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三天的旅程穿越三百多公里的山川,从南昌一路向西,奔赴那段镌刻在土地上的峥嵘岁月。这不仅是一次地理的迁徙,更是一场精神的朝圣——在瑞金与古田,我触摸到了人民共和国最初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五十分,天光微亮,我们便启程出发。车轮滚滚向前,窗外的山影与晨雾交织成流动的画卷。车厢里没有沉寂,有人掏出麦克风,清了清嗓子,一曲老歌便在晨光中响起。笑声、掌声、即兴的合唱,把漫长的路程酿成了轻松的旅途。</p> <p class="ql-block">那位穿白外套的同伴站在过道中央,红衣衬得他神采飞扬。他唱的是《十送红军》,嗓音不算专业,却格外真挚。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晃动的车身和窗外飞逝的绿意,可那一刻,整节车厢仿佛被拉回了火把照亮山路的年代。歌声落下,掌声未歇,有人轻声说:“这调子,是我爷爷常哼的。”</p> <p class="ql-block">娱乐小片段</p> <p class="ql-block">阳光渐暖,车厢里的气氛也愈发活跃。有人唱起《映山红》,有人即兴朗诵诗词,还有人用手机放起革命老电影的插曲。车顶的显示屏跳动着时间,而我们的心,早已穿越回那个星火燎原的年代。这辆大巴,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倒像一艘逆流而上的船,载着记忆,驶向信仰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中途停靠服务区,大家下车活动筋骨。伸个懒腰,呼吸一口山间清冽的空气,再回望那辆载满笑声的大巴,竟觉得它像一艘驶向记忆深处的船。有人靠在车边拍照,有人围在一起讨论接下来的行程,笑声在山风里飘散,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十一点三十五分,我们在一处小镇停下吃午饭。餐馆的红色招牌上写着“自助餐”三个大字,热气腾腾的饭菜摆满长桌。虽是寻常饭菜,却吃得格外香——或许是因为,前方等待我们的,是历史最厚重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十二点二十分,瑞金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巍然矗立,金色大字在阴云下依然庄严肃穆。走进园区,雕塑群静静伫立,那些并肩前行的身影,仿佛仍在奔赴一场永不落幕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前,“人民共和国诞生地”几个大字如雷贯耳。我站在碑前,仰头凝望,塔楼顶端的五角星在云层间若隐若现,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火。风拂过林间,仿佛传来当年的誓言与足音。那一刻,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回声,而是近在咫尺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一群人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红墙前合影,挥舞着小红旗,笑容灿烂。那一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我们手中飘扬的旗帜,是脸上由衷的自豪。快门按下,定格的不只是笑容,更是一种传承的自觉。</p> <p class="ql-block">一对老夫妇在纪念碑前静静合影,他们穿着朴素,手握小旗,笑容温和而坚定。我不知他们的故事,却能感受到那份深埋于岁月中的敬意——有些信仰,是一生都在践行的。</p> <p class="ql-block">我也举起一面小红旗,站在碑前留影。风有点凉,心却滚烫。浮雕上的身影栩栩如生,他们扛着枪、举着旗、推着独轮车,奔赴一个他们未曾亲眼看见的新中国。而我们,正活在他们梦想的光芒里。</p> <p class="ql-block">园中那座白色雕塑静静矗立,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红字,在绿树环抱中显得格外庄严。它不张扬,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说:信仰不必喧嚣,它只需扎根。我走近它,像走近一段沉默却炽热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在“人民共和国永远光辉”的背景墙前,人们再次聚拢合影。国徽高悬,浮雕诉说着历史的重量。我们笑着、喊着,把这一刻定格成记忆的勋章。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纪念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确认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p> <p class="ql-block">走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老屋的砖木结构沉默如史册。黑白照片里的面孔凝固着理想,展柜中的农具、文献、三字经碑刻,无声讲述着那个物资匮乏却精神丰盈的年代。我忽然明白,真正的财富,从来不是金银,而是信念。</p> <p class="ql-block">一块黑木板上刻着“工农兵三字经”,字迹工整,内容朴素却深刻。它曾是那个年代的启蒙课本,教人识字,也教人明志。站在它面前,我仿佛听见了朗朗书声,从历史深处传来,一句一句,叩击着今天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展厅里,农具整齐陈列,竹篮、手推车、木犁,每一件都带着泥土的气息。它们曾被无数双手握过,耕耘出革命的口粮,也耕耘出未来的希望。这些沉默的物件,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它们不说话,却比谁都坚定。</p> <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天花板上一道天窗洒下天光,环形结构如时光回廊。下方红展板上的徽章熠熠生辉,背景是模拟的山地景观——那是我们走过的路,也是他们走过的路。光从天而降,仿佛连接着两个时代,一场无声的对话正在悄然进行。</p> <p class="ql-block">一幅巨幅画作前,我驻足良久。画中军人集结,红旗猎猎,背景是红星闪耀的建筑。他们的眼神坚定,仿佛能穿透岁月,直视今天的我们。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并非旁观者,而是这场信仰长跑的接棒人。</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场景里,战士们围坐在树下,毛主席正讲解着什么。他的姿态从容,周围的人神情专注。战争不只是冲锋,更是无数个这样的时刻:学习、讨论、坚持、等待黎明。这些细节,让信仰有了温度,也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p> <p class="ql-block">台阶上,大家整齐列队,红领巾如火焰般跳动。石碑上的字迹庄重,红旗在头顶飘扬。我们站在这里,不是为了拍照,而是为了站成一种姿态——对历史的致敬,对未来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午后三点半,我们抵达古田。会址景区红旗招展,“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大字在绿树间熠熠生辉。那座飞檐翘角的宗祠式建筑静静伫立,仿佛仍在回响九十多年前的思想光芒。正是在这里,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被确立,为中国革命点亮了灯塔。</p> <p class="ql-block">我在“古田”两个红色立体字前停下脚步。身后是游客中心,前方是历史的纵深。有人举起旗帜,有人轻声诵读碑文。这一刻,古田不只是地名,更是一种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宏伟的“红古田”牌坊下,金色装饰在阴云中依然夺目。它像一道门,通往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走过它,仿佛也走进了那段星火燎原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在古田会议旧址前,我们四人合影。绿草如茵,红标语高悬,我们佩戴红领巾,手举小旗,笑容里有敬意,也有传承的自觉。右侧一位游客默默走过,仿佛也在完成自己的朝圣。</p> <p class="ql-block">“红古田红歌大舞台”前,有人站上舞台,张开双臂,仿佛要拥抱整个历史。红横幅高悬,旗帜飘扬,那一刻,歌声未起,心已激荡。那不是表演,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一面巨幅红旗前,风从山间吹来,旗帜猎猎作响,像无数先辈的低语在耳边回荡。那一刻,我忽然懂了,这条路我们走得很慢,却很踏实——每一步,都是对初心的丈量,每一次驻足,都是与信仰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石阶前,两位同伴穿着鲜艳衣裳合影,红旗列队,绿树成荫。她们的笑容如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这段旅程最温暖的底色。历史从不冰冷,它因人的参与而有了温度。</p> <p class="ql-block">6点15分到此吃晚饭</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土楼更显神秘,铜锣静立庭院,灯光勾勒出古建轮廓,我在“迎逢里”三字前驻足,仿佛步入一幅水墨长卷。不远处,“非遗戏曲嘉年华”的红色牌坊灯火通明,写着“土楼,篝火晚会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