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年的老放映师傅。左→右张树清、彭茂林、陈亮清、李兆方、但启才。</p> <p class="ql-block">从0发展起来的攀枝花放映业</p><p class="ql-block"> 刚开发时的攀枝花条件十分艰苦,是在被诸葛亮称之为“不毛之地”的荒山野岭上建设钢铁厂,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短时间,大量拓荒者,从全国各地踊跃而至,物资短缺,供不应求,住房紧张,因陋就简,住猪圈屋有之,住帐篷有之、住蓆棚子的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最典型的是“三个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三窝窝;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p><p class="ql-block">”没有床铺,打地铺,睡米包子,或用杠杠拢拢当床,用“火箭草”铺地当床,忍受着被“毛锥子”扎皮肤、蚊虫叮咬和浊气难闻的苦脑,以及蓆棚子里高温袭扰,夜不能寐的困难。更有甚者,高温难抑,火灾频发,时有“火烧连营”的悲剧发生。在野外施工,头顶烈日晒,风吹黄沙起。然而在有苦同扛,有难同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思想指导下,为人民服务的底线始终坚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坚定不移。</p><p class="ql-block"> 攀枝花的放映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从0开始发展起来的,“坝坝电影”打头阵,据放映老师傅介绍,第一次放映的是《上甘岭》。这部老影片,城里人已普遍观看。从大城市到这里来的开拓者们,来到一个陌生的荒山野岭原始古朴的环境下再看这个影片,老片新看,回忆与新鲜感交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激荡。战争中的不怕牺牲,势在必得的大无畏精神感人致深。面对眼下原始艰苦的条件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仍要以不是战争,胜似战争的坚定信心去战胜当前的艰难。</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先生产,后生话”的思想主导着克服现实的艰难险阻。</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三块石头架口锅”。(雕塑)</p> <p class="ql-block">电杆抬上山,道路崎岖,且险峻。</p><p class="ql-block">其实根本就没有路。有路,也是工人们肩挑背扛走出来的路。</p> <p class="ql-block">坝坝电影进社区,勾起当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一个新地方的开发(除暴力驱使和金钱的诱惑外),精神鼓励是独创。毫不夸张的说功劳应归于当时攀枝花的这种“独创”,以“精神鼓励”的决心与奉献去战胜自然!那时“先生产,后生活”的氛围,滿满的指导着和鼓励着开拓者们。这种实施行为,被后来总结为“攀枝花精神”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当年电影片内容强调意识形态强,“三战”片为主打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进口片《列宁在一九一八》《列宁在十月》朝鲜的《摘苹果的时侯》《卖花姑娘》等,</p><p class="ql-block">其中《矿山大爆破》是攀枝花的土特产品,黄显才拍摄,由电影公司雷楷夏肖泽金帮助剪辑调整,经市委宣传部审核后向公众放映。这部影片是攀枝花军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经典,市民反应热烈,其中看电影的观众,也是片中的演员,可以说是攀枝花第一线的工人干部共同努力辛劳付出的成果!《矿山大爆破》除给市民放映,还给客人推荐,中央首长来攀枝花视察时是必须的放映节目,如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胡厥文、华罗庚、才旦卓玛等一行来攀枝花视察,在当时的油毛毡棚内参观了展览,晚上又在此为他们放映。</p><p class="ql-block"> 当时放坝坝电影主要在攀钢攀矿等各大企业工地,以及驻军铁道兵五师和湾丘省五七干校等放映。每天晚上放坝坝电影多达9场之多。如《卖花姑娘》一晚就放映9场,意犹未尽的格里坪一个单位接着放第10场,结果放了一半就大天亮了,只能扫兴结束。</p><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发展,逐渐有了电影院,取代了坝坝电影。现在已升级换代,数字电影遍布各个角落,让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还享受着环境的舒适。</p><p class="ql-block"> 从0开始发展起来的攀枝花电影行业径历了沧桑巨变,从坝坝电影到影院并升级数字化。是从最初的深入工矿农村踏着变迁的之路走过来的,特别是深入农村,交通不便,风雨兼程,还要经受蚊虫叮咬,旱蚂蝗叮咬吸血等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城里到工矿放映也不轻松,那时的放映机个头大,体量重,搬运困难,一旦负伤,治疗条件差。一次李兆方师傅搬放映机负伤,延误了治疗时间,留下终身残疾。</p><p class="ql-block"> 攀枝花放电影行业的变迁史,见证着攀枝花的发展史,其中有攀枝花电影放映人员的辛劳付出,也有攀枝花全体市民的共同铸就,才有今天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放映员,其中雷楷夏(右二)已作古。左→右肖泽金、彭茂林、刘林、张德刚、雷楷夏、杨云波。摄于万马林场。</p> <p class="ql-block">当年第一批放映员,其中向天富(左)已作古。</p> <p class="ql-block">坝坝电影的一个镜头。</p> <p class="ql-block">坝坝电影中的截图。</p> <p class="ql-block">电影截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