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 代代相传 一家三代十四人 接力抒写国防情

禅心悟道

<p class="ql-block"> 红色家风 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一家三代十四人 接力抒写国防情</p><p class="ql-block"> 作者:刘远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里赤水河畔,双拥之花盛开。在已连续三轮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县的贵州省习水县,县人武部工作组就“传承红色家风,助推国防教育”深入基层调研,在位于大娄山脉深处的官店镇何村村跃进组刘家,见到一家接一家的门楣上都是“光荣之家”牌子,甚为讶异。在一旁已92岁高龄、仍耳聪目明的村老刘永金见状,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大家庭三代中有14个当兵的……”。</p><p class="ql-block"> “了不得,红色家风,代代相传!”于是工作组走进了这个大家庭,从村老们与一个个勤劳淳朴的退伍老兵和军属们的言谈间,从熠熠生辉的20多枚军功章、奖章和80余本红红的获奖证书中,从何村村中心小学老校长刘远超讲述的一个个感人故事里,感受着他们浓浓的家国情怀,体悟一份深厚的红色传承。 </p><p class="ql-block"> 红色血脉滋养哺育。在何村村的人行大路边上,一块两米多高、镌刻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字样的语录碑,数十年来一直被人们珍爱保护着。每年村校的师生、村民兵连的民兵都来到语录碑前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还有一些村民购买红布盖在语录碑顶,敬仰革命先辈。</p><p class="ql-block"> 据何村村史记载,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何村村父老乡亲,打着火把迎送红军进山出山,帮助红军先辈埋锅造饭,与人民军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期间,何村村又迎来了当地人武部官兵和众多单位、部门的领导,帮助村里修路、拉电、军民共建人饮工程,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们走出贫困迈上小康。党恩军恩孕育了浓浓的拥军报国情,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罗永树说,“新中国成立至今,何村村有77人参军。”</p><p class="ql-block"> 红色家训铭记传承。“忠、孝、仁、义,是我们刘家人的家风。忠诚就是最好的孝心,希望孩子们听从祖国召唤,保家卫国,效命疆场,义不容辞!”74年前在村里连续开了三天三晚的抗美援朝征兵动员大会上,德高望重的老教书先生刘京焕,语重心长动员子侄们参军报国的教导,村里人至今言犹在耳。</p><p class="ql-block"> 得益于丰厚的红色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熏陶,老教书先生的二儿子刘永发、义子王银兵、侄子何进礼和他好友之子李大朝等4人胸戴大红花,在父老乡亲们热烈的敲锣打鼓、鞭炮声中成为光荣的志愿军战士,赴朝作战。</p><p class="ql-block">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抗美援朝战争结束,4位志愿军老战士有的虽身负重伤,但最终凯旋归来,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英雄、革命精神的传播者、青少年们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老教书先生饱含深情、寄予厚望、振聋发聩的家训——“忠诚、孝道、仁勇、节义”,70多年来,在刘家门中父传子、子传孙、孙传曾孙,内亲外戚,代代传承,成为了大家做人做事的遵循,人人铭记、人人操行,影响着众多亲友,深得十里八村赞誉。</p><p class="ql-block"> 红色故事鼓舞激励。几十年来,在何村村的婚丧寿诞等红白喜事大筵小席中,常常会看到一位老人,用苍劲的声音绘声绘色地讲述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身边总会围着一群年青人和小孩子,神情专注听得痴迷、不时提问,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种子悄然种进孩子们心田。谈及志愿军老战士刘永发生前讲战斗故事的情景,村里现在20岁以上的人无不道好:“敌人的飞机像漫天的乌鸦黑麻了,轰!轰!爆炸的炸弹掀起的泥土可以把人埋进土里。但是,最后还是被我们打败了”。 