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文殊菩萨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佛教菩萨名,梵文Maňjuśrī的音译,略称“文殊”,意为“妙德”“妙吉祥”等,新译“曼殊室利”。文殊师利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论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论著称。</p><p class="ql-block"> 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相传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山西五台山。</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形象特征包含显著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1、智慧之剑:右手持剑,象征斩断无明与烦恼。</p><p class="ql-block">2、青狮坐骑:代表智慧威猛,破除障碍。</p><p class="ql-block">3、般若经卷:左手持莲花托经书,象征纯净智慧。</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自在度母坐像》,清乾隆(公元1735~1795年)。</p><p class="ql-block"> 度母的信仰在古印度时代就非常的流行,度母是三世诸佛之母和一切众生之母,度母为了不同根器的众生,又化现了二十一度母、五百度母等等。最常见的度母像为绿度母、白度母两度母。在民间,绿度母、白度母分别被认为是西藏和蒙古的女守护神。</p><p class="ql-block"> 梵文为Tara,度母,藏语称“卓玛”,汉译“救度佛母”、“多罗菩萨”。多罗在梵文中意为眼睛,因其产生于大悲观世音菩萨之目而来,又因度母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救苦求难的本尊,救济诸难,并将诸难送至彼岸,故而得救度之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白度母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白度母是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象征纯净智慧、长寿福祉与慈悲救度,代表消除众生苦难、增长寿命及成就佛法的核心寓意。</p><p class="ql-block"> 白度母源于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化现,是二十一度母中的重要化身,常被视为菩萨右眼泪所化。作为“长寿三尊”之一,与无量寿佛、尊胜佛母共同象征福寿吉祥,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救度众生的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 白度母的额心、双目、双掌、双足各有一目,共七眼,象征全知全能,可洞察六道众生苦难并施以救度,故称“七眼佛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绿度母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绿度母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为所有度母之主尊,总摄其余二十尊化身之所有功德。她能救八种苦难,如狮难、象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p><p class="ql-block"> 绿度母造像为菩萨装,全身呈翠绿色,是佛的事业部之色,亦即不空成就佛之身色。一面二臂,面容姣好,二八妙龄,身材纤细,美貌绝伦。头戴小五佛宝冠,身子放射出虹光,身佩各种璎珞珠宝,着各色天衣,下身重裙,其形象华贵美丽,慈祥庄严。绿度母坐菩萨座于莲花月轮上,双脚屈左展右,左腿单坐,右腿向下舒展,踏在莲花上表示随时准备起身救度苦难众生,如慈爱的母亲一般,拯救钟爱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度母坐像》,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胜乐金刚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胜乐金刚,又称上乐金刚,藏语称 “登巧”,蒙古语称“德穆钦格”,是藏密无上瑜伽部母续的本尊,是三世诸佛的金刚身、语、意所依,是诸佛功德的总集代表,也是藏密无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莲花生大师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莲花生(梵文Padmasambhava)是乌仗那国(今巴基斯坦境内)高僧。公元8世纪,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邀入藏弘法。主持建造西藏首座寺院——桑耶寺,建立出家、在家修行轨范,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翻译显密经论。通过吸收苯教仪轨等举措调和“佛苯矛盾”,推动“佛教本土化”。达朗巴灭佛事件后,宁玛派尊其为“根本上师”、“第二佛陀”、“藏传佛教主要奠基者”。</p><p class="ql-block"> 莲花生有“莲师八变”,包括海生金刚、忿怒金刚等形象,其心咒与七句祷文为藏传佛教重要修持内容。敦煌藏文文献及12世纪宁玛派伏藏文本中记载其“调伏本土神灵”的事迹。学术界对莲花生入藏时间存在争议:史载其建造桑耶寺,但该寺建造年代与超岩寺时间线矛盾。多罗那他著作《莲花生传》称其生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期,梵名贝玛迥乃,曾赴五台山学习天文学。</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米拉日巴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宗喀巴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宗喀巴(1357~1419),宗喀(今青海湟中)人,本名罗桑扎巴。十六岁进藏深造。在噶当、萨迦诸大师指导下,系统学习近二十年。永乐七年,创立格鲁派。提倡僧人应持守戒律,颇著声望。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书,广泛流行。永乐十七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p><p class="ql-block"> 贾曹杰继承甘丹寺住持之位,宗喀巴、贾曹杰、克主杰合称“师徒三尊”。</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章嘉若必多吉坐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对修行和弘法上有杰出贡献的高僧,称为“祖师”。祖师形象一般是光头,着袈裟或蓄胡须、长发或瘦骨嶙峋。祖师的形象是根据其生前的相貌塑造的。藏传寺庙中莲花生和宗喀巴像最为多见。