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边的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参加了陈蔺《岁月印记》新书的首发仪式,见到不少老朋友甚是兴奋,回家阅读再次兴奋。作为曾经的西知网站站长,感觉有责任让更多的人阅读、分享,于是就制作成美篇,每天一段宣传正能量,希望您能喜欢。</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站长属于网络活跃者,时不时手机被封闭。因此,敬请朋友们帮忙分享,分转,希望更多的朋友阅读,万分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作者介绍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蔺,1954年出生于成都。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知青,长期就职于经济和金融行业。兴趣广泛,热爱读书和码字做笔记。过去找个本子写写记记,现在电脑前面敲敲打打,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受,乐在其中。有文章收入云南知青相关纪实文集《青春无悔》《八年》、四川省社科院《当代史资料》,和朋友合著出版纪实文集马语》,编写有纪实作品《八十回眸》《我这一辈子》。</p><p class="ql-block"><br></p> 我的父亲母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部分 背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段岁月虽然已经属于上个世纪,属于一个遥远的年代了,但那一段生活和历史并没有被忘却淹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父亲母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本回忆录《八十回眸》由我整理付印,是了他的心愿,同时也方便了我们保存这份他于我们的“交代”。他在生命的最后一些日子,执着地要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写下来,刚开始我们都有点不以为然。我家最有文化的是我弟,也认为“平凡琐屑,让它们随岁月长河悄然流走,如烟飘去……”后来我们都彻底理解了这份心愿的不可抗拒。于是,我鼓励我父,抓紧时间写,我来整理打印,这样可免去他反复誊写的辛苦。于是,他写,反复改,我也就不断地调整修改。还给他提了一些建议。</p><p class="ql-block"> 父亲于 2007 年 1 月离世后,我将他的《八十回眸》加上一些亲友纪念他的文字、图片编辑而成一本小书。当时我的单位按政府指令正在进行合并重组,事关重大。我在“四川省合并重组小组”财务组工作,相当忙乱。父亲的书,我只能用业余时间搞,挤时间搞。最繁琐的是去查证资料,譬如,解放初,父母的挚友黄泰德在征粮剿匪中牺牲,父亲写有纪念文章登在报刊上,他对此事很是看重。事情久远,他记不得发于何种报刊。我分析,当时四川分为四个行署,他们所属川南行署,最大可能登载在川南行署的大报上,那就应该是《川南日报》上。父亲记忆是在 1951 年或者是 1952 年。为了查找这篇文章,我从省图书馆,到成都市图书馆,又到川大图书馆,最后通过朋友在泸州市图书馆找到馆藏唯一的、不完整的、已经有些碳化了的《川南日报》,父亲的文章发表在 1950 年 8 月 22 日第二版上。</p><p class="ql-block"> 从整理稿件,查证资料,翻拍图片,设计排版,直至印刷成册,用时一年。虽只是五六万字的小书,却凝聚了我对父亲的爱和对父辈的怀念之情。可惜我老父动手写这些文字晚了些,他的身体状况日渐衰弱,肺心病折磨得他无一宁时,否则,他会写得更多更好一些。这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我母亲看到父亲有一本小书后,她说,她也要有。她说“普通人,有啥不能写,人生的一个总结”,看着她眼巴巴望着我的神情。我说,好的,我来!于是开始。先由她自由发挥,想说啥就说啥,想哪儿就说到哪儿,我用录音笔记录下来。第二步,由我拟就提纲,我提问,她作答。我当然是找我感兴趣的事。第三步是查证资料,印证事实。我参考的资料主要依据我家现存的和图书馆能查到的文史和党史资料。这些史料,严谨翔实,都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一些亲历者留下的,可信度高。据述,那时,一个事件,特别是重大事件,无论口述还是文字。必须要有若干,起码两个以上的证据印证,才能入册。又辛苦了一年,我为母亲整理的小书《我这一辈子》也终于成册。父母的两本小书收获很多赞扬,大家都说:“真实感人!”</p><p class="ql-block"> 以下文字,便是根据这两本小册子整理而成。</p> <p class="ql-block">1 赤水河 2 雪山关 3 古蔺县城老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陈光祥,乙丑年即 1925 年,出生在川黔古道背盐巴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的摩尼镇。父亲出生那年是闰八月,我曾祖父给父亲取名为“闰开”。父亲是我祖母的第三胎,因前两胎都不幸夭折。曾祖父说按照习俗,改个烂贱点的名字便于成活,于是就叫父亲是“狗儿”,家中亲朋好友都这样叫。神奇,之后我祖母接连生有七个儿女,个个健壮。</p><p class="ql-block"> 摩尼镇地处川黔滇三省交界,时而划在古蔺县,时而又归属叙永县。川黔滇只此一条的背盐巴的古道,紧邻赤水河,翻越雪山关,穿过摩尼镇。</p><p class="ql-block"> 古道上留下许多路经此处的先辈志士、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著名的有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大盗亦有道,诗书我不屑……”;有明代状元杨升庵屡经此处,写下的“雪山关,雪风起,十二月,断行旅……”的诗作;有蔡锷将军 1915 年寒冬腊月率军北上讨伐袁世凯,翻越雪山关时写下的“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p><p class="ql-block"> 父亲少时,家中以磨面粉、开栈房为生,门前长方型纸糊吊灯上写有“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陈记栈房”字样。抗日战争开始前后,川滇东路(汽车路)修通,家中除开栈房住宿外还开了面馆,我祖父、祖母亲自经营,生意兴隆,还雇有外来师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相关链接阅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i8r1ew"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 非虚构文字的魅力 ——陈蔺《岁月印记》读后 黄基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hbqzjp"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自序 陈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2wt0q9"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遇到了郭小马</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zp7t2e"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tb33nu" target="_blank">《岁月印记》宣传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