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昌平的秋意漫过山谷,银山塔林终于褪去了春夏的葱茏,换上了最耀眼的盛装——漫山树木黄的如鎏金、红的似燃焰,层层叠叠晕染在山间,连空气里都飘着草木的清冽与秋阳的暖意。就是在这样一个“阳光泼洒、层林尽染”的日子里,终于,我踏进了这个让我魂牵梦绕四年、两次到访却均抱憾而归的地方。疫情时的闭门谢客,暮色中的差时错过,都让这次重逢更添了几分宿命般的圆满。</p> <p class="ql-block"> 银山塔林并非孤立的景致,据史料记载,这里曾是辽金两代名寺“法华寺”的旧址,山间错落的十七座古塔,有的是高僧圆寂后的墓塔,有的是供奉舍利的佛塔,形制各异、各有千秋。七座密檐式塔以层层叠叠的塔檐彰显庄重,塔身多刻有精美的佛教纹饰,是辽金时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另有十二座覆钵式塔(俗称“喇嘛塔”),以圆润的塔肚与纤细的塔刹勾勒出简洁轮廓,更添几分古朴肃穆。这些古塔或依山而建,或伴寺而立,将不同时代的造塔工艺与佛教信仰,牢牢镌刻在山间。</p> <p class="ql-block"> 塔身斑驳的砖石上,依稀能辨认出辽代的斗拱纹路和金代的浮雕图案,山间散落着明清时期的碑刻,字迹虽已模糊,却仍能感受到当年香客络绎、梵音缭绕的盛景,时光好像在此处折了个角,让佛国的静谧与历史的厚重交织成独特的气场。</p> <p class="ql-block"> 重游昌平塔林的圆满,除了与千年古塔的重逢,在登上山间步道的僻静处,看到有散落在山岩间的洞穴,据说有辽金时期僧人们修行与栖居的痕迹。洞窟内壁虽已没有当年的彩绘与经卷,粗糙的岩石肌理间却仍能想见:千年前的夜晚,烛火在洞内摇曳,僧人在此打坐诵经,山风穿洞而过,与梵音交织成最质朴的修行乐章。而“落落洞”恰是其中最特别的一处,洞口朝西,午后的阳光恰好斜射而入,将洞口的岩石轮廓镀成金边,洞内的幽暗与洞外的光亮形成鲜明对比,按下快门的瞬间,光线在镜头里晕染成天然的光影画,这应该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p> <p class="ql-block"> 本为塔林而来,出来时又被入口处福叁咖啡厅的香气和室内小画留住。人与鹿的静谧、骑马狩猎的豪情、雪地山景的苍茫,满是东北、内蒙的调调,竟和这千年古塔禅意不违和,连咖啡都多了几分旷野香。</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中峰之巅远眺,忽然想起这四年的等待与今日的遇见。两次错过时的失落,如今都化作了此刻的坦然——或许有些风景,本就需要时间的铺垫与专注的寻觅,才能在重逢时品出更浓的滋味。就像这银山与塔林,山为塔立基、塔为山增色,历经千年风雨仍共生共荣;它们教会我们的,不只是历史的沧桑,更是“等待”与“发现”的意义:对向往的事物多一份执着,对眼前的风景多一份用心,终会在某个恰好的时刻,与所有美好撞个满怀。下山时回望,阳光仍在塔尖流转,这趟迟来的赴约,已然成为记忆里温暖的注脚。</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4日</p><p class="ql-block">于昌平银山塔林</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