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历九月十六日~永远的祭日。</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转眼间母亲已经逝世八周年了…… ……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勾起了无尽的家愁长恨与记念(前排右二母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绝.怀念母亲(十首)</p><p class="ql-block">——九月十六祭母亲</p><p class="ql-block"> 周正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夜题诗无尽忆,</p><p class="ql-block">三更梦哭几多伤。</p><p class="ql-block">愁肠欲断情千缕,</p><p class="ql-block">祭日难禁泪几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欲寄家书徒问月,</p><p class="ql-block">天堂几处可签收?</p><p class="ql-block">仰空缅想无端泪,</p><p class="ql-block">闭户深思不尽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释〗</p><p class="ql-block">无端泪:指没有原因的泪水,通常用来表达一种无法抑制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每读家愁三尺厚,</p><p class="ql-block">长怀故母八年余。</p><p class="ql-block">音容笑貌还依旧,</p><p class="ql-block">袖影劳身若如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p><p class="ql-block">1、家愁: 家庭苦难史。</p><p class="ql-block">2、故母:一是表示已故的母亲;二是表示对不起母亲。</p><p class="ql-block">3、袖影劳身: 描写的是母亲操持家务那劳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风落木情难掩,</p><p class="ql-block">祭日添愁泪暗流。</p><p class="ql-block">断线风筝何处觅?</p><p class="ql-block">离亲鹤骑去难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p><p class="ql-block">离亲: 离别的亲人(母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长怀往事浑如梦,</p><p class="ql-block">缅想慈亲不见归。</p><p class="ql-block">老屋于今成故旧,</p><p class="ql-block">游儿忆昔负庭闱。</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释】</p><p class="ql-block">1、缅想: 缅怀、想念。</p><p class="ql-block">2、负庭闱:“庭闱”多指父母居住处,因此用以称作父母。“负庭闱”是表示对不起父母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堂前念旧偏多感,</p><p class="ql-block">月下思娘又一年。</p><p class="ql-block">祭日愁飞霄汉外,</p><p class="ql-block">黄花梦断奈桥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释〗</p><p class="ql-block">1、黄花梦断:可以理解为对死去的亲人怀念。</p><p class="ql-block">2、奈桥:奈何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风入梦追前事,</p><p class="ql-block">北雁回头又一秋。</p><p class="ql-block">九月离情终日绕,</p><p class="ql-block">慈亲难日满堂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风漫卷三秋叶,</p><p class="ql-block">夜雨徒生九月愁。</p><p class="ql-block">故地追思情未了,</p><p class="ql-block">前尘往事梦难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九月登高终日望,</p><p class="ql-block">三秋过雁几时还?