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亿美元的方法论,也许就藏在日常的选择里

林先生

<p class="ql-block">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特斯拉董事会为马斯克提出了一套薪酬方案,开价1万亿美元。没错,1万亿。这份薪酬方案,将在明天,11月6日,正式在股东大会上表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3年全球GDP超过1万亿美元的国家只有19个。换句话说,这笔钱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一年的GD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马斯克以前的薪酬是多少?从2020年开始,他的工资是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不是说他没有薪酬方案,只是没有拿到。2018年,特斯拉给了他一份560亿美元的股票期权方案,条件是完成一系列目标。马斯克提前完成了所有目标,本来有可能拿到这笔钱。但2024年,法院判决这份方案无效,理由是规模太大,而且董事会当时没有充分披露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次,这份1万亿美元的方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意,这笔钱的本质,与其说是酬劳,不如说是对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条件是这样的:假如特斯拉在未来10年内市值达到8.5万亿美元,同时完成四大目标。第一,累计交付2000万辆电动车。第二,发展1000万个“完全自动驾驶”付费订阅用户。第三,投入运营100万辆无人出租车Robotaxi。第四,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做到以上这些事,马斯克才能拿到这笔钱。反过来,假如目标没实现,他一分钱都拿不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这些目标横跨电动车制造、自动驾驶,以及人形机器人领域。每一个都是高难度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至于这份薪酬方案是否能通过,目前还是未知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我们要关注的不是马斯克的薪酬本身,而是特斯拉董事会为什么相信马斯克能完成这些任务?或者说,马斯克到底掌握了什么能力,值得他们用1万亿美元来绑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好今年10月,科技观察家王煜全老师,刚刚出版了一本新书,叫《马斯克逻辑:科技浪潮的律动与走向》。他对马斯克的创业方法做了系统研究后,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马斯克不是发明坦克的人,而是打出闪电战的人。这是他最核心的能力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马斯克的成功不是因为他发明了什么新技术,而是因为他能把现有技术组合到极致,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咱们就说特斯拉的电池。不少人会觉得,特斯拉用的是最先进的电池技术。但实际上,特斯拉使用的18650电池在技术上并不领先,这种电池在笔记本电脑里就在用。真正厉害的是特斯拉的电池管理系统,也就是BM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斯拉一辆车里有7000多个电池,就像一个7000人的交响乐团,每个电池都有自己的特点。怎么让这7000个“性格不同的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BMS要解决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MS就像这个乐团的指挥家。它要实时监控每个电池的状态,决定谁该充电、谁该放电、谁该休息。温度高了要降温,电量低了要补充,充电快的要等等慢的,充电慢的要加把劲。7000个电池,每一个都要照顾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看SpaceX。传统航天公司的火箭是用一次就扔掉。马斯克做了什么?他把火箭拆开来看,发现火箭分成好几段,而最底下那一段最关键。它负责把整个火箭从地面推上天,这部分最大、最重,也最贵,占火箭成本的60%左右。马斯克的思路是,如果能把这个最贵的部分回收重复使用,成本就能大幅下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马斯克造火箭的关键,不是发明更先进的火箭,而是让火箭能重复使用。他造电池的逻辑,不是发明新电池,而是把现有电池用到极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前面说的,打闪电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光有这个能力还不够,因为战场在不断变化,今天的武器,明天可能就过时了。怎么保证自己始终拿着最好的装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要说到马斯克的另一个能力了,叫“让整个行业给你打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站在创新生态的中心,让全行业的聪明人给你提供弹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马斯克,他在南非长大,本科在加拿大读书,研究生阶段却申请了斯坦福。为什么一定要申请斯坦福?因为斯坦福在硅谷,而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马斯克到斯坦福读了没几天就退学了,但他没有离开硅谷。因为他要的不是一纸文凭,而是要融入硅谷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里,他能接触到全球最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能第一时间了解前沿的技术动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TED负责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群体加速创新”。就是一群聪明人凑在一起,你的新发现会启发我,我的新突破会启发他,大家互相喂招,创新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在硅谷,马斯克是站在整个科技社群的肩膀上。火箭领域有NASA的前工程师,人工智能领域有斯坦福、伯克利的教授。