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无锡博物院观“泥塑雅韵”惠人泥人艺术展,不仅被一个个生动可爱的泥人吸引,更在了解其制作过程和发展历程中,真切地体会到其呈现出的江南水乡文化神韵。</p> <p class="ql-block">惠山泥人初现时是拙朴的,像吴侬软语里夹杂的乡音。可细细端详,那抱鲤的阿福眉眼弯弯,圆润的身子里藏着百姓最朴素的祈愿——不是庙堂之上宝相庄严的神佛,而是邻家孩童般可亲的吉祥。</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无锡惠山的寺庙、园林、祠堂和街坊,当地戏文、雕刻、庙会、香会以及惠山浜与之沟通的京杭大运河及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米市",都对惠山泥人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特殊而又广泛的深刻影响,使其形成了由俗而雅、大俗大雅、粗中有细、甜而不腻的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那些戏曲人物。瞧,匠人指尖下的“霸王别姬”,西楚霸王和虞姬之间有着无声的张力,是生离死别前最后的静默。粗泥的浑厚与细工的精微在此完美交融——霸王命运的“粗线”与虞姬情意的“细丝”,共同编织出这出悲剧的灵魂。它不再是舞台上一瞬的表演,而是被泥土永恒封存的情感,让每一个凝视它的人,都能听见那穿越千年的、乌江畔的呜咽。</p> <p class="ql-block">一抹温润的泥土,塑成各式各样的形态,让人仿佛触到了千年前运河的脉搏。惠山泥人,就这样从市井巷陌里生长出来,带着江南的烟水气,在匠人掌间开出花来。</p> <p class="ql-block">惠山泥塑“八仙过海”一组群像更是维妙维肖:铁拐李的葫芦微微倾斜,仿佛真要流出酒来;何仙姑的荷花层层绽放,薄如蝉翼的花瓣竟是用泥片一点点捏成的。粗犷的轮廓里藏着如此精微的刀工,恰似江南人的性子——外表温软,内里却有着锲而不舍的筋骨。</p> <p class="ql-block">惠山泥土在匠人手中历火重生,染上青花瓷般的钴蓝,点染胭脂色的晚霞,最后罩一层清亮的釉光。它们从货郎担上的小玩意儿,渐渐走进书斋画案,成为文人墨客也会驻足品味的雅玩。这令人意识到:鲜活的艺术,终要在俗世的烟火里扎根,才能开出高雅的花。</p> <p class="ql-block">站在博物馆的玻璃柜前,我仿佛依然能闻到泥土深处运河的水汽、听见千年市井的喧嚷。每个泥人都如同时间的琥珀,封存着我们民族最天真烂漫的表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