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处西藏西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乎涵盖整个阿里地区,是众多野生动物生活的乐园。 <p class="ql-block">在西藏阿里地区拍摄到的藏野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藏野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域骄骢踏碎琼,昂首长嘶破碧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蹄奋起千堆雪,赤尾翻飞万仞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惧荒原寒月冷,偏嬉雪域暮霞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原最是逍遥客,独向苍茫一笑中。</p> 藏野驴是奇蹄目马科马属哺乳动物,别名藏驴、野马。头部较短;耳较长,能够灵活转动;吻端圆钝,颜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红棕色为主,耳尖、背部脊线、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颜色深,吻端上方、颈下、胸部、腹部、四肢等处被毛污白色。<br>藏野驴分布于中国青藏高原,新疆阿尔金山、昆仑山、乔戈里峰等地。栖息于海拔4200-5100米间的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和山地荒漠带。通常出没于开旷的山间盆地、平缓的河谷阶地、丘陵、湖滩地等。6-9月间,可见结群活动,每群6-10头或20-40头不等,大群可见100头或200头以上,也能见到单独活动的个体。行走路线较固定。以白草、固沙草、芨芨草、苔草、各种针茅等为食。每年7—12月为繁殖季节,每胎产1仔。 藏野驴体长可达2米多,头体长182-214厘米;尾长32-45厘米;肩高132-142厘米;重量250-400千克。雄性较大。四肢较粗,比起家养的小毛驴多了几分矫健。头短而宽,吻部稍圆钝,耳壳长超过170毫米,鬣鬃短而直,尾鬃生于尾后半段或距尾端1/3段,四肢粗,前肢内侧均有圆形胼胝体,俗称“夜眼”,蹄较窄而高。吻部呈乳白色,体背呈棕色或暗棕色(夏毛略带黑色),胁毛色较深,至深棕色,自肩部颈鬣的后端沿背脊至尾部,具明显较窄的棕褐色或黑褐色脊纹,俗称“背绒”,肩胛部外侧各有一条明显的褐色条纹,肩后侧面具典型的白色楔形斑,此斑的前腹角呈弧形,腹部及四肢内侧呈白色,腹部的淡色区域明显向体侧扩展,四肢外侧呈淡棕色,臂部的白色与周围的体色相混合而无明显的界限。成体夏毛较深。<div><br></div><div>藏野驴有集群活动的习性,雌驴、雄驴和幼驴终年一起过游荡生活。每群5-8头或20-30头。在夏季,水草条件好和人为干扰少的地方,藏野驴群体会很大。生活在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依夏克帕提湖边的藏野驴群,大群的个体数常常在100多头到200多头之间。而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哈尔腾盆地一带,通常是3-5头结小群活动,单独活动的野驴个体也比较常见。<br></div> 藏羚羊,藏羚(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属的哺乳动物。体长120-140厘米,尾长14-16厘米,肩高65-70厘米。雄性有直而细长的角,长约55-62厘米,近基部有明显的横棱。雌性略小。该物种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鼻腔二侧鼓胀,呈半球状。背毛厚密。上体淡棕褐色,颈下、胸、腹和四肢内侧均白色。背毛色同体背,尾侧及尾尖白色,尾腹面裸露。<div><br>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冬季则啃食干草茎和枯叶,忍耐干旱的能力较强,大多数时间是通过植物和雪获得水分。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和新疆),少量见于拉达克地区。</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藏羚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域精灵映碧空,轻蹄踏碎玉玲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鬃沐日流金线,弯角擎云傲碧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敢向羌塘驰骤雪,不从盗猎遁悲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原最是灵犀眼,看尽沧桑意未穷。</p> 藏羚的起源提供了青藏高原地方性物种的一个有趣例子,其祖先可以向上追溯到晚中新世。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库羊(Qurliqnoria)是一种绝灭的牛科动物,具有直而向上的角心,一直被认为是藏羚的祖先。在柴达木盆地的早上新世地层中也发现了一件库羊的破碎角心。重要的是,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已开始显示出一定的地方化水平。一些特别的牛科动物,如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柴达木敖羚(Olonbulukia tsaidamensis)、库羊、托苏羊(Tossunnoria),还有一种叉角鹿,几乎只分布在柴达木地区。一个藏羚的更新世绝灭种Pantholops hundesiensis被发现于靠近中印边境尼提山口的高海拔地区。假定库羊与藏羚如其角心形态所指示的那样密切相关,则藏羚的青藏高原起源相当可信。 藏羚体形也与黄羊相似,但比黄羊大,也显得健壮。