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辽构--善化寺

王延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位于山西大同平城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史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陷西京,寺内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金天会六年(1128年)圆满和尚主持重建,历经十五年工程告竣。明正统十年(1445年)赐名善化寺。</p><p class="ql-block"> 寺院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建筑高度逐层递增。整个布局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北为尊,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大雄宝殿为辽代遗构,天王殿、三圣殿、普贤阁为金代。文殊阁早期被毁近代重建,钟鼓楼为明清建筑。善化寺作为皇家寺院,由不同朝代建筑组成了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山门外对面,立有一座明代五龙壁。宽十九米有余,高七米,五彩琉璃镶嵌五条巨龙浮雕。下设须弥座束腰部有动物图案,壁顶为仿木构件。原为兴国寺照壁,一九八零年搬迁于此。</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山门,也称天王殿。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两侧为明代遗存的四大天王彩塑。造像写实与夸张并存,肌肉隆起,身躯比例刚劲健硕饱满,衣纹线条自然流畅洒脱。服饰褶皱自然细腻立体感强烈。造像承载着历史、宗教与艺术的多重密码,成为研究明代宗教艺术的珍贵样本。</p> <p class="ql-block">  四大天王原为印度教神祇,后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同属二十四诸天之一。各司其职,传递护法与世俗祈愿,宗教寓意主掌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  南方增长天王。</p> <p class="ql-block">  东方持国天王。</p> <p class="ql-block">  北方多闻天王。</p> <p class="ql-block">  西方广目天王。像高约七米,是明代佛教彩塑的杰出代表。其形象在威严的宗教气质外,融入了极为生动的写实感与生活趣味。特别是其面部表情,双目圆睁并非一味狰狞,嘴角微抿的神情显得俏皮可亲,是著名的网红天王。</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建于一点五米高的砖砌台基之上。前有宽阔的月台,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三圣殿,两侧角檐柱并不垂直,采用了内倾和升起,增加了屋顶下压的稳固性。飞檐展翅,雄伟壮观。殿内梁架采用彻上露明造及减柱法。供奉金代原塑华严三圣造像。毗卢遮那佛居中,东侧为文殊,西侧为普贤。两侧存有明代壁画。尚有金代石碑两通。</p> <p class="ql-block">  45°和60°斜栱为金代建筑独有,形似盛开的花朵。斗栱为偷心六铺作。</p> <p class="ql-block">  华严三圣。</p> <p class="ql-block">  主佛毗卢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  主佛东侧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  主佛西侧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东侧)。</p> <p class="ql-block">  普贤菩萨(西侧)。</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内的朱弁碑,被称为“三绝碑”。朱弁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叔祖。</p><p class="ql-block"> 1.文章绝唱。碑文由南宋使节朱弁撰写,记述了善化寺在辽末毁于战火后,由僧人圆满大师主持重建的过程。朱弁被金国扣留期间,旅居该寺十四年,亲历了重建过程,文章情感真挚,叙事详实,被誉为文学典范。</p><p class="ql-block"> 2.书法绝妙。碑文由孔子第四十七代孙孔固,以颜体正楷书写。字体苍劲雄浑圆润舒展,体现了金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准。</p><p class="ql-block"> 3.刻工绝世。碑刻由雁门郡刻工谢遵一完成。刀法纯熟犀利,完美再现了书法的神韵。因谢氏家族技艺未传后世,此碑成为雕刻艺术的孤品。</p><p class="ql-block"> 该碑立于金大定十六年即(1176年),全文一千零八十八字,是善化寺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不仅见证了宋金外交史,也是研究辽金建筑、佛教史及书法碑刻的珍贵实物。</p> <p class="ql-block">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大定十六年)。</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壁画在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题记“隆庆”的年号。历史上有南陈和明代使用过“隆庆”的年号。根据壁画风格和人物服饰特征,专家推断壁画绘制年代为明代(1567--1572年)。壁画最初被泥覆盖,于二零一零年被意外发现后,由大同文物部门组织专业团队,揭取泥层加以保护。修复后,确认壁画面积为一百六十余平方米。壁画内容包括佛像和连环画故事。壁画看起来很新,但是线条流畅,技艺精湛,展现了古代的原始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为寺内最大殿宇。建于高三点三米的台基之上,前有月台,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殿内顶部采用彻上露明造,六椽栿前四椽栿后乳柎插内柱通檐用四柱。当心间有平綦、藻井各一间,工艺精湛,体现了盛唐雄浑之气、辽金豪放之风。平面网柱为金厢斗底减柱造。明、梢间劈板门,次、尽间以墙封闭,无窗。殿内现存三十三尊彩塑。供奉五方佛和二十四诸天塑像。并存有清康熙年间所绘壁画。</p> <p class="ql-block">  月台上设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四柱三间式木构牌楼,以及石雕围栏。