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想到的

视点读书会

<p class="ql-block">岸边的风带着水汽拂过衣襟,我握着长杖伫立,望着那艘泊在浅湾的小船。船头有人影晃动,像是在收拾渔具,又像是准备启程。远处屋舍零落,树影婆娑,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这样的清晨,总让我想起年少时捧读《儒林外史》的光景——那时还不懂功名背后的荒凉,只觉得书里的人,一个个都活得认真得有些可笑。</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是范进中举,二是严监生临终。那会儿坐在灯下翻书,窗外秋风扫叶,屋里一盏油灯摇曳,竟与书中那根不肯熄灭的灯芯隐隐呼应。范进疯了,严监生咽不下那口气,两人一个大笑,一个不闭眼,却都像是被同一种东西攥住了命门——那便是世人眼中的“正途”。</p> <p class="ql-block">范进考中举人,却疯了。他披头散发跑过街巷,鞋掉了也不知,嘴里喊着“中了!中了!”旁人哄笑,母亲抹泪,连平日踹他出门的丈人也跪下来磕头。这一幕看得人心头发紧。他半生潦倒,饿得前胸贴后背,连乡邻都当他是废物。可一纸功名下来,废物忽然成了老爷。不是他变了,是周围的人变了。我们总说读书改命,可改的是命,还是人心?</p> <p class="ql-block">严监生临终前,仅凭最后尚存的一丝气息,却伸出两根指头,迟迟不愿闭眼。众人猜是两处田产,两个儿子,还是两位亲人未到。最后小妾懂了,吹熄一根灯芯,他才安心离去。我每每想到这一幕,总觉得那不是吝啬,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执念——他一生精打细算,连死都不肯浪费一滴油。可这执念背后,何尝不是对这世道的恐惧?他怕穷,怕被人看轻,怕死后儿孙受苦。两根灯芯,照见的不只是节俭,更是一生战战兢兢的生存。</p> <p class="ql-block">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也年过半百,再读这几句话,竟觉字字如针。年轻时以为拼尽全力就能挣出个前程,后来才发现,多少人耗尽心血,也不过是成了书里的一个名字,一段笑谈。范进疯过,严监生省过,他们都不是坏人,只是被时代推着走的普通人。而我们呢?今日争职称、抢房子、卷孩子上学,和当年挤科举的读书人,又有多大不同?</p> <p class="ql-block">岸边那艘小船终于动了,缓缓离岸,划破一池静水。我收回目光,长杖轻点地面。或许吴敬梓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嘲讽谁,而是想让后人看看:人这一生,到底在追什么?是那张纸,那点光,还是别人嘴里的“出息”?</p> <p class="ql-block">风又起了,水波荡漾,船影渐远。我转身离去,心里却清楚——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能上那艘船;有些人上了,却发现船正驶向深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