而马斯克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分散在不同领域的前沿知识整合起来,转化为实际的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整个行业给你打工”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通过开放来做大蛋糕,让竞争对手也变成你的助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4年,马斯克做了一个让很多人震惊的决定——特斯拉开放所有专利。我们可能会问,专利不是科技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吗?为什么要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马斯克在特斯拉官网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我们所有的专利属于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观点是,首先,特斯拉真正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电动车品牌,而是全球大量生产的汽油车。假如电动车市场做不大,特斯拉再领先也没用。而开放专利,就是为了推动整个行业发展,扩大电动车市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特斯拉的护城河不是专利,而是“更快的原创迭代速度”。你今天用了特斯拉的技术,等你的产品上市,特斯拉已经迭代到下一代了。跟随者永远只能复制旧技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策略在博弈论中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智猪博弈”。什么意思呢?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食槽在一端,控制开关在另一端。假如小猪去踩开关,等它跑到食槽那边,大猪早就吃完了,小猪白跑一趟。但假如大猪去踩开关,虽然小猪也能吃到一些,但大猪因为体型大、跑得快,最终吃到的还是最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在这个博弈里,大猪踩开关对自己是最有利的。虽然小猪也能分一杯羹,但大猪的收益最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是马斯克开放专利的逻辑。他开放专利,等于踩下了开关,虽然其他厂商也能吃到,但特斯拉作为领先者,吃到的永远是最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这就是“让整个行业给你打工”的完整逻辑。一方面,融入创新生态,站在巨人肩膀上;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做大蛋糕,让竞争对手也成为你的助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说到这,我们说了马斯克的两个核心能力。第一,打闪电战,也就是把现有技术整合到极致的能力。第二,让整个行业为你打工,也就是在外部借力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具备这些能力依然不够。因为当你做到一定程度,一定会遇到瓶颈。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的时候,你怎么办?这就需要第三个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个能力是,看见那堵看不见的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叫“看不见的墙”?简单说,就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从不质疑的传统认知。而马斯克厉害的地方,就是他能看见这些墙,然后推倒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2002年,马斯克创立SpaceX时,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为什么?因为在此之前,只有国家才能搞航天,私人企业根本不可能成功。这是一堵巨大的“看不见的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马斯克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国家才能搞航天?是因为技术门槛太高吗?还是法律不允许?他发现,真正的原因其实是成本。传统航天公司的火箭太贵了,一次发射要上亿美元,只有国家才负担得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如果能把成本降下来呢?马斯克算了一笔账:火箭的原材料成本只占售价的2%。也就是,假如一枚火箭卖6000万美元,原材料只值120万美元。问题不是“火箭为什么贵”,而是“制造方式为什么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马斯克看见的那堵墙是“航天是国家的事”。而他推倒这堵墙的方法,是基于物理和计算,而不是基于现状的推断。他问的是:从物理原理上看,私人企业能不能做航天?答案是能。那为什么不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借用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话说,这叫“范式转移”。说白了,就是重新定义问题本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这,这三个能力就全部说完了。回到咱们开头的问题,特斯拉董事会为什么愿意用1万亿美元绑定马斯克?也许,他们赌的不是马斯克的天才,而是这套已经被验证过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马斯克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但我们不妨想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是不是也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在等待更好的条件,还是可以用现有资源打一场闪电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想学习新技能,是不是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在单打独斗,还是可以找到一个圈子,让更多人帮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觉得某件事不可能,是不是可以问问自己:我是真的看清了问题,还是被某堵看不见的墙挡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1万亿美元”的方法论,就藏在这些日常的选择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