抽象,要具体。比如,观察生活可以举例子,比如菜市场的声音,路人的对话,这些细节能成为小说的场景或人物对话。</p><p class="ql-block">还要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灵感不是突然的,而是长期积累后的爆发。所以日常的习惯很重要,比如每天记录,定期整理素材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起,由一件民事诉讼激起了我的创作浪潮。《还大地一“遍”绿水青山》文章诞生了。意识到某退休人员、某珐倌、在任某村倌等人涉嫌违无恶不作的行为。2024年我亲历过案件的当事人,自被告中反败为胜者。从此我操心操笔指向向事实与正义、公平高喊,天平应给于人类公道。这时,我以原告的身份面向事实讨划正义,还我清白,愿为村上的乡亲们正言,案件一审、二审获得胜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创作者可能还要提到心态调整,不要急于求成,灵感需要耐心等待,有时候越放松越容易出现。比如散步、洗澡时的放松状态,容易产生灵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的话,可能需要分几个大点,比如:从生活中挖掘、从阅读和输入中激发、主动创造刺激、记录和整理碎片、调整状态和心态。每个大点下再细分具体方法,这样创作者看起来清晰,容易操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者针对不同写作类型(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的灵感来源。也可能希望了解如何应对灵感枯竭的具体策略,或者如何培养持续的创作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可能在实际写作中遇到瓶颈,需要更具体的技巧,或者希望将灵感方法应用到不同场景中。因此,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不同文体的灵感侧重:比如小说、诗歌、非虚构写作各自的灵感获取方式可能不同,需要针对性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处理“无效灵感”:有时候收集了很多素材,但无法转化为作品,如何筛选和深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群体互动激发灵感:与他人交流、工作坊、写作小组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技术工具辅助:比如思维导图、卡片笔记法在灵感管理中的应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 应对灵感焦虑:如何调整心态,避免因缺乏灵感而产生的自我怀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确保内容具体,有例子,自已能直接应用。例如,在不同文体部分,可以举小说如何从对话中提取冲突,诗歌如何从感官细节出发;在处理无效灵感时,可以提到如何通过提问深化素材,比如“这个场景的核心矛盾是什么?”“角色的动机是否足够强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创作者可能希望内容更有层次,从日常到进阶,逐步深入。可能需要加入一些心理学或认知科学的理论,比如“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结合”,解释为什么某些方法有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碎片灵光”到“完整文本”:4步转化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捕捉到灵感碎片(一句话、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只是起点,关键是把它“喂大”成能立住的文字。这需要一套可重复的“孵化流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第一步:给碎片“贴标签”——明确它的“可用属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记录下的灵感往往是模糊的,先别急着写,先做“属性标注”。比如:</p><p class="ql-block">碎片:“我上东街口地铁站遇见车厢里,一位穿校服的女孩对着窗外哭,手里攥着半张撕碎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标签:#人物情绪(委屈/离别) #场景(移动封闭空间) #道具(撕碎的照片) #冲突(未明的原因)</p><p class="ql-block">标签的作用是帮你快速定位碎片的“功能”:它是适合当故事的开头?还是某个角色的经典动作?或是隐喻的载体?比如“撕碎的照片”可以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后续延伸出“女孩与好友的决裂”“家庭变故的伏笔”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第二步:追问“为什么”——挖掘碎片的“底层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感的碎片若没有“动力源”,会像无根的浮萍。用连续追问法,挖到它的“核心矛盾”或“情感内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上面的碎片追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孩为什么哭?(被欺负?家庭矛盾?暗恋失败?)</p><p class="ql-block"> 照片里是谁?(已故亲人?背叛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撕碎”这个动作意味着什么?(愤怒?决绝?自我惩罚?)</p><p class="ql-block">追问到第3-5层,往往会触达一个具体的“动机”(比如“照片是病逝的妈妈,女孩因高考失利与妈妈吵架,撕碎了合影”)。有了动机,碎片就有了“生长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第三步:“嫁接”已有素材——让碎片“长”出血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从头创造,把新碎片嫁接到你已有的素材库里。比如:</p><p class="ql-block">素材库中有“老城区梧桐树下的修车摊”(之前记录的场景)、“沉默寡言的父亲总在深夜修自行车”(人物细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地铁女孩”的碎片嫁接过来:女孩哭完下车,走到家楼下的修车摊,父亲默默递给她一杯热豆浆——无需多言,父爱与女孩的委屈形成张力,场景和人物都有了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嫁接的本质是“借已有素材的‘可信度’,为新灵感提供扎根的土壤”,避免凭空造梗的悬浮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第四步:“最小化写作”——用500字“试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别等碎片“完美”再写,直接用500字试写一个“微型场景”:聚焦碎片中最有张力的部分(比如女孩在地铁上哭的3分钟,或她下车后与父亲的互动)。写的过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卡壳,说明这个方向可能不对,回到第二步重新追问动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顺滑,说明碎片有潜力,后续可沿着这个场景延伸情节(比如父亲翻出女孩小时候的照片,引出更多家庭往事)。