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言之五十九 : 门前

寄雨江南

<p class="ql-block"><b> 那日午后,我去探望退休多年的老领导。小院里静得出奇,只有几株月季懒懒地开着。他正坐在藤椅里打盹,听见脚步声才睁开眼,愣了一瞬,随即露出真切的笑。</b></p><p class="ql-block"><b> “忽闻院外喇叭响,”他忽然悠悠地吟起来,声音里带着些许自嘲,“疑是同僚又莅临。”我正要接话,他继续念道:“笑脸相应门前过,却留扑面土扬尘。”</b></p><p class="ql-block"><b> 四句诗在安静的院子里格外清晰。他说,这就是现在的写照。</b></p><p class="ql-block"><b> 我是不信的。想起他当年的风光——办公楼里前呼后拥,会议室里一言九鼎。那些他提携过的干部,那些受过他恩惠的下属,难不成都成了那扬尘而去的车?</b></p><p class="ql-block"><b> “你别不信。”他摇摇头,眼神里没有怨怼,倒像看透了什么似的清明。</b></p><p class="ql-block"><b> 我笑了:“你官越做越大,我一直原地踏步。你没提携过我,我不也来了?”</b></p><p class="ql-block"><b> 这话说出口,自己都怔了一下。原来这些年来,我们之间最难得的,恰恰是这份“不曾提携”——免去了利害计较,只剩下纯粹的情谊。</b></p><p class="ql-block"><b> 他给我续上茶,茶叶在杯里慢慢舒展开。“在位时,”他缓缓地说,“来的都是找位子的;退下来后,来的才是找人的。”</b></p><p class="ql-block"><b> 这话说得平淡,却让我心里一震。想起自己那些年来,守着个闲职,倒落得轻松。下班后约三五知己小酌,从不用琢磨谁有用谁没用。家里来了客人,不是求办事的,只是来说话的。这般日子,看似清冷,实则踏实。</b></p><p class="ql-block"><b> “现在好了,”老领导指着院角的菜畦,“你看我种的黄瓜,该搭架了就来搭架,该施肥了就施肥,从不问我曾经是什么级别。”说着自己先笑起来。</b></p><p class="ql-block"><b> 我也笑了。忽然明白,那首诗里的自嘲,其实是一种解脱。门前车马稀了,才能看见真风景;喇叭声远了,才能听见内心的声音。</b></p><p class="ql-block"><b> 夕阳西斜时我起身告辞。他送我到院门口,没有客套的留步,只是摆摆手:“得空就来坐。”</b></p><p class="ql-block"><b> 走在回去的路上,想起他念诗时平静的侧脸。原来人这一生,最难得的不是门庭若市时的热闹,而是门可罗雀后的坦然。那些扬尘而去的,本就不是同路人;而真正的情谊,像这午后的茶,清淡,却余味绵长。</b></p><p class="ql-block"><b> 或许有一天,我也会像他一样,坐在某个安静的院子里。到那时,能想起我的,会是哪些人呢?这样想着,脚步便从容了起来。这从容,源于终于看清:世间最难得的,从来不是门前车马,而是屋内那份不随职位变动而转移的真情;这样想着,脚下的归路,竟一时忘了计较长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