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滇缅公路全长1100多公里,起点是云南昆明,终点是缅甸腊戍。</p><p class="ql-block"> 滇缅公路修建的历史背景:1937年,云南已修通了昆明~大理下关的公路,但是,由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沿海口岸相继沦陷,国际交通线被切断。为抢运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当时的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修建滇缅公路的计划,主要是要修通大理~畹町~腊戍(缅甸)的公路。该计划于1937年10月份获南京政府同意,并拨付云南省政府200万元,于1937年12月开始动工,20万滇西民众用血肉之躯,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于1938年8月完成了这条穿越天险的战略通道,成为中国抗战的唯一陆路通道。</p><p class="ql-block"> 滇缅公路运输高峰集中在1939-1941年:1939年运量约12.6万吨,1941年达峰值13.2万吨,仅1941年就运送步枪5万余支、机枪1万余挺、炮弹数百万发及大量航空汽油,直接支撑了正面战场的作战补给。1942年因日军占领缅甸中断,1944年惠通桥修复后恢复运输,直至抗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滇缅公路曾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个云南人,想深入了解这段87年前就建成通车的国际公路的历史,已是自己多年未解的一个心结。</p><p class="ql-block"> 经查阅大量有关滇缅公路的历史资料和多次策划,大家最终决定从滇缅公路修建最晚和最艰难的滇西段起点~大理漾濞开始骑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0月16日,我们一行4人</span>携车从昆明火车站启程啦。</p> <p class="ql-block"> 到了大理,由于天气阴雨绵绵,经一晚上的休整,第二天的雨还更多了,但我们决定还是冒雨骑行到30公里外的漾濞县城住宿下来。</p><p class="ql-block"> 一路下坡,雨很大,风也大,虽用了雨衣,但到了漾濞的宾馆,全身包括鞋子都湿透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想,可能是老天对我们这次骑行活动先来一次小小的考验吧!还好,我们谁都没有退却!</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餐后, 按计划,我们先去参观了一下茶马古道在漾濞江上的一个重要桥梁~云龙桥,该桥于明朝修建,徐霞客游记专门记录过这座桥,确实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云龙桥,我们沿着一条古街,来到了本次骑行的起点——河西桥:</p> <p class="ql-block"> 过了河西桥,就正式进入了滇缅公路滇西段的起点,而且,立马就开始爬坡了!</p> <p class="ql-block"> 回望已在山下的漾濞县城。</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距离昆明422公里的路碑。</p> <p class="ql-block"> 从河西桥~秀岭的垭口,有18km的上坡,其海拔从1626米上升至2400米,爬升900多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有6公里多保存完整的弹石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由于近日的阴雨天气突然放晴的原因,骑行一路云山雾绕,随着海拔的提升,美景不断向我们眼前涌来……</p><p class="ql-block"> 过了垭口后,就开始下坡了:</p> <p class="ql-block"> 途中,经过路边的一处滇缅公路遗址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 经4公里多的下坡,到达太平铺。</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餐厅老板(退休前一直在乡镇工作,也曾是这个村走出去的一名空军老兵)开车带我们去参观了太平铺的乡村记忆馆,没有他的带领,我们还真找不到,其中有部分展品是与滇缅公路有相关的:</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后,我们继续赶路:</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滇缅公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建时最艰难、危险的路段,</span>著名的~小尖山路段。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道路修建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p><p class="ql-block">1. 全民动员集结:政府紧急号召后,云南各地民众自带口粮、锄头、箩筐等工具奔赴工地,参与者涵盖农民、妇女、老人甚至少年,几乎无专业工程师和施工机械,是纯粹的“全民工程”。</p><p class="ql-block">2. 克服天险施工:路线需跨越横断山脉、怒江、澜沧江,民众靠手工爆破开山、用藤绳吊着在悬崖上凿石、以木石搭建临时桥梁,同时还要抵御疟疾、暴雨和塌方。</p><p class="ql-block">3. 优先保障通车:为快速输送抗战物资,工程放弃了高标准路面,初期仅修3-4米宽的碎石路,允许部分路段坡度较陡,以“能走车”为首要目标,用最低成本实现了战略价值。</p><p class="ql-block"> 同时,修滇缅公路时,政府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p><p class="ql-block">• 限期完工:1937年11月2日,国民政府正式下令云南省主席龙云,由行政院拨款200万元,限期一年修通滇缅公路,打通国际交通线。而龙云则要求4个月就完成土路工程。</p><p class="ql-block">• 征调民工:云南省政府采取“非常时期”动员办法,通令公路沿线17个县、设治局,限12月份征调滇西各县农民义务修路,规定了沿途各县、局每天应出的民工数为11.5万人。