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留芳声巷印象(上)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胡中立</p><p class="ql-block">萧条一径微,来往觉人稀。</p><p class="ql-block">忽听邻家闹,欢寻稚子归。</p><p class="ql-block">卷书真是懒,添火且相依。</p><p class="ql-block">强起扶行处,斜阳正满扉。</p><p class="ql-block">——宋.舒邦佐.小巷</p><p class="ql-block">旧时的巷、弄,是城市居民世代居住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巷、弄,起先大都为官吏,商贾所建住宅而形成,逐步为各</p><p class="ql-block">色人员聚集,慢慢地成为一个个特色小社会。</p><p class="ql-block">城市虽繁华,世态却炎凉。</p><p class="ql-block">旧时的巷、弄朴实,却富有人情味,平时的安静,热闹的邻</p><p class="ql-block">里互动,深深地印在记忆中。</p><p class="ql-block">由于生于斯,长于斯,且小区改建后仍居住于斯,故心心念之。</p><p class="ql-block">平时经常与原房东宋颂德先生喝茶聊天,宋对本地比较熟悉,有许多旧时信息从宋颂德先生处获得。</p> <p class="ql-block">下图红色标记处,即为老地图留芳声巷,名称尚为刘芳声巷。</p> <p class="ql-block">留芳声巷消失前,东接解放东路,西连新生路,长 349 米,宽处十数米,窄处 3、4 米,平均宽 4~5 米,碎黄石块路面,东边地势较低,进士坊巷口最低,1991年那年发大水,路面上有齐胸深的水,备弄里的水一直到第三进墙门处。由于解放路是拆除城墙后筑的路,地势较高,路面高低差大概有 3 米以上,从进士坊巷药师庵门口走到解放路是一段上坡路。</p><p class="ql-block">旧时留芳声巷东靠药师庵,自进士坊巷起,西至三下塘街。</p><p class="ql-block">留芳声巷源自“留芳百世”之义,据光绪年间的《无锡金匮县志》记载,旧名“集贤坊”,又称“杨家巷”。明末清初有刘姓人在此开设当铺得名“刘坊声巷”,清时名“流芳声巷”,后谐称为“留芳声巷”。</p> <p class="ql-block">1966 年文革初改名为“立新路”,1977 年恢复原名。1993 年拆建东河花园小区,1998 年建槐古大桥,拓路成为学前东路。至此,留芳声巷消失,只保留门牌号名。经由地名办建议,将东河花园小区内直通南大门的那条园区道路挂名为留芳声巷。</p><p class="ql-block">留芳声巷南面为旧时城中四箭河。四箭河东头连接内城河(弓河),长约 200 多米,至天官弄不到些成为浜底。河北岸设有三座码头,分别位于 2 号、6 号、10 号门前(另外药师庵南面门口的码头是不对外的),可停泊舟船,主要是柴草船、装粪船,还有热天的西瓜香瓜船,秋冬的萝卜雪里蕻船等。</p> <p class="ql-block">河的南面是菜园地,有荒场上杨家耕种,10 号门码头旁河上有座不是很牢固的小木桥通向菜地。经于铸梁先生考证无锡城内旧时有桥达 70 座之多,此小木桥也为其中之一,名为芳声桥。1954 年四箭河填塞。</p><p class="ql-block">旧时留芳声巷有三座石牌坊,有三座照壁。原 6 号大门前的照壁为其中最大的一座,有三、四米长,两米高。四箭河与内城河连接处北岸有一庙,名为药师庵(原本认为该庵是纪念中华药师孙思邈,其实不然)。</p><p class="ql-block">药师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药师琉璃光王佛、大医王佛等。据《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称,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佛,于因地时曾发十二大愿,令诸众生所愿皆遂,尤愿众生诸根完具,疾病消除,解脱厄难,因而有消灾延寿药师佛之称。祈祷药师佛治病、延命、消灾之法,为大乘佛教信徒的普遍信仰。</p><p class="ql-block">日光、月光二菩萨协侍左右,并称为药师三尊。</p> <p class="ql-block">药师庵规模不小,进出门朝西在进士坊巷巷口,正对留芳声巷,进门是一个花园。花园朝南有一门面对四箭河,有个小河滩码头,花园后为金刚殿,有哼哈两将和弥勒佛,再往后隔一庭院为药师殿,供奉药师菩萨兼做佛事场所,药师殿后面隔一院子有一幢两层楼的佛楼,里面收藏着善男信女敬献的各种佛像,大小不一,材质不一,里面不乏上品精品,我父亲曾向小和尚请得一尊 10 公分高的木质鎏金坐佛供在家中。药师庵内尚有不少厢房,有的厢房相连在一起,有的独院独户(别院)。</p><p class="ql-block">药师庵北面有一大厝(四周没有围墙的敞棚),是城里停放待葬棺材的所在。再北为红卍字公所及两层楼高的蓝色琉璃瓦的斗母阁,红卍字公所后来为卫生局所在地,斗母阁则是建筑公司所在地。斗母阁在《西神遗事》中有描述被当地混混贼偷的经过,此阁于 1967 年大规模武斗时被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药师庵西侧即为进士坊巷。进士坊巷在无锡有好几处,此处由明朝弘治进士俞泰所立牌坊而得名,后有清朝道光进士安诗重建牌坊。俞宅安宅已不见久矣。</p><p class="ql-block">进士坊巷西南地块在抗战胜利后有人在此办大中华火柴厂,</p><p class="ql-block">只见购进一批木头来此,直至解放未见有一根火柴出厂,厂房也成为同余布厂的染缸车间。其北面即为同余布厂,同余布厂后来与东河头巷的信和布厂合并成为无锡市第三色织厂,原来的童鱼、双钱、星荷等品牌消失,合并后色织三厂逐步一年不如一年,后来也关门大吉,并入色织一厂。</p> <p class="ql-block">同余布厂北面的清水墙面石库门是陆鼎萱家。再北面是曾做过江原医院院长的张家,张家有多人当教师。</p><p class="ql-block">原 2 号为进士第,左右两侧的两间墙壁向外成八字形,五间七架,四造进深。进士第无锡更多,据统计除江阴宜兴,旧时无锡县的进士不少于 500 名,其中所谓的科举四大家族就有 137 名进士:华氏 39 人、内榜眼 2 人,秦氏 35 人、内探花 3 人,王氏34 人、内状元 1 人,顾氏 29 人、内状元 1 人会元 1 人。</p> <p class="ql-block">此处为清朝光绪二十年进士陆士奎宅邸。斗山陆氏一族嘉庆十年从无锡北乡斗山东房桥迁至留芳声巷。</p><p class="ql-block">进士第大门据说为实拼门(但小时候印像中好像是竹面铜钉排门),门前三级花岗岩街沿石,进门轿厅放了许多架子,插着无锡旧时大老爷出会要举的各种牌子。解放后,前两造在进行生产自救时办了拣废花社。门前河边有一照壁(旧时认为门前河水耀白,建照壁以挡煞气),旁有一码头,解放后不久的一个冷天临晨,永泰丝厂的账房先生在此溺水自杀,第一个发现的是陆家的一位佣人,早上到码头上去淘米时看见,吓得不轻。</p><p class="ql-block">困难时期,因外来人员增多,失学率升高,这里曾办过民办小学,比较混乱。有一次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乱打,因为他们放学后还要捡垃圾帮衬家里,故手中都拿着铁丝做的扒夹,只见那铁丝扒夹上竟是挂着一只眼珠子,血淋淋的,十分可怕。</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未完待续,敬请等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