</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大威德金刚立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所修本尊之一,梵名“阎魔德迦”(Yamāntaka),又称怖畏金刚、牛头明王,日本东密称为"大威德明王",属无上瑜伽部本尊,藏密视为文殊菩萨的忿怒化身,其名“大威”指降服恶魔,“大德”意为护持善法。</p><p class="ql-block"> 大威德金刚形象为九面三十四臂十六足,裸体,九面代表佛陀九类教法,居中黑色牛头象征镇压阎王,最高黄色头为文殊本像。三十四臂加身、语、意对应三十七道品,右八腿压八天王象征八成就,左八腿压八女明王象征八自在清净。双身相中明王代表慈悲,明妃金刚露漩象征智慧,体现“悲智合一”教义。</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大威德金刚立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大黑天立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大黑天立像是一种藏传佛教护法神像,常见于明代宫廷或寺庙造像中,具有怒相特征和复杂装饰。</p><p class="ql-block"> 大黑天(梵文Mahākāla)兼具战神、财富之神属性,明代造像通过怒相、骷髅冠、蛇饰等元素强化护法神威猛形象,工艺上多采用鎏金、铁铸等技法。</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鎏金吉祥天母像》,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吉祥天女,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幸福与财富女神,梵文लक्ष्मी,音译“拉克希米”,藏语称“班达拉姆”。名称最早见于《梨俱吠陀》,在《阿闼婆吠陀》中被人格化。</p><p class="ql-block"> 创造世界时,她踞于莲花上,随水漂流,故又名波德玛(意即莲花);一说她是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涌现的第三宝,手持莲花,坐在大莲花上,美貌绝伦,天神和阿修罗为占有她发生争执,因而有乳海之女的称号。她能变化形象伴随毗湿奴下凡:毗湿奴化身为持斧罗摩时,她是达拉尼;毗湿奴化身罗摩时,她是悉多;毗湿奴化身为黑天 时,她是鲁格米尼。有人认为她是爱神的母亲。她的像多为丰满美女,面带慈祥微笑。坐骑为白色猫头鹰、金翅鸟。有“大功德”于众,因而旧称功德天。</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雷音佛坐像擦擦》,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佛像擦擦是藏传佛教中用模具压制的小型泥制佛像,通常作为宗教圣物用于祈福或装藏。 </p><p class="ql-block"> 擦擦(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为“复制”)最初是古印度佛教为聚集灵气而制作的佛像复制品,后演变为藏传佛教艺术形式。信徒通过制作、供奉擦擦积累功德,将其视为消灾祈福的象征物,常用于佛塔装藏或置于寺庙、玛尼堆等处。 </p><p class="ql-block"> 擦擦多采用模具压制,材质包括素泥、骨灰混合土或藏药泥。制作过程需经过挖土、混揉、成型、压印等步骤,每一步骤都有对应的宗教仪轨和真言。其体积小巧(大的约30~40厘米,小的仅指甲盖大小),常见浮雕形式,部分作品会添加佛教人物形象或经咒。</p><p class="ql-block"> 1、骨擦:用高僧骨灰混合泥土制成,比重较轻,多用于佛塔装藏。</p><p class="ql-block"> 2、药擦:掺入藏药或香灰,兼具宗教与医疗功能。</p><p class="ql-block"> 3、名擦:由达赖喇嘛等宗教领袖制作,被视为圣物,具有特殊灵性价值。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度母坐像擦擦》,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苏常侍造白骨相善业泥》,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尊胜佛母擦擦》,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尊胜佛母,梵名uṣṇīṣa vijaya,又称乌瑟腻沙尊胜佛母、顶髻尊胜佛母,藏语称“朗觉玛”,为藏传佛教长寿三尊之一,常与无量寿佛、白度母组合供奉,通常位于无量寿佛右侧,左侧为白度母,三尊象征福寿吉祥。有九种化相,其主化身为三面八臂相:主面白色表息灾,右面黄色表增益,左面蓝色表降伏,每面三目,右第一手持十字金刚杵于胸前,二手托莲座奉阿弥陀佛,三手持箭,四手施愿印置右腿前;左第一手忿怒拳印持绢索,二手施无畏印,三手执弓,四手定印托甘露宝瓶,结跏趺坐于莲台,身饰璎珞天衣。</p><p class="ql-block"> 作为主长寿及净障的女本尊,其心咒具有特殊功德:听闻者能消业障、延寿命、净无明,甚至能助有情脱离恶趣。</p><p class="ql-block"> 擦擦是一种脱模泥塑的藏传佛教艺术形式,具有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1、工艺分类:分单面浮雕和双面圆雕,形制有塔形(饰佛像/经咒)和砖形。</p><p class="ql-block">2、材质等级:从普通泥擦、骨擦(含高僧骨灰)、布擦到名贵药擦,价值逐级提升。</p><p class="ql-block">3、制作工艺:需经"醒泥"工序,采用金属薄边模压制,以青稞低温烧制防裂。</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大威德金刚擦擦》,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无量寿佛擦擦》,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无量寿佛擦擦》,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长寿佛坐像砖》,清代(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是指流行于我国藏、蒙、土、裕固等少数民族地区,并影响到蒙古、西伯利亚和印度北部的佛教流派。藏佛造像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印度、尼泊尔、内地等不同的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佛教造像。藏佛中祖师像是重要题材,而大量的凶忿像、男女双身像,也是藏佛中特有的门类。</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蟠虺纹铜豆》,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高21厘米,腹径18.3厘米。</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蟠虺纹铜钲》,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通高41厘米 ,重3.675千克。</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蟠虺纹条形白玉佩》,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长4.7厘米,宽1.3厘米,厚0.7厘米。</p><p class="ql-block"> 图中上是《蟠虺纹长方形青玉片》,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长3.2厘米,宽5厘米。