</p><p class="ql-block">音尘一别成千古,</p><p class="ql-block">梦寐重逢隔九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p><p class="ql-block">音尘: 指人的音信、消息或踪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情牵十六娘何在?</p><p class="ql-block">惜别秦南老不还。</p><p class="ql-block">族谱长存遗训在,</p><p class="ql-block">慈亲永驻寸心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释〗</p><p class="ql-block">1、十六:农历九月十六是故母的祭日。</p><p class="ql-block">2、秦南: 盐城市盐都区秦南镇,母亲的故里,也是我们兄妹出生、成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3、老不还: 意思是因为父母已经不在了,儿女们已各奔东西,到老也不可能再回到曾经的老家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记</p><p class="ql-block"> 母 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色深沉,秋风萧瑟,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着最后的绝唱,不禁让人徒生伤感。窗外一片漆黑,我伫立在灯前,一种莫名的失落悄然而生,思绪伴随着黑夜中翻飞的落叶随风飘零。</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不知多少个思念的夜梦见母亲了,往往总是从梦哭中醒来,醒来却又不见了母亲的踪影。时光流转,转眼间又到了母亲逝世八周年的纪念日了,随着母亲的远去,我对她的思念也是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 公元2017年11月4日(农历九月十六日)晚八时二十分母亲因病医治无效,在盐城市中医院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岁。</p><p class="ql-block"> 噩耗传来,我们家的天顷刻间塌了,我的世界随之变得黯淡无光,一种难以言喻的沉痛涌上心头,不禁潸然泪下,我们兄妹怎么也无法接受眼前的残酷现实,原本平静的生活瞬间被一片哀伤所笼罩,每一滴泪水都饱含着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与恋恋不舍……</p><p class="ql-block"> 回忆如潮水般的涌来,母亲曾带领我们度过的那些艰难岁月及共同拥有过的美好时光,一幕幕在脑海中闪现,她的音容笑貌与坚韧不拔都成了永恒的记忆。母亲虽然是名普通而又平凡的缝纫机手艺人,而她一生中所遭遇的不幸及坎坷人生却在我们的心底烙下了深深印记,她的坚强与伟大是无与伦比的。记得母亲生前曾不止一次这样对我说:“儿啊,如果哪一天妈妈离开你们了,你会哭吗?妈只要你把我养育你们吃的那些苦在我的灵前哭诉出来,妈就瞑目了”。妈!即便您不用这样说,儿也会做到的,您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成长的那段坎坷经历儿女们岂能忘得了?早已铭刻在心!今列举二、三以寄托对母亲的一片哀思,慰祭她老人家的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01、关于父亲</p><p class="ql-block"> 自长记性时起,我就一直随母亲生活在外婆家,秦南镇也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老家,我的祖籍老家在西乡的南龙港村。5岁前我还不知道父亲长的啥样?记不清是59年还是60年的事了,有一天母亲突然说是带我去看望爸爸,差不多也是深秋季节,感觉那时候的天气比现在冷多了。临行前妈妈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了十几个月饼装满了一个有碗口粗细的铁皮罐子里,我眼巴巴的看着妈妈把一个个月饼装进了罐子,一个也没剩,妈妈见状连忙哄我说: “这是带给爸爸的,我们不能吃,宝宝乖”,尽管很想吃我还是懂事地点了点头。记得那天出发先是乘的汽车到达一个地方后又改坐马车,当时我也不知道到底要去什么地方?后来长大些才知道去的地方是滨海大有劳改农场。</p><p class="ql-block"> 马车颠簸穿行在一片荒无人烟、高低不平的泥泞道路上,四周一望无际的芦苇没过头顶,呼呼的西北风划过耳边卷起漫天的沙尘,不见天日。一路上除了风声、马蹄声和车轱辘发出的吱吱声音外,在这片死寂般的海滩地里再无任何声息了,不免让人有些心生恐惧(后来母亲回忆起这趟旅程曾说道如果那赶车人是个坏人,把我们杀了都没人知道的),母亲将系在自己头上那块旧方巾解下来缠绕在我的头上,用瑟瑟发抖的双手紧紧的搂着我,我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紧紧地拽着她的衣襟……</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在农场的集体宿舍里见到了扛着锄头从地里干完活回来的父亲,尽管很疲惫,看到了我们的到来他还是显得喜出望外,尤其是见我都长这么大了更是高兴的不得了(他离开家时我还在襁褓之中),他连忙跟另一位宿友借了些碗筷和饭票,然后去食堂打了些粥,买了几只馒头回来招呼我们吃晚饭。