</p><p class="ql-block">“最小化写作”是低成本验证灵感价值的方式,就像科研中的“可行性实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灵感的“质量筛查”:淘汰无效碎片,聚焦高价值素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是所有灵感都值得投入时间——有些碎片是“烟花”(绚烂但短暂),有些是“种子”(需要培育才能发芽)。学会用3个标准筛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标准一:“情感共鸣度”——能否让你“再感受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灵感自带“情绪钩子”。比如你记录“奶奶临终前把最后一颗糖塞进我手里”,若想起时仍会鼻酸,说明它有强共鸣;若只是“觉得应该感人”,大概率是无效素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验证方法:重读碎片时,是否能快速唤起当时的感官细节(糖的甜味、奶奶手的温度、病房的消毒水味)?能,则保留;不能,则淘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标准二:“独特性”——是否跳出“陈词滥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避免用烂俗的设定(比如“总裁爱上灰姑娘”“穿越后成为王妃”)。真正的灵感往往带着“个人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同样写“孤独”,有人写“独居老人每天给已故老伴的拖鞋擦灰”,有人写“程序员给AI聊天机器人设置‘假装有人等自己回家’的程序”——后者因“科技+日常”的反差,比前者更独特。验证方法:问自己“这个设定/场景,换个主角还能成立吗?” 若换谁都行,说明缺乏独特性;若必须是你设定的那个角色/场景,才是有价值的灵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标准三:“延展性”——能否支撑起一个故事/段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灵感是“单点闪光”(比如“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适合当散文细节;有些是“网状结构”(比如“一个伪造身份的间谍,发现目标竟是自己失散的哥哥”),自带情节张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验证方法:试着为核心碎片列3个“可能的发展方向”。若只能想到1个,说明延展性弱;若能想到3个以上(甚至互相矛盾的方向),说明它有成为“核心灵感”的潜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适配你的“灵感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如何精准捕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感知偏好不同,灵感触发的“开关”也不同。根据你的“主导感官”,调整捕捉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视觉型创作者:用“图像笔记”激活灵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征:对画面、色彩、构图敏感,容易被视觉细节触动(比如电影镜头、绘画、街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法:</p><p class="ql-block"> 随身带拍立得/手机,拍下触动你的画面(一片落叶的脉络、路灯下的雨丝、橱窗里的假人模特),并在备注里写:“这个构图让我想到</p><p class="ql-block">”(比如“假人模特的空洞眼神,像我高中时假装开朗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视觉联想链”写作:选一张照片,强迫自己写3个与画面相关的场景(比如“照片里的红裙子女孩”→“她三年前在暴雨中跑丢的红色书包”→“书包里装着给病重父亲的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听觉型创作者:用“声音档案”捕捉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征:对声音、语言、节奏敏感,容易被旋律、方言、环境音触发(比如老唱片、街头对话、雨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法:</p><p class="ql-block"> 录下触动你的声音片段(地铁报站声、菜市场的吆喝、朋友醉酒后的呢喃),并记录当下的第一反应(比如“听到卖红薯的吆喝,突然想起奶奶冬天总把烤红薯捂在怀里等我放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声音叙事”写作:选一段声音,写一个“听声识人”的故事(比如“深夜邻居的咳嗽声,让我发现他一直在偷偷照顾卧病的妻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动觉型创作者:用“身体记忆”触发灵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征:对动作、触感、体感敏感,容易被身体体验带动(比如运动时的呼吸、手工时的触感、旅行中的奔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法:</p><p class="ql-block"> 记录“身体记忆”:做一件事时,写下身体的感受(比如“揉面时,指缝间面团的温热黏腻,像小时候母亲给我擦脸的触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动作串联情节”:设计一个核心动作(比如“反复擦拭桌子”),让角色通过这个动作推动情节(擦去的是过去的痕迹,还是无法面对的真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终极提醒:灵感是“你的”,不是“别人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陷入“模仿焦虑”:看到别人写悬疑就想写悬疑,看到别人写治愈就想写治愈,结果灵感枯竭。其实,最好的灵感一定带着你的“个人胎记”——你的成长经历、你的困惑、你独有的感官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留守儿童,对“离别”和“等待”的感知会比别人深刻,写这类题材时,灵感会自然涌出(不需要刻意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热爱研究历史,对“时间”和“因果”的理解更独特,写历史小说时,细节和隐喻会自带厚重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送你一句话:</p><p class="ql-block">“寻找灵感的过程,其实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当你足够了解自己的感知方式、情感模式、思维惯性,灵感会像老友一样,知道何时该来敲你的门。”</p><p class="ql-block">别再焦虑“没灵感”——你走过的路、见过的人、流过的泪、发过的呆,都是灵感的原材料。现在,拿起笔,从最微小的那个碎片开始写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鑫</p><p class="ql-block">2025.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国画篆刻作品/黄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黄鑫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