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西安:满载而归

快乐老家

<p class="ql-block">  9月25日上午9:44抵达西安站,中转晚上21:57K2908次回家。这一天的时间也不能浪费了,寄存好行李坐上公交去兴教寺,开启紧凑又充实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  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位于西安市城南约20公里的少陵原畔,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也是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 。</p> <p class="ql-block">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后初葬于长安东郊白鹿原,因唐高宗常于大明宫含元殿远眺其灵塔落泪,武则天遂诏令于总章二年(669年)将其遗骨迁葬到少陵原,并修建寺院,唐肃宗题塔额“兴教”,寺院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山门上“护国兴教寺”五个鎏金大字是民国时期程潜题写的 。两侧的“法相”“庄严”四字,则是妙阔法师手书。</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等都在维修,明代铜佛像、缅甸玉佛像都没看到。</p> <p class="ql-block">  西跨院慈恩塔院是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圆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并列的三座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年间,寺内除三塔外,全部建筑毁于兵火,民国时期朱子桥、程潜等人倡修,使其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  中间的玄奘舍利塔、西侧的窥基舍利塔和东侧的圆测舍利塔。三塔均为砖塔,玄奘舍利塔建于669年,是早期楼阁式塔的典型作品。</p> <p class="ql-block">  返程途中,顺道探访了华严寺。 寺院坐落在少陵原半坡之上,走上去也累的气喘吁吁。</p> <p class="ql-block">  西安华严寺是佛教华严宗的祖庭,也是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据《长安志》记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唐武宗“会昌禁佛”时,华严寺损毁严重,唐宣宗即位后得以重兴。</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三十四年的“关中大地震”使寺内建筑几乎损毁殆尽,清乾隆年间的少陵原崩塌,又让殿宇窑洞全毁,仅存两座砖塔。</p> <p class="ql-block">  1930年,朱子桥等人补修两塔,并建佛殿三间。2009年,华严寺重建工作正式启动。</p> <p class="ql-block">  受地理条件限制,寺门北开,建筑自北向南排列。</p> <p class="ql-block">  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杜顺大师灵塔和清凉国师塔。</p> <p class="ql-block">  西为澄观法师灵塔,呈六角形,为七层六面砖塔,高约十七米。</p> <p class="ql-block">  东为杜顺法师灵塔,呈方形角锥体,共七层,高约二十一米。</p> <p class="ql-block">  奔波大半天后,寻了家馆子坐下——每次来西安,羊肉泡馍都是我的必选项,掰馍、等汤、吸溜下肚,一口便熨帖了所有疲惫。</p> <p class="ql-block">  吃好饭慢悠悠溜达到大唐不夜城。这里随处可见身着汉服拍写真的人们,衣袂飘飘间,仿佛穿越回盛唐长安。</p> <p class="ql-block">  7点左右看了一会音乐喷泉表演,坐地铁返回西安站,顺利登上21:57的K2908次列车,为这趟短暂却圆满的西安中转之旅画上句号。</p> <p class="ql-block">  9月26日中午,伴着熟悉的家乡气息,我顺利到家,为期一个月的旅程也正式画上圆满句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