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红军长征的壮丽史诗中,有一位师长用“断肠明志”的壮举,将革命忠诚刻进了历史丰碑。他就是红五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红军长征中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师长,后人敬称他为“断肠师长”。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英勇的颂扬,更是对使命担当的深刻诠释。</p><p class="ql-block">使命的根植:从苦难到觉醒</p><p class="ql-block"> 1905年,陈树湘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的苦难生活,让他早早看清了旧社会的黑暗;五四运动的浪潮,又为他点亮了追求真理的道路。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为工农解放”的信念融入血脉。从参与领导秋收起义,到在井冈山根据地带领部队与敌人周旋,再到随红军转战赣南、闽西,陈树湘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一步步成长为红军的优秀指挥员。1934年,29岁的他被任命为红34师师长,肩负起更重的使命。</p><p class="ql-block">使命的践行:湘江战役中的血肉屏障</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34师肩负起最艰巨的任务——担任全军后卫,掩护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湘江战役打响,这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国民党军调集了16个师、77个团的兵力,在湘江两岸布下天罗地网,妄图将红军全歼。作为后卫,红34师要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在阵地前筑起一道“血肉屏障”。</p><p class="ql-block"> 陈树湘带领全师官兵死守阵地,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卷刃了就用石头砸、用牙咬。阵地在敌我之间反复争夺,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红军战士的鲜血。经过四天五夜的激战,中央红军主力终于突破湘江封锁线,但红34师却被敌人切断了退路,陷入重围。此时全师已从出发时的6000余人锐减至不足1000人,粮食和弹药也几乎耗尽。</p><p class="ql-block">使命的坚守:断肠明志的壮烈抉择</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存革命火种,陈树湘决定率部突围,向湘南方向转移。突围途中,他亲自带队冲锋,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腹部,肠子从伤口流出。战士们要抬他撤退,他却坚定地说:“不要管我,你们快突围,保住革命力量最重要!”最终,因伤势过重、体力不支,陈树湘被国民党军俘虏。</p><p class="ql-block"> 敌人以为抓住了红军师长是大功一件,用担架抬着他去邀功请赏。途中,陈树湘看着身边牺牲的战友,想到未竟的革命事业,毅然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他趁敌人不备,双手伸进腹部伤口,硬生生将自己的肠子扯断,壮烈牺牲,年仅33岁。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拒绝了敌人的任何利诱与羞辱,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p><p class="ql-block">使命的传承:跨越时空的精神激励</p><p class="ql-block"> 陈树湘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长沙城门上示众。但这非但没有吓倒革命群众,反而让更多人看清了敌人的残暴,也更加敬佩这位红军师长的铁血忠魂。如今,在陈树湘的故乡长沙,在他牺牲的广西全州,都建起了纪念馆、纪念碑,人们用各种方式缅怀这位“断肠师长”。</p><p class="ql-block"> 陈树湘的牺牲,是红军长征中无数革命先烈的缩影。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忠诚——那是面对绝境时的不屈,是面对死亡时的从容,是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为理想奋斗到底的决心。这份“断肠明志”的精神,跨越了近百年的时光,至今仍在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传承信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陈树湘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使命担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往直前,不负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