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直播间里,主播刚报出优惠价,弹幕便弹出一条不和谐的留言:“货是便宜,可我照样得骂你,骂完还得在你这儿买。”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却精准勾勒出一类群体的行为画像——他们一边坦然享受他人提供的便利与实惠,一边用尖刻言论攻击施与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获益式攻击”的背后,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而长期沉溺其中,终将沦为自我精神的囚徒。殊不知,世间最朴素的处世之道,莫过于“受惠当感恩,不齿则拒之”:若认可所获之利,便应心怀敬畏与感激;若认定其不合本心或不应受之,便该断然拒绝,而非一边索取一边诋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人早已用言行诠释了这份通透。东汉名士杨震面对下属深夜送来的黄金,直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坚决回绝不义之财——他不认可这份利益的来路,便不愿有半分沾染,守住了人格底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始终对境遇中的善意心怀感恩:百姓为他送粮送药,他便作诗致谢;友人帮他安顿居所,他便以文相赠,即便身处逆境,也从未因自身困顿而诋毁他人的相助。更有“一饭千金”的典故,韩信年轻时受漂母分食之恩,显贵后专程寻回恩人厚赠,用实际行动践行“受惠不忘报”的准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古人的选择,恰是对“取舍有道,感恩有节”的最好注解:利益面前,要么坦然接受并铭记善意,要么坚守本心断然拒绝,唯独没有“一边享受一边诋毁”的模糊地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心理学视角下,黑粉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的外化表现。这类人群多在成长中经历过忽视与疏离,安全与尊重的需求长期落空,便通过攻击他人寻求关注。当他们在直播间骂完主播又下单时,实则是通过两种极端行为实现自我确认:用批评彰显“不盲从”的独立姿态,用购买满足实际需求,双重动作共同拼凑出稀薄的存在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骂完再买”的矛盾行为,本质也是内心不自信与恐惧的投射。他们潜意识里认可主播提供的价值,却不愿承认自身需求与选择,便用攻击消解“依赖他人”带来的挫败感。这种逻辑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一边吐槽外卖不健康,一边离不开其便利;一边骂预制菜“没有灵魂”,一边靠它解决加班后的晚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攻击成为他们的心理盾牌,仿佛只要先摆出批判姿态,就能掩盖自身选择的被动性,维持“我才是主导者”的虚幻尊严。更深层来看,这类行为更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典型表现:将个人利益奉为唯一准则,既想占尽实惠,又不愿承担“认可他人”的心理成本,他们深谙“骂不影响获利”的生存法则,把主播、平台乃至社会提供的便利视为“应得之物”,却拒绝给予基本尊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一边获益一边攻击”的心理扭曲,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职场中,有人享受着公司提供的薪资福利与培训资源,却在背后频繁吐槽老板“压榨”、同事“猪队友”,甚至消极怠工,将个人成长缓慢归咎于环境,从未反思自身付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社交里,有人心安理得接受朋友的帮助与陪伴,却动辄挑剔对方的缺点,在公共场合调侃朋友的糗事,把他人的善意当作“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心。生活中,有人抱怨物业服务差,却享受着小区的安保与清洁,指责商家“套路深”,却从不放过任何促销活动,一边骂一边抢优惠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网络上,有人免费使用着平台的内容与功能,却在评论区恶意攻击创作者“水平差”、平台“吃相难看”,甚至发布负面言论引流,将“薅羊毛”与“吐槽”当作日常。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行为,实则暗藏着侵蚀身心的深层危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持续的“获益式攻击”会形成病态心理闭环,每一次骂完即买、吐槽即享的行为,都会强化“攻击无需代价、获益天经地义”的认知。这种认知会逐渐泛化到生活各领域,让人丧失对价值的正常判断——既看不到他人的付出,也无视规则的成本,最终陷入“万物皆可批判,凡事皆该让利”的偏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正如心理学研究指出的,长期用攻击释放情绪,会导致人格退行至幼稚状态,丧失理性共情能力。在唯利是图的主导下,“占便宜无原则”会成为本能反应,当骂完就能低价买货、吐槽仍能享受服务的逻辑成立,人们会进一步突破底线:从恶意差评勒索商家,到钻政策漏洞套取福利,再到职场中“摸鱼”领薪,最终沦为鲁迅所批评的“咀嚼身边小悲欢,视其为全世界”的利己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隐蔽的危害在于,这种行为会侵蚀内心的道德感,让人在“获利-攻击”的循环中逐渐麻木,最终既无法真诚享受所得,也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而社交关系的崩塌更是在所难免,没有人愿意与“一边索取一边攻击”的人长期相处,当一个人习惯了用批评掩盖依赖,用抱怨替代感恩,身边的人会逐渐感受到其自私与冷漠,进而选择疏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终这类人会陷入“众叛亲离”的孤独境地,却始终不明白问题的根源在于自身。直播间的那句弹幕,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了部分人精神世界的荒芜。真正的理性消费与社会互动,从来不是“骂着索取”的对立,而是“认可价值”的共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人早已用“受惠感恩,不齿则拒”的处世智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毕竟,长期以攻击为盾、以利己为矛,刺伤的终究是自己的心灵;唯有心怀感恩、取舍有度,才能在获取价值的同时,守住内心的澄澈与人格的尊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