体长120-140厘米,尾长14-16厘米,肩高65-70厘米,体重45-60千克。通体的被毛都非常丰厚细密,呈淡黄褐色,略染一些粉红色,腹部、四肢内侧为白色,雄兽的面部和四肢的前缘为黑色或黑褐色。头部宽而长,雄兽的吻部粗壮多毛,上唇宽厚,没有眶下腺。鼻部肿胀而略微隆起,鼻腔宽阔,向两侧呈半球状鼓胀,鼻端被毛,鼻孔较大,略向下弯。每个鼻孔内还有1个小囊,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进行呼吸,以利于快速奔跑。四肢强健而匀称,蹄子侧扁而尖。尾巴较短,端部尖细。鼠鼷部有两个对称的皮囊状鼠鼷腺,非常发达,能分泌有香味的黄褐色分泌物。 雌兽没有角。雄兽有角,角形特殊,有20多个明显的横棱,细长似鞭,乌黑发亮,从头顶几乎垂直向上,仅光滑的角尖稍微有一点向内倾斜,长度一般为60厘米左右,最长的记录是72.4厘米,非常漂亮。因为两只角长得十分匀称,由侧面远远望去,却好像只有一只角,所以被称为“独角兽”或“一角兽”。<div><br></div><div>栖息于海拔3,250-5,500米的高海拔平原、荒漠草甸高原、高原草原等环境,起伏的丘陵和山地山谷,由高山和沙漠草原和草甸组成,特点是植被覆盖率低,初级生产力低。尤其喜欢水源附近的平坦草滩。藏羚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达到1600千米,大多数种群是高度迁徙或游牧的,在夏季和冬季之间移动可达300-400千米;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分娩地选择和偏爱坡度平缓、放牧牲畜密度适中、仅在低海拔地区的平原草地。<br></div> 藏原羚(学名:Procapra picticaudata):是牛科、原羚属动物。体形比普氏原羚瘦小,体长84-96厘米,体重11-16千克,仅雄性具角,角细而略侧扁。耳朵狭而尖小。四肢纤细,蹄窄;被毛浓而硬直,脸、颈和体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内侧及尾下部白色。<div><br>藏原羚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动物,栖息于海拔300至575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亚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带。主要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及经绒蒿等草类为食,但耐粗食的性能不如藏羚。清晨,傍晚为主要的摄食时间,同时也常到湖边,山溪饮水,在食物条件差的冬春季节,则白天大部分时间在进行觅食活动。</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藏原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域仙姿映碧空,轻盈跃动草滩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眸澄澈如清露,一角玲珑似玉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惧高寒驰旷野,自随云影戏长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原灵物尘嚣远,独守天真野性同。</p> <p class="ql-block">西藏狼(学名:Canis lupus laniger)又名中国狼、蒙古狼,是灰狼(Gray Wolf)的一个亚种。西藏狼是一种体型中等的狼,毛长而色淡。大致20-30KG那样子,比豺大不多少。虽然名为西藏狼,但其实分布遍及整个中国大陆、满洲、蒙古、西藏乃至俄国的西南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藏地苍狼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域巡踪月影寒,孤瞳如炬夜穿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蹄踏碎冰河雾,赤鬣翻飞草海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屑狐獐充果腹,偏寻牦队试锋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原自古尊强者,长啸一声天地宽。</p> <p class="ql-block">黑顶鹤(学名:Grus nigricollis)是鹤科、鹤属一种大型涉禽。体长约139厘米,是大型灰白色鹤。有着喙长、颈长、腿长和身高等特征。黑颈鹤头、枕和整个颈部均为黑色,眼后斑和冠斑呈白色。眼先和头顶裸露皮肤红色,其上被有稀疏黑色短羽;飞羽和尾羽黑色,余部体羽灰白色,间杂少量棕褐色羽毛。雌雄羽色相似。虹膜黄色;嘴和脚黑色。</p><p class="ql-block"><br></p>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沼泽地、湖泊及河滩等湿地环境。喜食植物叶、根茎、块茎、水藻、玉米等,也吃昆虫、蛙、小鱼等动物性食物。叫声高亢而有穿透力。黑颈鹤为单配制,繁殖期在5-7月份,求偶时伴随着跳舞与共鸣,双双把头部伸向前方,并彼此呼应发出“咯咯咯”声,营巢于水环绕的草墩上或茂密的芦苇丛中,窝卵数通常2枚。黑颈鹤寿命大约是10-15年。该物种分布于中国、不丹和印度,主要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进行繁殖,越冬于西藏、贵州和云南。 1876年俄国探险学家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上校在中国青海发现并给予其科学的描述,命名为“Grus nigricollis”,意为“颈部黑色的鹤”。<div><br>1872年,这位俄国著名的探险家、博物学家,成为了闯入世界屋脊的第一个西方人。在当时,他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中国边疆地区的山川河流、气候及交通线等情况,然后绘制详细的地图,为沙俄政府服务。