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国家,荷兰的世界文化遗产2/3与“水”有关:斯霍克兰低地、阿姆斯特丹防线、小孩堤防风车群、沃达蒸汽泵站、贝姆斯特圩田和阿姆斯特丹运河带等。荷兰人亲切地把自己的国家称作“潮湿的小国”,然而区区几个字却包含了人类历史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围海造田!四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有1/4是从大海手里争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中国对待世界遗产的方式不同,荷兰人以低调的方式展示世界遗产,并没有大肆开发牟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生活在附近的当地人也坦然对待,尽量维持原有的状态。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行程屡屡发生中国导游和外国司机双双找不到景点的怪事!</span></p> <p class="ql-block">与海争地、与水患斗争、与风车共存的百年历史,使荷兰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低地”文化传统。 </p> <p class="ql-block"><b>水坝广场(Dam,也叫多姆广场)</b>,阿姆斯特丹的市中心广场。因1270年阿姆斯特河上的第一个水坝修建于此而得名。广场中间白色的国家纪念碑建于1956年,以纪念二战中牺牲者。对面是荷兰王宫。旁边是大教堂,为荷兰历代君王加冕登基大典的地方。广场周围地区是阿姆斯特丹繁华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b>贝姆斯特圩田 (Beemster Polder 1999,也叫比姆斯特尔圩田)</b>荷兰最早围海开垦的地区,完成于1612年。是创意规划的杰作,也是人类和海水不断抗争的出色典范。新开垦出的土地低于海平面3.5米,非常肥沃,它以矩形网格的方式分割。十七世纪的棋盘式田地结构现在看来依然不过时,整齐的田园、道路、运河、堤防和小村庄,至今仍然保留完好。</p> <p class="ql-block"><b> 沃达蒸汽泵站 (D.F. Wouda Steam Pumping Station 1998) </b>原来是荷兰的工程师最早用蒸汽做为能源,用于水利管理。1920年建成的该泵站,为荷兰最大的蒸汽泵站,而且至今仍在持续使用中。它是荷兰水利工程最卓越的代表,为全世界的水利建筑树立典范和标竿。</p> <p class="ql-block"><b>铁门紧闭的“水防线”(Defence Line of Amsterdam 1996)。</b>不知哪个环节出问题,我们的大巴在阿姆斯特丹郊区来回折腾了2个小时,也没有找到列入世界遗产的“ 水防线”。靠着一位洋雷锋老太自告奋勇,登车带路,才来到一条碎石路尽头,看到一处上锁的堡垒。</p> 登车带路的洋雷锋老太太 <p class="ql-block">回沪后再查,这条环绕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防线,由46座防御工事组成,始建于1880年。它建立在一些洪水多发区(淹没地带)上,用意就是战时做出一块入侵者无法通过的水域,以便有效的保卫国家。这套靠控制水位来防卫国土的荷兰式方案, 在建造中却远超预算,而且最终没有派上用场。二战后,该防御系统彻底被废弃,只留下了一些孤独的堡垒。</p> 尽管这个世遗景点让我们很失望,但周边的自然风光确实迷人。 <b>小孩儿堤坝风车(Mill Network at Kinderdijk-Elshout 1997)</b>比起阿姆斯特丹附近游人如织的风车村,我更喜欢这些位于鹿特丹23公里处的黑色“巨人”:1740年建立的19座风车,矗立于河岸两侧,一字排开,古朴自然。每座风车高达四、五层楼高,巨大的车叶长20多米,至今仍持续运转。风车下牛羊成群,野鸭天鹅随处可见,人类的智慧和美丽的大自然在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