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纵观历史和现实,发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部分知识分子常将“批判的权利”挂在嘴边,并以此为旗帜,宣称有权批判国家、人民、现实乃至一切。这番姿态,初看似乎凛然独立,细究之下,却暴露了一种深刻的认知错误。</p><p class="ql-block">这种错误的根源,首先在于对“批判”一词的误读与滥用。他们将“批判”简单地等同于“否定”与“抨击”,将其视为一种彰显自身存在与思想深度的工具。殊不知,真正的批判,其灵魂在于审慎的辨析与深沉的省思,目的在于求真与建构,而非为了破坏与虚无。一个医生诊断病症,是为了开出药方,治愈病人;若他只是反复宣称病人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甚至以此为高明,那么他便丧失了医者的本分。同样,知识分子的批判若不能引向建设性的思考与改善的可能,便极易沦为一种思想上的懒惰与情绪上的宣泄,于社会进步毫无裨益。</p><p class="ql-block">其次,这种认知错误体现在其自身责任的放弃与定位的迷失。他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国家与民族共同体之外,以一种超然的、甚至是居高临下的“局外人”姿态来审视一切。这种姿态割裂了自身与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血脉联系。知识的力量,理应源于对脚下土地深沉的关爱与对同胞命运真切的关怀,继而化为一种“局内人”的担当。若失去了这份内在的温情与责任,批判便会异化为冷冰冰的指责与疏离的嘲讽,其言论自然也难以引发广泛的共鸣,只能在小圈子里孤芳自赏,或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p><p class="ql-block">再者,这种“批判一切”的论调,在哲学层面也陷入了虚无主义的陷阱。全面否定是容易的,因为它无需进行艰苦的辨析与细致的洞察;但洞悉复杂现实中的矛盾与亮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将一切视为批判的对象,最终必然导向对存在价值本身的否定,这非但是一种思想上的傲慢,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怠惰。它放弃了在复杂现实中寻找希望、于困境中开辟道路的勇气与智慧。</p><p class="ql-block">需要再三强调的是,此处所言的,是“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有无数优秀的知识分子,始终心怀家国,其批评尖锐而诚恳,其建设具体而务实,他们是社会的脊梁与良心。也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辨析清楚,那种自诩“批判一切”的虚妄姿态,实则是一条思想的歧路。它非但无助于社会的前行,反而会侵蚀共识的根基,最终也必将损害知识分子群体自身的公信力与历史价值。归根结底,批判的资格,并非来自言辞的激烈与立场的极端,而是源于责任的担当与建设的诚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