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记忆里的粮票与我的青春牵挂

脱颖徐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票证浮沉岁月长,民生经纬系玄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伍斤墨印山河影,数则规承市井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驿路凭它通粟米,尺书托此寄柔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茶温影重皆成忆,一纸残笺贮旧光。</b></p> <p class="ql-block">  在计划经济的漫长岁月里,粮票宛如一道无形却又紧密相连的纽带,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每一处缝隙。自 1955 年问世,直至 1993 年悄然退场,这些小小的纸片,承载着远超其自身重量的意义。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物资,其分配与流通被国家牢牢把控。粮票的出现,宛如一场及时雨,确保了粮食得以公平地惠及每一个人,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固基石。​</p> <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这话一点不假。在市面上,最常见的当属伍市斤全国粮票。它的正面,清晰地印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 字样。这组粮票呈规整的长方形,长约 9 厘米,宽约 3.9 厘米,背面则盖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威严的钢印。上面还附有相关说明:“一、凭本票在全国范围内,可购买粮食制成品及各种粮食。二、购粮时,按当地粮食部门规定的供应品种购买。三、本票面额为成品粮。四、本票不准买卖,涂改无效,遗失不补”。这寥寥数语,不仅赋予了粮票特殊的身份,更让它成为人们出差、探亲、求学等跨地区活动时,贴身珍藏的必备之物。</p> <p class="ql-block">  我与全国粮票、黑龙江省粮票以及北京市粮票有过诸多交集。黑龙江省粮票的票面印刷十分精美,上面印有林区履带式拖拉机拉山“神兽——“爬山虎” 运输木材、煤矿设备装火车、石油化工厂等充满时代特色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蓬勃发展。而 1988 年的北京市粮票,纸张质地柔软,宛如单张长条邮票,上面盖有北京市粮食局的印章。在大学里,这些粮票按月发放,且仅限当年有效。</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在寒暑假的火车站台上,想买点吃的,若是拿着黑龙江的粮票,在长春站根本行不通。而全国粮票则如同硬通货,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畅通无阻。这小小的差别,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粮票就像影子一般,如影随形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p> <p class="ql-block">  1988 年 3 月 8 日,那是一个平常却又因一封信而变得特别的日子。小曼的信如期而至,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b>对了,你走后又取点粮票,这次给你邮去,就算给我吃了,早晨一定要吃,不然我可不客气了!!!” </b>看着这字里行间满是关切的话语,我仿佛能看到小曼在灯下写信时那略带嗔怪的模样。粮票,在这简单的几句话里,承载着她对我的深深牵挂。​</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3 月 10 日和 12 日,小曼的信再次到来:“<b>粮票上午没来得及去装,这次邮去</b>” ,从这简短的语句中,我能感受到她的忙碌与细心,哪怕生活琐事繁多,她也始终将给我寄粮票这件事放在心上。​</p> <p class="ql-block">  4 月 1 日,愚人节的那天,小曼的信里写着:“<b>我用粮票换了 4 个茶蛋,拿了 2 瓶罐头,还买了 4 个菜,今年的生日过得还真快活,我们买了饮料,每次他们都逼我喝二两,说有一份是替你喝的,真拿他们没有办法” </b>读着这些文字,我的眼前浮现出小曼和朋友们一起庆祝生日的欢乐场景。在那个物资不算充裕的年代,粮票让她能在生日这天过得如此满足,而朋友们打趣说替我喝酒的细节,更是让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也置身于他们的欢声笑语之中。​</p> <p class="ql-block">  7 月 5 日,夏日的阳光炽热而耀眼,小曼的信又一次跨越距离来到我身边:“<b>昨天我妈妈爸爸一人来了一封信,妈妈给我邮了 20 斤全国粮票,爸爸邮来 12 斤地方粮票,好有意思,他们告诉我这那,总之,还把我当小孩子,其实我已经是大人了,你说呢?”</b> 看着信中讲述的父母寄粮票的事,我不禁会心一笑。在父母眼中,无论孩子长到多大,似乎永远都是需要照顾的宝贝。那些粮票,不仅是生活的保障,更是父母满满的爱意。​</p> <p class="ql-block">  1988年9 月 23 日,我作为生活委员,承担起了一项重要任务 —— 去领 22 人的粮票和助奖学金。在给小曼的信中,我这样写道:<b>“中午去领了 22 人的粮票(当一年生活委员),女生少,男生多,办的挺顺。我下午 2 点半左右去了女生宿舍,我敲门进去了。把事情交代之后,10 秒钟结束战斗,在一片谢谢声中离去” 。</b>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我虽有些得意,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将粮票准确无误地分发下去,这是作为生活委员的职责所在。​</p> <p class="ql-block">  10 月 23 日,星期日零点 45 分,在这个静谧的深夜,我给小曼写信:“<b>今天晚上我用 15 斤粮票(北京粮票)换了一个影集,我把你的那张放到了第一页,我应当让大家知道我爱你,是不会改变的。”</b></p><p class="ql-block"><b> </b> 在那个没有数码相机、没有网络的年代,一本小小的影集,承载着我对恋人满满的爱。用粮票换来的影集,更是让这份爱有了别样的意义。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段珍贵的回忆,被我小心翼翼地珍藏在影集里,也珍藏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粮票伴随着我们的生活,见证了无数的喜怒哀乐。它不仅是购买粮食的凭证,更是那个时代情感与记忆的独特载体。如今,粮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所留下的印记,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成为了永远无法忘却的珍贵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