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棱镜——治愈系之四十二

杨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收到女朋友三千元转账的那个夜晚,闫明在公交车窗的倒影里终于想明白了自己——既不在妥协中躺下,又不在屈辱中站着。他,选择了第三条路。</p><p class="ql-block">重新翻开闲置多年,已经蒙尘的哲学笔记,他不再纠结于那些拗口的名词,而是开始重温曾经让他如醉如痴的思想火花。</p><p class="ql-block">当同事在抱怨数据繁琐时,他在想:“这些数字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当经理纠结于A/B测试结果时,他试着像侦探一样,从结果反推可能的原因,“所有的结果都埋藏着最底层的逻辑。”他这样告诉自己。</p><p class="ql-block">他想起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同样的彩色碎片,转一个角度就是全新的图案。数据何尝不是如此?透过表面的数字,背后往往隐藏着最本质的事物发展规律。</p><p class="ql-block">两个月后,第三季度业务规划会准时召开。团队成员正在为市场数据的波动争论不休时,闫明终于抓到了阐述自己研究结果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不是太相信过去的经验了?就像每天都看见太阳升起,就认定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但万一下雨呢?”</p><p class="ql-block">会议室突然安静。他走到白板前,画下一条起伏的曲线:</p><p class="ql-block">“你们看,每个高点之后都有低谷,每个低谷之后又会回升。就像走路,左脚迈出,右脚跟上,我们才能前进。这是我根据公司业务报表绘制出来的市场波状起伏图解……”</p><p class="ql-block">那次会议后,他研制的项目进展和公司未来发展可行性报告第一次被直接送到了总监桌上。</p><p class="ql-block">于是,很快,闫明成了总监的三大助理之一。</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很快,三年过去了。闫明在这三年里完成了三次晋升。如今他已是总公司最年轻的产品策略总监。</p><p class="ql-block">站在办公室里,他想起小时候用手电筒在墙上照影子的游戏。数据依然是那些影子,但他学会了调整手势——让五指并拢是鸽子,张开是狼头,弯曲又能变成花朵。</p><p class="ql-block">某日,他需要为创新项目组建跨学科团队。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各说各话,像在不同的频道上对话。</p><p class="ql-block">闫明拿起桌上的水杯,阳光透过它在桌上投下彩虹:</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在描述这束光,物理学家说它是折射,艺术家说它是色彩,心理学家说它让人愉悦。其实,我们说的是同一个东西,只是角度不同。”</p><p class="ql-block">他在白板画了两个简单的轴:</p><p class="ql-block">“横轴是‘用户觉得麻不麻烦’,纵轴是‘用户喜不喜欢’。咱们都把各自的想法放到这个图上看看?”</p><p class="ql-block">突然,参会人员找到了共同语言。设计师说某个功能会让用户觉得麻烦,工程师立即明白要在纵轴上找更优解。一个原本应该超级复杂的新产品研讨会,竟然在这一横一纵的数轴面前变得极为感性而明晰。</p><p class="ql-block">一直坐在会场角落里没说话的公司副总,看着眼前的一切,再看向表情依旧淡然的闫明,悄悄给公司总裁发了一条消息:“您再次正确,哲学是方法论!”</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新产品成功投放市场的庆功宴那晚,闫明独自回到办公室。城市的灯火像撒了一地的星星。</p><p class="ql-block">他的办公桌上整齐堆放着三本厚厚的笔记本。</p><p class="ql-block">手指摩挲着笔记本硬硬的棱角,闫明心中百味杂陈。</p><p class="ql-block">他曾经以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才进公司那会,他暗自告诫自己,把那些“形而上”的知识束之高阁,生活要的是有血有肉的现实而不是那些味同嚼蜡的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可是这三年来,他个人的成长和事业上的爬升彻底颠覆了他以前对哲学的认知。哲学从来都不是直接给出答案的万能钥匙,而是帮人打开思路的方法。就像同样的眼睛,有人只能看见颜色,有人却能分辨出千百种不同的红。</p><p class="ql-block">手机震动,是妻子的消息:“爸妈想来看看新家,你什么时候有空?”</p><p class="ql-block">闫明看着窗外的灯火,笑了。他曾经以为人生只有“站着”和“躺下”两种姿势,现在才知道,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快慢自如,进退由心。</p><p class="ql-block">他回复:“随时。现在,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节奏里生活了。”</p><p class="ql-block"> 2025/11/2 成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