当有人问起与他一同作战的战友情况时,人们就会看见那个早已熟悉的动作:老人家仰仰头不让泪溢出,并背过身去用衣袖擦拭,口里却说:“哼,掉点渣滓进眼里了。”</p><p class="ql-block"> 英雄故事感召下,志愿军老战士的二儿子参战老兵刘远银和侄子刘远平在云南服役、刘远康当了空降兵、刘明其参军在广西、刘远勇在川藏线上一干就是16年,大儿子家的大孙子刘安伟退伍还没到家,二孙子刘安成又已踏上从军路,二孙子退伍刚到家一天就送其三弟刘安海去入伍,历久弥新的红色故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在部队或因工作成绩突出、或因军事素质过硬、或因抢险救灾、或因见义勇为,人人立功受奖。《人民武警》公众号曾以“最后一次‘出征’”为题,报道了作为中队抢险救援主战装备操作手的刘远勇,在怒江沟段山体大塌方中与战友们采取“双向掘进、多机协同”的战法,连续战斗三天紧急抢通道路,使得被滞留的300多辆过往车辆得以通行的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退役老兵,凭着部队“大熔炉”锻造出的过硬素质,在外务工有的成为白领拿着20万元左右的年薪;有的成为事业、企业单位骨干在关键岗位挑着大梁,有的成了技术能手身边跟着一群徒弟,在家务农的有的成为民兵骨干、有的成了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大家都非常感激部队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红色号角振奋催征。“踏着军歌的旋律/把青春交给军旅/把太阳挑在枪尖/把月亮搁在床头/把思念拉向天边/把惊涛骇浪搏击/把滚滚硝烟扑灭……把军旗插上高地/把国旗高扬蓝天!”这是我的一首明志小诗,也是我为何村老家的青年们弹响的催征号角。</p><p class="ql-block"> 受红军精神的滋养、受家训家风的教导、受祖辈父辈兄长们的感召,我亦于1996年辞去武术教练投身国防动员事业,到习水县人武部工作至今近30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组织表彰。</p><p class="ql-block"> 感恩组织、感恩部队、感恩家乡父老乡亲,铁血丹心铸国防。我每次回到老家,都积极宣传兵役法规和征兵优抚政策,每逢春节、家庭聚会等时机,主动召集村中父老乡亲,开展“话国防、唠家常、树理想、立志向”亲情培志活动,助力国防教育、接续红色传承,10多年来兄弟刘远雄、刘堰、刘俊红和侄子刘安飞、刘浪又相继参军入伍,他们有的在大草原、有的在雪域高原。刘安飞在内蒙古服役12年、荣立三等功2次,被评为全市消防部队十佳优秀班长,参与大小救援行动200余次,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生动地演绎了一个消防战士的高尚情怀;刘浪在西宁服役,荣立三等功2次,取得为国戍边奖章一枚,在部队多次旅级比赛取得多项第一名,5年来两进藏疆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生命禁区;刘俊红在宁夏服役,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士官、感动“贺兰劲旅”十佳人物;刘远雄荣立三等功一次,5次荣获支队“军事训练标兵”,成为戍边战士中的佼佼者;近两年,村里王良胜、杨廷、唐建伟等8名大学毕业生也相继参军,立志建功军营,以实际行动竭诚奉献战士对祖国的赤胆忠诚。</p><p class="ql-block"> 看到工作组的到来,村里人异常激动,纷纷赶来簇拥着问这问那,刘东阳、刘佳佳、刘谦一群小青年满怀憧憬地说,“参军真光荣,待大学毕业,我们也要报名应征,接续传承这份深厚的红色家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刘远懋,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70年7月出生,现习水县人武部政工科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曾担任全军政工网、中国国防报、战旗报、贵州日报特约记者,习水广播电视台驻武装部记者站站长;爱好自由搏击,曾获衡阳市首届武术散打擂台赛、中南四省武术散打擂台赛65公斤级季军;酷爱散文和诗歌,先后发表新闻通讯、图文、言论、专题、散文、诗歌、战斗精神队列歌词等2000余篇(条、幅),出版有《刘远懋国防诗歌选》,编撰有《国防教育系列讲》,作品《大山春韵》、《大娄山区传来水乐欢歌》、《牛》、《红军醉了》、《感怀——写在首届中国红军节》等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成都军区政治部、省国教委表彰,连续四年被贵州省军区政治部表彰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连续八年被遵义军分区表彰为新闻宣传先进个人,18次获习水县委、县政府和县武装部表彰,荣立三等功一次、特殊贡献奖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