</p><p class="ql-block">• 官员督修:云南省政府强调此事关系国防军事及抗战前途,要求各县县长、设治局长必须亲临所划定的路段督修,克期完成,否则军法论处。龙云还曾给ri沿线各县长一副手铐,若逾期完不成修路任务,县长、建设科长需自带手铐到昆明请罪。</p><p class="ql-block"> 当时,漾濞县总人口才4万多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却征用民工人数达1.8万人次,出勤人数达到85.59万个。由于青壮年男人大多奔赴前线,村里仅剩的男人要抡锤凿石,只能由女人撑掌炮杆,还有老人、小孩也参与其中,许多家庭都是祖孙三代齐上阵。</span></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小尖山,崖险渊深,修筑难度极高。筑路的人们,自带口粮和工具,腰间系绳索,从山头攀岩下落100多米,在高崖与深渊之间作业。男人爬到悬崖上凿打炮眼,女人撑掌炮杆,用土制的黑火药填塞炮洞,爆破后,老人、小孩和女人就在下面挑走碎石,敲成小块再铺到路面上,然后用石碾碾压。该路段因高崖深谷和简陋工具,导致伤亡频发,但具体伤亡数字未在现有信息中明确记载。</p><p class="ql-block"> 伤亡事件体现了民众在民族危亡时的无畏奉献,用血肉之躯筑就“抗战生命线”,彰显了同仇敌忾的抗战精神。小尖山段的“前进”石刻和炮杆眼遗迹,成为这段悲壮历史的永恒见证,已被列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经过艰苦努力,漾濞县负责的路段于1938年5月30日正式完工,比滇缅公路全线贯通早了3个月。为抗战时期的物资运输提供了重要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 从小尖山顺坡而下,我们来到了胜备桥,它位于漾濞县与永平县交界的顺濞河上,也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顺濞桥”,</span>是南方丝绸之路和滇缅公路进入永平的必经第一桥。这座桥历史悠久,明代称"清涟桥",1938年修筑滇缅公路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钢绳木板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修建时, 曾发生暴雨引发山洪,千余名工人手牵手护住桥基,一夜之间三四十人被洪水卷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1944年由史迪威将军率领的美军利用打捞的功果桥旧钢桁改建成钢桁铆焊钢构桥。目前是滇缅公路上唯一还在运行的桥梁,见证了80年的沧桑历史。</p><p class="ql-block"> 漾濞江大桥至胜备桥的36公里路段,保留至今并正常使用,从未改道,被历史研究者称为“最后的滇缅公路”。</p> <p class="ql-block"> 过了胜备桥,我们又进入了弹石路……</p> <p class="ql-block"> 黄连铺,滇缅公路在村里呈“八”字状穿过。这里的路面是用当地石灰石筑成的弹石路,从1938年通车至今基本未变。作为驿站,这里曾是古道上马帮歇脚的地方,因村子周围遍生黄连树而得名,古时也写作“黄连堡”。</p> <p class="ql-block"> 过了黄连铺后不久,就并入了铺着柏油的G320国道</p> <p class="ql-block"> 走了2公里多,我们选择离开G320国道,沿G215国道骑往7公里处的北斗镇,这时,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暖暖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海拔1800米的北斗乡晚餐并住宿。</p> <p class="ql-block"> 10月19日,由于下雨,上午大家在宾馆休息、掼蛋。午饭后,我们决定还是冒雨出发。同样的,一出小镇后就开始爬坡,并且,都是弹石路!</p> <p class="ql-block"> 在有小雨的路上骑行,我们都没穿雨衣。因为是爬长坡,只要不停下来,就感觉不到冷。随着海拔的升高,云雾伴随,仙气飘飘……</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村舍。</p> <p class="ql-block"> 经过14公里的弹石路爬坡,到达了海拔2468米的铁丝窝:</p> <p class="ql-block">铁丝窝即天井铺,位于云南省永平县云台山之巅、北斗乡上寨村与北斗村的交界处,是滇缅公路大理段的制高点。</p><p class="ql-block">• 地名由来:明清时期,古人在此土法炼铁,附近有许多冶炼弃渣,当地人称“铁屎”,加之丫口低洼处呈窝状,故叫“铁屎窝”。1938年滇缅公路开通后,此处设中国远征军救护站,救护站用铁丝网做围栏,后来人们在书面表述时将“铁屎”写成“铁丝”,“铁屎窝”逐渐演变为“铁丝窝”。</p><p class="ql-block">• 历史事件:1939年6月28日,日本特务在铁丝窝救护站制造爆炸,造成30多辆汽车损毁,数十人伤亡,死者被集中埋葬在附近缓坡,形成“司机坟”。此外,铁丝窝坡作为滇缅公路的补给站之一,曾遭日军敌机轰炸,近300名南侨机工和当地村民牺牲于此。</p><p class="ql-block">• 现今状况:随着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永平县在此修建了“滇缅公路第一碑”纪念歌碑、519公路桩纪念碑、司机坟牌坊以及博南古道指示牌等,使其成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现在建有"滇缅公路第一碑"纪念歌碑、519公路桩纪念碑、司机坟牌坊等纪念设施,是缅怀南侨机工牺牲奉献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过了519路碑之后,就开始下坡了。</p> <p class="ql-block"> 经过7公里的弹石路下坡,来到了山脚的梅花村(梅子铺)。</p> <p class="ql-block"> 梅花村委会墙上贴的滇缅公路的相关图片。</p> <p class="ql-block">过了梅花村,我们就并入了漾濞~永平的G320国道。</p> <p class="ql-block"> 经过10公里,我们到达了海拔1610米的永平县城住宿,同时,晚餐吃到了地道的永平黄焖鸡。</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