昏暗的油灯下,我详端着父亲,见他身着一套打着补丁褪了色的丈青色衣服,身影映在墙壁上显得更加的瘦长,且有些勾背,声音中还带些嘶哑,这不免有些让人心生酸楚,但此刻我还是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一家人团聚的温馨与幸福。</p><p class="ql-block"> 父亲原来是一名教师,多才多艺,尤其是美术方面的造诣更是高人一筹,爷爷奶奶、外婆的肖像都是他画的,是那么的栩栩如生。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被划为右派送劳改的?后来在农场得了肺结核病得以保外就医。回来后先在秦南和我们一起生活了几年,就那个时候我有了弟弟和妹妹。由于父亲被开除了工作,经济自然没有了收入,那个时候可没有像今天这样可以做家教挣钱的,他的户籍也被退回到了农村,在计划经济年代没有城镇户籍是没有计划粮可供购买的,原本我们就不多的粮食计划,家里突然多了一个大人吃饭,日子越来越难过了,而父亲又没有能力承担起家庭责任,因此父母常因经济问题拌嘴吵架,后来他就回到乡下的老家与小姑一起生活了。小姑出嫁后就剩下他一个人独自在乡下。</p><p class="ql-block"> 父亲本就不是个庄稼人,由于疾病缠身,早已丧失了劳动能力,加之又无钱医治,身体状况每日愈下。多年后在一次家族祭祖时一位本家对我说起过父亲的一些不为我知的事情: 父亲回去后村里的一位本家“村干部”为了邀“功”升官,丧失人性,全然不问我父亲的身体状况,强制要求他到地里干活,痔疮流出的鲜血把他的裤子都染红了,就这样终于一病不起,一个人病死于南龙港的老家中。由于历史原因,当时母亲所在单位(秦南综合社)的领导正要求我们全家下放农村,理由是我父亲户口在乡下(那时候的政策是夫妻双方的户口女方随男方走),母亲却坚持说虽然没有与丈夫办理过离婚,但夫妻已分居多年,且早与其划清“阶级界限”,孩子们也改随母姓多年,形成了事实离婚。母亲为保护我们不被下放农村及前途着想,不敢带领我们回家奔丧,只是把我的头发剪了一小摄偷偷交给报丧人带了回去给父亲“挽钉”。那晚母亲在家偷偷哭了一整夜,那年我14岁。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我的心中总是隐隐作痛,感觉很对不起父亲。1984年父亲的历史问题得以摘帽改正,可惜他已去世十几年了。</p><p class="ql-block">02、度春荒</p><p class="ql-block"> 母亲所在的缝纫社工资是实行的多劳多得制度,每半个月结算发一次工资,每年的腊月是缝纫行业的最旺季,正、二月则是最淡季。那时候是没有像今天这样铺天盖地的服装经营店、成衣店的,人们的穿着衣服全是凭国家发放的计划布票去供销社开的布店去买布,然后送去缝纫社制做各种衣服,包括帽子也做。家家刚做了新衣裳过年的,过了年自然没有人去缝纫店再去做衣裳了,所以刚过了年的一两个月是缝纫行业的“春荒”阶段,得等到了人们准备换春装时,生意才会逐渐恢复。</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正月发工资,半个月下来母亲只拿到了一块一角钱,这是我记忆里母亲拿的最少一次的工资,用母亲的话说: 即便是去茶水炉充开水回来喝也灌不饱一家四口人半个月的肚子啊(那时候煤炭也是计划供应的,每家用开水都是花钱去街上开的茶水炉店买了划算),母亲那怅望苍空、一脸无奈的神情,至今我都记得。然而母亲总是能想办法来带领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春荒”,她往往采取卖粮食计划的办法来应对春荒,比如说先跟同事借来3元钱去粮站买回25斤计划米(那时候粳米供应价一毛二一斤),然后卖掉一半给粮油贸易店(收购价二毛几一斤),卖出的3元钱再还给同事,剩下的一半粮食肯定是不够吃的了,她就买回一些青菜、萝卜之类的蔬菜掺合些少量的米煮粥给全家充饥,那时候家里连续喝十几天的菜粥是常事。一次我的一位好友同学回家告诉了他妈妈说“亚子(我的小名)家今天中午又吃的粥”,他妈妈听说后对他说“晚上放学你把亚子带我家来玩”。放学我到他家时哪知道他妈妈给我盛了满满的一碗饭让我吃,我再三推让,最后还是吃了。我是经常到他家去玩的,他妈妈也不止一次给我吃的,这些事我一直铭记在心,感恩于怀。</p><p class="ql-block"> 母亲除了采取卖计划粮的办法来应对“春荒”,有时候还通过“请会”来缓解经济压力。“请会”是60年代前民间兴起的一种由多人筹款集资给急需要钱的人的互助手段,可解一些人的燃眉之急。母亲一般只请3元以下由11个人组成的小“会”,一次性可获得30元钱,不过接下来的10个月每月得还出去3元钱给其他人,也就是说春季请个“会”得还上一年的债,这种互助手段恐怕当今的年轻大多都没有听说过。</p><p class="ql-block"> 每年放暑假时,母亲也不时把我们兄妹三“派”往大冈的三爷家“玩几天”,安排到古殿堡的小姑家“蹲几天”。每次安排我们出去母亲只给个单程路费,回来都是三爷、小姑父给我们买回程票,临走时三爷、三妈总少不了要往我的口袋里塞上几块钱;小姑也常给些面粉或粮食让我们带回家;秋季开学时,远在云南的二爷总是忘不了要给我寄来5块钱交学费,长辈们对我们兄妹的关怀也是对母亲的帮助。</p><p class="ql-block">03、两毛钱</p><p class="ql-block"> 由于家里地方很小,小时候娘儿们就挤一张破旧的老床,我与弟弟钻一个被窝,母亲和妹妹合盖一条被子,家里一共也就两三床被子。