普尔热瓦尔斯基在青藏高原历尽艰险,他也因此见到了许多珍贵的特有物种,一度轰动西方。普氏野马、普氏原羚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黑颈鹤也是在那段时间被发现的。</div> 黑颈鹤是大型飞行涉禽,全长约120厘米。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红色,头顶布有稀疏发状羽。头顶的裸露的红色皮肤,阳光下看去非常鲜艳,到求偶期间更会膨胀起来,显得特别鲜红。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div><br></div><div>飞羽黑褐色,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均黑褐色,三级飞羽延长并弯曲呈弓形,羽端分枝成丝状,覆盖在尾上。尾羽黑色,羽缘沾棕黄色。肩羽浅灰黑色,先端转为灰白色。其余上体及下体全为灰白色,各羽羽缘沾淡棕色。雌鹤上背有棕褐色的蓑羽伸出,雄鹤则不明显。虹膜黄色,嘴角灰色沾绿,至嘴尖黄色增多;腿和脚黑色。<br></div><div><br></div><div>主要栖息于海拔2100-4900米的高原、草甸、沼泽和芦苇沼泽,以及湖滨草甸沼泽和河谷沼泽地带。是在高原淡水湿地生活的鹤类,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黑颈鹤在高山沼泽草甸和河边沼泽中繁殖,喜欢海拔2,600-4,900米的湖泊沼泽。它喜欢在水深约30厘米的大水体中筑巢:这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与巢穴捕食者的接触。它在河谷和大麦和春小麦田附近的水库岸边过冬。虽然它喜欢在湖泊中繁殖,但浅沼泽和草地是最重要的觅食栖息地。<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咏黑颈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羽丹顶立霜皋,黑颈凌风韵自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冰碛徘徊寻荇藻,云崖振翅破烟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经年守候三春信,终岁衔来一穗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是高原明月夜,清鸣犹带九霄绦。</p> <p class="ql-block">胡兀鹫,是隼形目鹰科胡兀鹫属鸟类,别名大胡子鹫、胡子雕、髭兀鹫、胡秃鹫。胡兀鹫头顶具淡灰褐色或黄白色羽毛,头的两侧亦多为白色或黄白色,脸前面被有黑色刚毛,头部有一条宽阔的黑贯眼纹延伸到颏部,与颏部长而硬的黑毛形成的“胡须”连成一体;眼先和嘴基亦被有黑色刚毛,蜡膜刚毛基部白色。上背、短的肩羽和内侧覆羽暗褐色,具皮黄色或白色羽轴纹,其余上体黑灰色或黑褐色,具白色羽轴纹。尾长、楔形,暗褐色或灰褐色。下体橙皮黄色到黄褐色,胸部橙黄色尤为鲜亮,有时下体为白色或乳白色,但明显的缀有棕色或红褐色,跗蹠被羽到趾或几乎到趾。</p> 胡兀鹫分布于欧亚大陆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新疆西部、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地区。栖息于海拔500-4000米的山地裸岩地区。性机警凶猛,常单独活动,在山顶或山坡上空缓慢飞行和翱翔,搜寻地面动物尸体,经常与秃鹫、渡鸦等一起取食。主要以大型动物尸体为食,特别喜欢腐尸和骨头,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繁殖期2-5月,每窝产2枚卵,卵黄色或褐色,具暗色斑。孵化期53天。 胡兀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近危(NT);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胡兀鹫全身羽色大致为黑褐色。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胡须“而得。头和颈都不象秃鹫、兀鹫那样裸露,而具有黄白色的羽毛,眼睛周围有一圈又黑又长的眉状斑纹——黑色贯眼纹,向前延伸与颏部,羽色非常与众不同。 主要栖息在海拔500-6000米山地裸岩、高寒草甸、山地干草原、荒漠等地区。在沟壑,峡谷和草原穿插的山地亦可见到。在喜马拉雅山,可飞越超过8000米的山峰。在非洲与亚洲的部分山地分布较广,但数量稀少。历史上,在欧洲多数地区受到较大威胁而绝迹,再引入后野外种群逐渐复壮,分布区也在逐步扩大。<div><br></div><div>胡兀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与其他猛禽混群。常在山顶或山坡上空缓慢地飞行和翱翔,头向下低垂,并时常左右转动,眼睛紧盯地面,寻觅动物尸体。由于它嗜食腐肉和骨头,所以脚有所退化,但高而侧扁的喙变得格外强大,先端钩曲成90度,象钢钳一样。依靠强大的喙从动物尸体上去撕下腐肉吞食,剥离大块的骨头,在岩石上摔碎后来填饱肚子,这种习性非常独特。<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咏胡兀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苍穹霸主踞云峰,铁翼垂天傲九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秃顶铜眸窥大野,钢翎铁爪裂寒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常携骨砾巡荒漠,偶啸风雷震雪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物枯荣皆入馔,独留桀骜傲寒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