</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仿蟠虺纹青玉剑璏(zhi)》,近代,长5.7厘米,宽2.25厘米。</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尚方四神规矩纹铜镜》,东汉(公元25年~220年),径18.15厘米。</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四神陶灶》,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长32.1厘米,宽21.5厘米,高13.2厘米。</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四神十二生肖纹铜镜》,隋代(公元581年~618年),径15.7厘米。</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蛇纹铜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通高15.8厘米,上盘径10.12厘米,下盘径21.35厘米。</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仙鹤衔药镜》,辽代(公元916~1125年),径10.5厘米。</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杏黄缎绣“白蛇传”荷包》,清代(1644年~1911年)。长33厘米,宽11厘米,包长10.5厘米。</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皮影(男蟒)》,清代(1644年~1911年),高22.7厘米。</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皮影(女蟒)》,清代(1644年~1911年)。高22.4厘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皮影蟒蛇》,清代(1644年~1911年),通长86厘米。</p> <p class="ql-block"> 李洪广现就职旅顺口区前夹山小学剪纸教师,现为中华剪纸学会会员、辽宁省剪纸学会会员、大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旅顺口区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2010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族文化传承杰出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剪纸作品曾代表旅顺口区参加辽宁省农民艺术节荣获金奖,并被辽宁省美术馆收藏;参加中国大连魅力庄河剪纸大赛及作品巡回展荣获优秀奖。指导学生的剪纸作品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师生剪纸绘画大赛、“晋商杯”等全国性剪纸绘画比赛获金奖、银奖。</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20世纪90年代旅顺博物馆使用的打印机 ,名称:双鸽牌打字机;生产厂家:上海打字机厂;出厂日期:1987年12月。</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20世纪90年代旅顺博物馆使用的油印机,名称:爱鹿牌901型油印机;生产厂家:上海文化用品批发公司;出厂日期:20世纪90年代。</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博物馆出版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上是《“东北马鹿”鹿角化石》, <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今约17000年,瓦房店市古龙山洞穴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上是《“披毛犀”骨化石》,距今约17000年,瓦房店市古龙山洞穴遗址。</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下是《 “斑鬣狗”骨化石》,距今约17000年,瓦房店市古龙山洞穴遗址。</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下是《“大连马”遮骨化石》,距今约17000年,瓦房店市古龙山洞穴遗址。</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角器》,旧石器时代晚期,渤海水域。</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普氏羚羊角”化石》,距今约17000年,瓦房店市古龙山洞穴遗址。</p> <p class="ql-block"> 情景再现。</p> <p class="ql-block"> 原始农业最初起源于采集,而后经历了刀耕火种和锄耕农业两个阶段。在距今6000年前的原始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这些石器工具再现了原始农业从耕作、收割到谷物加工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墨玉斧》,距今约5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p class="ql-block"> 图中中是《玉斧》,距今约4000年,庄河市光明山镇。</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玉斧》,距今约6000年,长海县广鹿岛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有肩石斧》,距今约5000年 , 长海县广鹿乡。</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下是《玉斧》,距今约4000年,长海县广鹿乡。</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上是《有孔石斧》,距今约5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上左是《单孔石刀》,距今约5000年,长海县广鹿乡。</p><p class="ql-block"> 图中上中是《半月形双孔石刀》,距今约4000年,长海县广鹿乡。</p><p class="ql-block"> 图中上右是《半月形石刀》,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p class="ql-block"> 图中下是《石磨盘》,距今约6000年,长海县大长山岛镇。《石磨棒》,距今约5000年,长海县广鹿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镰》,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碳化黍》,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陶器是新石器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大连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陶器距今约7000年。