寒冬腊月母亲经常为了两毛钱或者一毛五分钱把家里的被子租出去,娘儿四个有时就合盖一床被子。记得一天夜里,旅社里的工作的陆大妈把我们家门敲开,说是旅社来客人了被子不够要租被,母亲一口答应,随即把熟睡的我们叫醒,把仅剩的一条被子也租了出去,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人家把带着我们体温的被子拿走,然后母亲就把床上作垫被的一条破棉絮拿来当被子盖,我们就睡在光蓆子上,大家就凑合着合钻一条破棉絮,只听见母亲喃喃的自语道“明天有钱买中饭汤了”。回想起那一夜的冷,为了两毛钱全家人都没有睡好,若不是生活所迫母亲又怎么会舍得让我们挨冻呢?</p><p class="ql-block">04、过年</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逢过年,对于孩子们而言莫过于穿新衣、吃糖果、放鞭炮喜形于色了。要过年了,有钱的人家直接从布店买现成的卡其布、印花布回去给孩子做新衣服,我家没条件,母亲就从布店扯些价格很低的白洋粗布,再从染坊买些染料回来,自己动手在家来起了“染坊”,凭借她精湛湛的好手艺,给我们兄弟俩各做一套“绿军装”;人家从供销社买糖果糕点回家过年,母亲却从街上买斤把糖浆料回来放锅里熬,熬稠后再加些炒米、芝麻或花生米,还不忘放些剁碎的橘子皮做糖,母亲做的糖又甜又酥,可好吃了。她再难也要把年过好,从不把我们落下别人家的孩子,就这样把我们一年年的养育大,直至读完高中、把我们一个个的送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才如释负重。</p><p class="ql-block">05、加班</p><p class="ql-block"> 在小镇还没有通上电灯的那个年代,寒夜不仅黑的怕人,还冷的要命。每到冬天来临,家家都要做新衣裳过年,母亲为了多挣点钱,每晚要加班到半夜回家,记得家里有盏铜质方形的传古小风灯,里面可以放盏小煤油灯,母亲总是把四片玻璃擦的雪亮雪亮的带着去上班,夜里下班提着它不仅可以照明,还可以壮胆。可有时刚走到巷子口灯就被风吹灭了,顷刻间四周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哆哆嗦嗦的摸回家,不知多少次摸不准家门,那时候咱们家没有条件买手电,连买盏马灯都买不起哦!我记忆中母亲自工作一直到退休就没有休息过一天,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一生都在加班。</p><p class="ql-block">06、苦尽甘来</p><p class="ql-block"> 1968年当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那几年小镇上很多有条件的人和同事专程去过南京参观长江大桥,母亲也梦迷以求期盼能有这么一天去看看南京长江大桥,可当时我们家条件不允许啊,一是没钱,二是母亲也抽不出时间来,她为了养育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她曾用充满期待的眼神对我说过:“儿啊,你长大后一定得带妈妈去南京看一看长江大桥”,从那时起我一直惦记着妈妈说过的这话。</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到了1990年,母亲也已经退休好几年了。那年北京刚举办完亚运会,我们兄妹三个小家庭一行九人陪母亲去了趟北京旅游,带她饱览了首都的名胜古迹,参观了亚运村、八达岭长城,可乐坏了她。回程又特地绕道南京,带她去长江大桥走了走,母亲连声赞叹道“乖乖!这么大的桥啊”,总算满足了她老人家多年的夙愿。对于一生节俭的母亲来说,这此旅游算得上是她一生中最奢侈的“享受”了。</p><p class="ql-block">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家的的日子也是越过越好,母亲也能领到一了份退休工资,我们对她也是尽心尽孝,对于母亲而言可以说是苦尽甘来了,上天赐予给了她一个幸福的晚年。</p><p class="ql-block"> 往事不堪回首,苦难的日子总是那么的漫长而刻骨铭心,母亲的故事就是一部苦难史。即便是在那么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也没有落下我们一个送人家,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她老人家的艰辛付出换来的,她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足以辅育几代人。</p><p class="ql-block">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在他的作品里写过“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于母亲”,我们为拥有这样伟大的母亲而骄傲,祈愿她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忆往事,家愁成追忆;</p><p class="ql-block"> 念亲人,思念无止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