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山两相依

毛子

<p class="ql-block">  深圳多山,这很对我的胃口。我总觉得,一座城市若只有钢筋水泥的丛林,难免少了几分灵气;唯有青山如黛,环伺四周、嵌入街巷,才算得上真正的“华丽”——那是硬挺都市肌理里,揉进的一抹温柔生机。在深圳,这份华丽从不是奢望,每每抬头,无需刻意寻觅,就能看见青灰色楼群间隙,漏出的一片浓绿山影,心头的烦闷便会像被山风拂过般,瞬间散了大半,只剩满满的愉悦。</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山,从不是躲在远郊的“隐士”,反倒像长在城市里的“邻居”。莲花山、笔架山、小南山、塘朗山——名字听着亲切,位置更接地气,就那样静静卧在市中心,与写字楼、居民区隔路相望。世间有山的城市不少,难得的是深圳的山与城,从没有清晰的界限,不是“山是山、城是城”的割裂,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站在深南大道上往北望,莲花山的轮廓嵌在京基一百的玻璃幕墙上;走在梅林街头抬头,梅林山的林木已探过矮楼的屋顶。山绕着城、城裹着山,山后藏着新起的商圈,城后倚着叠翠的峰峦,这般城山相依的景致,比起纯然的都市繁华,多了太多耐品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这些藏在城里的山,都生得“恰到好处”,从没有“恃高凌人”的姿态。就说最负盛名的莲花山,最高处海拔也不过80多米,既不会像深山巨峰那样遮挡视线,把城市切割得支离破碎,也不会因占地过广,给交通、生活添了不便。它就像城市怀里的一方小丘,高度刚好够让人登高望远,又不用费尽全力攀爬;规模刚好能藏下一片林海,又不会让人在山里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山上的景致,更是把“宜居”二字写得透彻。林木自不必说,常年蓊郁,哪怕是深冬,也见不到枯枝败叶,满眼都是洗眼的绿。春天有簕杜鹃沿着石阶蔓延,夏天有蝉鸣伴着溪流叮咚,秋天有相思树结出细碎的红豆,冬天有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空闲时不用特意准备,穿双运动鞋、揣瓶水,抬抬脚就能往山里去——在深圳,爬山从不是“专门的户外活动”,而是刻在日常里的习惯。老人牵着孩子,慢慢走在木栈道上,捡几片落叶就能玩半天;年轻人戴着耳机,脚步轻快地往上冲,十几分钟就能到山顶;就连上班族,午休时也能抽半小时,去山里走一圈,沾沾草木的气息,再回去面对电脑,都觉得精神了不少。若是觉得这些小山“不过瘾”,想寻点挑战,那也简单,市区东边的梧桐山,海拔近千米,沿着盘山道往上走,能从城市的烟火气,一直走到云端的雾气里,登顶时再回头看,整个深圳的楼群都缩成了脚下的“积木”,那种开阔感,格外解压。</p> <p class="ql-block">  我住的地方,更是把这份“山近”的福利拉满了——住所后面百十米,就是梅林山,海拔撑死了也超不过200米,慢悠悠往上爬,半个多小时准能到山顶。山顶的观景台是两层的,不算气派,却藏着绝佳的视角。登上去往东边望,梅林水库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山与城之间,水面映着山影,风一吹就起了涟漪;往南边看,莲花山、笔架山依次排开,就像城市中心的一串绿宝石,连莲花山顶的邓小平同志铜像,都能隐约看见;往下看,山下的街道车水马龙,高楼鳞次栉比,与山上的林海形成了鲜明又和谐的对比,一眼就能把“城”与“山”的交融,看得明明白白。</p><p class="ql-block"> 站在山顶,最妙的是那份“闹中取静”的意境。山下的市井喧嚣,像被一层薄纱滤过,隐约能听见车流声、人声,却不嘈杂;山风轻轻拂过,带着草木的清香,吹走身上的燥热,也吹散心里的浮躁,明明还在城市里,却有种超然世外的松弛。手指着远处的京基一百、地王大厦、平安大厦,辨认着北环大道上穿梭的车流、深南大道旁的梧桐树荫,再想起这里的住地户说的,几十年前这里还是成片的良田,春天种水稻,秋天收稻谷,田埂边还有鱼塘,孩子们在塘边摸鱼捉虾——短短几十年,良田变高楼,鱼塘成水库,唯有青山依旧,静静看着这座城市变迁,不由得让人生出几分沧海桑田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自古人们就懂山水的好,逐水而居是为了生存,而对青山的喜欢,更多是为了心安。要不李白也不会对着敬亭山,写下“相看两不厌”的诗句——山不说话,却能接住人的心事,你看着它,它也“看着”你,再多的烦恼,好像都能在这份对视里慢慢消解。以前的古人,没那么多机会随时亲近青山,又想兼顾市井繁华与山水之乐,便在自家园林里堆假山、引流水,哪怕是“假的山水”,也要凑出一份雅致;如今的都市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快,却也总想着往野外跑,周末开车几小时去山里露营、徒步,说到底,都是在寻找那份“与青山相对”的安心。</p> <p class="ql-block">  而深圳的幸运,就是把这份“安心”,变成了“日常”。城市里的青山,从来都不只是“风景”,它是人们的“健身场”,也是情绪的“避风港”。累了,就去山里走一走,听树叶沙沙响,看鸟儿飞掠;烦了,就去山顶站一站,与青山对视,让山风抚平皱起的眉头。这份青山近在咫尺的福利,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我也格外珍惜。</p><p class="ql-block"> 我来深圳快四十年了,这些年搬了数次家,有幸的是每一处都靠山。偶望窗外依旧翠绿的山,一时兴起,作了首小诗自娱:“旧年今日此城中,人面青山共动容。犹然留得初心在,青山妩媚愈重重。”平日里工作累了,我总爱站到窗前,与百米开外的山遥遥相望,虽无李白的情怀,却也读懂了那份“相看两不厌”的心境。青山依旧,城市愈新,这份与城、与山相依相伴的美好,比任何风景都更让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不懂这份好。我有位退休的东北的朋友,几年前刚来深圳照看孙女,第一次跟我去梅林山,站在山脚下皱着眉说:“我以前总听人说深圳是大都市,来了才发现,怎么到处都是这些山疙瘩,一点都不‘气派’。”我听了哭笑不得,知道他眼里的“大都市”,是遍地的高楼、宽阔的沥青马路,是没有一点“杂质”的都市感。可他没懂,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坚硬又冰冷的城市里,人们最缺的,恰恰是这些“山疙瘩”带来的柔软与妩媚——它们像城市的肺,吸走污浊的空气,吐出清新的草木香;更像城市的魂,让这座快速奔跑的城市,多了几分放慢脚步的理由,多了几分让人愿意长久停留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