原始制陶业表现为两种文化特征:一是本地区土著文化,其代表是直口深腹筒形罐,这种文化的分布从黄海沿岸及岛屿直至渤海沿岸,延续 3000年。二是地区文化与山东半岛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促进了原始制陶业的兴盛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之”字纹筒形陶罐》,距今约6000年,庄河市黑岛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筒形陶罐》,距今约4500年,瓦房店市长兴岛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罐形鼎》,距今约5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筒形陶罐》,距今约5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筒形陶罐》,距今约5000年,长海县广鹿岛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筒形陶罐》,距今约4500年,瓦房店市长兴岛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双耳筒形陶罐》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陶盂》,距今约5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双鼻陶壶》,距今约5000年,长海县广鹿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黑灰陶豆》,距今约5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刻纹红陶盂》,距今约5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网格纹陶壶》,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螺弦纹陶杯》,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黑陶盂》,距今约4500年,瓦房店市长兴岛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红陶瓮》,距今约4000年,长海县广鹿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网坠》,距今约4000年,长海县广鹿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有孔石网坠》,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舟形器》,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石球》,距今约5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猪上颚骨化石》,距今约4000年,长海县广鹿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玉牙璧》,距今约5000年,旅顺口区北海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滑石项链》,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和中是《陶环》,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束发器》,距今约400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乔有年创作的“草书录《书谱》四条屏”,清代 纸本。</span></p><p class="ql-block"> 乔有年(生卒年不详),字椿溪,号古农,出生于奉天省营城子双台沟(今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镇双台沟村),后迁居旅顺大潮口(今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石灰窑村)。</p><p class="ql-block"> 1858年(咸丰八年)中举人,1862年(同治元年)中进士,同年被授予京城工部主事。后降为知县,先后于山东蒙阴、章邱等县任职。因任知县期间,判案清明,被升授知州,但因病并未到任,卒于山东历城(今济南)。</p><p class="ql-block"> 以草书体录写唐代书法家孙过庭(646-691)所著《书谱》内容,署款:“临书谱一段 乔有年”,“臣乔有年”、“古农”二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莲花纹瓦当》,渤海(公元713~927年),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址。</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八菱花鸟镜》, 唐代(公元618~907年),瓦房店市许屯镇。</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宝相花镜》,渤海(公元713~92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鸿胪井刻文》, (模型)。</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张成墓碑》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p><p class="ql-block"> 元代大连地区属辽阳路金复州万户府。1925年,在大连金县金州镇(现金州区)发现了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所立的敦武校卫管军上百户张成墓碑。碑志不仅涉及元代与日本的关系,而且反映了元代的军屯情况,同时也是大一统的元朝开发北疆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釉褐花罐》,元代(公元1271~1368年),旅顺口区水师营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沟纹砖》,辽代(公元916~1125年),庄河市城山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勾当公事印》,金代(公元1115~1234年),庄河市三架山乡。</p><p class="ql-block"> 勾当公事之印是金代官印,铜质,方形,板状纽。印面篆刻“勾当公事之印”六字,背刻“正隆四年三月”及“内少府监造”。该印为金代官制研究的重要实物,反映唐宋勾当官制沿革,勾当官专司提控支纳、管勾勘覆等财政事务管理职能</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都统所印》,金代(公元1115~1234年),庄河市三架山乡。</p><p class="ql-block"> 都统所印是金代军事机构高级职位的官方凭证,采用铜质铸造,印面呈正方形,印文为汉字阳文九叠篆书体。该印在河南濮阳、黑龙江伊春等地均有出土,印背铭文包含贞祐六年(1218年)、天兴元年(1232年)等不同铸造年份,印证了《金史》关于官印制度的记载。其形制特征与宋代官印体系一脉相承,纽顶上字标记与印侧铸刻信息体现了金代印制规范化特征。作为金代军事管理体系的重要实物证据,反映了当时军政合一的地方管理制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