</p> <p class="ql-block">  殿前虽有宽敞的月台,但是,却不能将大殿的全貌收入画中。可见大殿的体量之庞大。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乃辽承唐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转角斗拱为单杪双下昂计心六铺作。</p> <p class="ql-block">  柱头与补间斗拱,均为双杪计心五铺作。阑额下方为方格棂窗,殿门采用源自佛教建筑的壸(音捆)门型制。</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两侧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六角攒尖钟、鼓亭。</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五方佛。五方佛是密宗金刚界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五方五智。佛像通高近十米,采用通体贴金工艺,金碧辉煌。法相庄严、气势恢宏,具有辽代造像体形。圆厚饱满、身着通肩式袈裟、坦胸露肩、衣纹厚重呈凸棱状的特点。特别是背光大量采用沥粉贴金、镂空木雕火焰纹等纹饰,与常见辽金风格有所不同。是辽金时期佛教彩塑的杰出代表,不仅体量宏大,其艺术和宗教内涵也极为深厚。五方佛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殿内的其他彩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世界。</p><p class="ql-block"> 佛像由东向西依次为:</p> <p class="ql-block">  东方阿閦(通触)佛。意为不动佛、无怒佛,又名不动如来。始能面对逆境而不起害心,不生退意,大圆镜智。</p> <p class="ql-block">  南方宝生佛。是佛教密宗金刚界五方佛之一,居南方。象征大日如来的平等性智,代表满足众生所求的福德与财富,是密教重要膜拜对象。</p> <p class="ql-block">  中央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又作卢舍那佛。为释迦牟尼佛之真身,代表法界体性智。为法身,名毗卢遮那佛,身相圆满庄严。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度娑婆众生,现身秽土。为应化身,名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为迦叶与阿难两位弟子。</p> <p class="ql-block">  西方阿弥陀佛。意为无量佛,阿弥陀意为无量。密教经典以阿弥陀佛为五智如来之一。表妙观察智,谓阿弥陀佛能说诸妙法,断终生疑妄,令入正定。</p> <p class="ql-block">  北方不空成就佛。译为阿目伽悉地佛。不空成就佛于五智如来中,代表成所做智。佛德圆满,菩提正觉时,眼、耳、鼻、舌、身等妄识转为无烦恼净智,名所作智。</p> <p class="ql-block">  当心间毗卢遮那佛头顶上的平綦天花与藻井。藻井工艺精湛,外层为八角形,内层为圆形施绘盘龙图。中间设有繁复叠加、排列有序的五铺作和七铺作斗拱。设计精巧、独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诸天彩塑分列两侧。构成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诸天造像体系。其艺术表现极具深意:功德天与鬼子母展现的母性情怀。火天与伊舍那天在愤怒中体现刚直,四大天王与韦陀天在威严中透露出的宽厚,均通过独特的造型传递出佛教教义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东起焰摩天、深沙大将、鬼子母、增长天王、持国天王、摩利支天、火天、地天、韦驮天王、日天、散脂大将、大梵天。</p> <p class="ql-block">  西起水天、密迹金刚、功德天、广目天王、多闻天王、辩才天、风天、菩萨树神、罗刹天、月天、伊舍那天、帝释天。</p> <p class="ql-block">  功德天,也被称为大吉祥功德天和吉祥天女。原为婆罗门教-印度教女神(梵名拉克什米)。后来融入佛教,主施福德,象征财富和幸福。被梁思成誉为:“世间难觅的佳作”。以其悲悯神态和精湛的艺术著称。仔细观察眼珠上似乎含有泪水,饱含对众生的怜悯。像高约三点七二米,身穿长袍敞肩、胸佩璎珞、服饰褶皱垂落自然洒脱。双手握巾置于胸前。面容沉静,目光温婉,庄严慈祥。与其对视的那一刻,内心变得无比沉静淡然。虽然塑像被粉饰过,但是她的美丽让人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  鬼子母(诃利帝母)源于佛教故事传说。她原本形象是她身旁面目狰狞的专吃小孩的恶鬼。生有五百子,却常食他人子女。佛祖藏其幼子,鬼子母寻子心切,佛祖以你有五百子失一子便痛苦,他人失子不痛苦吗?鬼子母受佛祖点化,幡然悔悟,皈依佛门。成为妇女儿童的护法神,民间称为“送子娘娘”。两种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艺术以“高、善、美”对应“矮、恶、丑”,表达佛教弃恶从善的教义。</p><p class="ql-block"> 鬼子母为金代塑像,塑像高约三点七二米,呈贵妇形象,面容丰满圆润、神情文静典雅,服饰雍容华丽、头饰珠宝、身着长袍、胸佩璎珞、双手交叉握于胸前。大殿中与她相对的吉祥天女是她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文殊阁。原为和普贤阁相同的楼阁式建筑,民国毁于火灾,只剩台基和柱础石。二零零八年按“原材料、原工艺、原型制、原做法”进行复建。阁内供奉文殊菩萨。有中央美院师生二零一二年绘制的《文殊经变》壁画。</p> <p class="ql-block">  普贤阁,一九五三年落架重修。重檐阁楼式歇山顶,结构精巧,古朴典雅。阁内供奉普贤菩萨,绘有《普贤经变》壁画。</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的建筑艺术价值:1.山门(天王殿)金代。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单檐庑殿顶山门。2.三圣殿,金代。采用减柱+移柱法,开创更大空间。殿外有目前所知最大的六十度斜栱。3.大雄宝殿,辽代。单体面积排全国第三。4.普贤阁,金代。重檐歇山顶楼阁,采用平座暗层做法,拥有唐代楼阁遗风。5.彩塑造像艺术,展现了辽金时期高超的雕塑技艺和浓郁的生活气息。6.朱弁碑,金代。是研究寺院历史的宝贵资料与实物证例。被誉为开善寺的“镇寺之宝”。7.一百九十多平方米佛教故事壁画。</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古建筑群“一辽三金”,以完整的布局、结构的创新以及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不仅成为现存辽金寺院的典范,更是一座集建筑、雕塑、碑刻、壁画艺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