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高级的娱乐时尚

北雁南飞

<p class="ql-block">北雁南飞/2025.11.5. 郑州</p><p class="ql-block">微短剧:时代的文化产品与民生娱乐新选择</p><p class="ql-block">在媒介迭代与社会节奏加速的双重驱动下,微短剧以爆发式增长态势闯入大众视野,引发关于其文化属性的广泛讨论。不少观点将其与“文化退化”挂钩,或简单以传统“作品”标准加以审视,实则忽视了这一新兴事物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产业逻辑与社会需求出发,微短剧并非文化衰退的表像,更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而是精准时代特征的娱乐产品,是社会快速发展的特殊"添加剂”,更是满足普通百姓新型娱乐需求的民生载体。</p><p class="ql-block">微短剧的本质是遵循商业逻辑的文化产品,而非追求艺术极致的创作作品。与传统影视剧动辄千万级的制作成本、长达数月的拍摄周期不同,微短剧具有“低成本、快产出”的鲜明特质,单部成本通常比较低,最快7天即可完成从剧本到上线的全流程。(生命周期只有三个月)这种生产模式,决定了其核心逻辑并非艺术表达的深度探索,而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制作方则以成熟的叙事套路实现流量转化。从盈利模式来看,其通过用户付费、广告植入、平台分成等多元路径实现商业闭环,这种强商业属性正是文化产品的典型特征。将其置于“作品”的评价体系中苛责其艺术深度,无异于用衡量艺术品的标准评价工业产品,显然脱离了其产业本质。</p><p class="ql-block">作为社会快速发展的“添加剂”,微短剧在填补社会缝隙、激活产业活力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催生了大量碎片化时间,通勤途中、午休间隙等零散时段(白领更喜欢在卫生间看短剧),难以承载长剧集或电影的完整叙事,而微短剧“几分钟一个故事、十几分钟一个反转”的形态,恰好成为填充这些时间缝隙的最佳选择,在产业层面,它为影视行业提供了轻量化的突围路径,在传统影视重资本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以小博大”的逻辑激活了市场潜力,带动演员经济、道具租赁、场景服务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跨界”价值,带动文旅消费的很多微短剧,正成为连接娱乐传播、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纽带,为社会运行注入柔性活力,这种“添加剂”效应,既不替代主流文化生产,又能激活边缘价值,构成了社会文化生态的有益补充。</p><p class="ql-block">满足普通老百姓的新型简单娱乐需求,是微短剧得以普及的根本逻辑。截至2024年,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如此庞大的受众基础源于其对大众娱乐需求的精准匹配。在高强度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普通民众亟需低成本、易获取的情绪释放,微短剧中“正义伸张、善恶有报”的简单叙事,恰好提供了心理补偿与情感慰藉。这种需求无关审美高低,而是民生层面的现实需要,它无需观众具备专业的艺术鉴赏能力,无需投入大量时间成本,只需一部手机即可获得即时的情绪反馈。尽管部分作品存在很多问题,(粗制滥造)但主管部门已通过政策纠偏引导行业升级,在满足通俗需求的同时确保内容格调。</p><p class="ql-block">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女教授说:“自己很愚蠢,看短剧也在付费"。如何看待微短剧,需要摒弃居高临下的文化批判视角,回归其所处的时代语境。它不是文化退化的产物,而是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而是遵循市场规律的文化产品,不是扰乱文化生态的“杂音”,而是丰富大众生活的“添加剂”。随着行业从“流量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微短剧必将在满足民生娱乐需求的基础上,必将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更高层次的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