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一个世界级石窟雕塑与壁画艺术的宝库,一个尽显佛教原诣的艺术圣地。自从100多年前的一次意外发现,惊醒世人,从而认识到深藏大漠荒野的艺术瑰宝。敦煌石窟中的彩塑造像和数量庞大壁画,艺术精美、内容丰富、年代久远、存世量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巅峰存在。成为后世研究东方美学,探索佛教传播以及东、西方文化交融奥秘的珍贵标本。</p> <p class="ql-block"> 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公元366年(东晋·十六国),僧侣乐僔云游至敦煌,在鸣沙山东,即今日之莫高窟处首开石窟栖身。继而来此凿岩筑洞者激增,多为修身敬佛的行僧。由此始,洞窟的开凿渐成规模,石窟型制趋大,内塑佛像、描绘佛经故事的壁画成为风尚。至西秦、北魏而北周时,南、北两片石窟分区功能渐成,隋时已初具雏形。</p><p class="ql-block">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向西,是楼兰、龟兹、鄯善、于阗等西域36国。自汉武大帝开通西域通商之路后,敦煌便处于“丝绸之路”节点,过往商旅云集,东西交往频繁,文化融汇碰撞,催生了具有传布佛经教诣的莫高石窟,并且在佛教盛行的隋、唐得到了空前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历经隋、唐、五代至宋、元,前后近千年漫长岁月,莫高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尤其,明朱王朝建国之初,倾力于一统天下,无暇顾及远在天边的大漠边陲。冯胜挥师征西,也仅止步于嘉峪关筑城严守,不再西进。莫高窟一度荒废,满朝文武不知有“莫高”者甚众。清庭如是。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遭贬谪戍新疆的官员徐松得便实地考察了敦煌石窟,并著《汉书西域传补注》中提到敦煌石窟的存在,至此,沉寂五百余年的敦煌石窟才得以回归历史。</p> <p class="ql-block"> 清晨9时,我们赶到景区。排队等候入馆。首先观看两部分别时长20分钟的电影。详细叙述敦煌石窟的历史过往、来世今生。以现代科技手段展映的4D球幕电影,着重介绍敦煌石窟中,最具代表性洞窟的影像。出电影馆,再乘坐景内交通车前往莫高窟区参观。</p> <p class="ql-block"> 行车约一刻钟,已见窗外鸣沙山,一座烽火台孤耸山顶,山坡崖壁上,可见一排排洞穴张着大口,仿佛在向着我们发出无声呼喊。</p><p class="ql-block"> 在鸣沙山东麓长达1700米的崖壁上,在跨越千年的岁月里,聚集于敦煌的汉、回、羌、藏以及西域各国的云游僧侣、能工巧匠们先后开凿出近千个石窟。现存的石窟主要分布于南片区域的492个洞窟,是佛徒修行、观像、礼佛之处。北片现存洞窟243个,应属生活区域,鼎盛年代这里曾住满僧侣及匠作人等。</p> <p class="ql-block"> 11:10时,通过检票口进入莫高窟景内。游客被分成20人一组,分别在导游的带领下,走向我们万分期待的石窟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被告之,因游客太多,每组只能观看八个洞窟,统一由导游带领。进入洞窟后需恭听导游讲解,洞内不允许拍照,禁止摄像。</p> <p class="ql-block"> 洞窟内无照明设施,黑咕隆咚,全凭导游手中一只电筒,聚光特强的手电光柱指哪讲哪,光柱之外泛光所及一片朦胧。</p> <p class="ql-block"> 第16窟。俗称“三层楼”,即鼎鼎大名的“藏经洞”窟。</p><p class="ql-block"> 1900年,云游道士王圆箓在一次清扫16号洞窟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甬道北侧石壁上建有石门。震惊世人的藏经洞遂被发现。在不足3米见方的小石窟里堆满了自北魏至唐宋历代手写经文、经书、帛画、金银法器等珍贵文物5万余件!</p> <p class="ql-block"> 虽是在16号窟中,“藏经洞”却也独占一编号,即第17号窟。据考证,此窟凿于唐大中年间(851~862年)。时有高僧洪辩,自幼投身佛门,精通西域多国语言文字,转译经书,传授佛宗,深浮众望。因助张议潮举义驱番有功,被唐宣宗赐授“河西都僧统”之职。此窟即洪辩法师影堂。内塑法师同身法像一尊,以示纪念。(洪辩,古文字辩字也写作“巩下言”,读音bian及字意相同,手机输入法字库中“巩言”已拚用)。</p> <p class="ql-block"> 第16号窟内景。甬道中第17窟一目了然。洞门前的台阶是为方便游客入洞参观所砌。现已不允许进入,只能在洞外窥视,门下台阶亦已拆除。(此图片拍自本人藏书)。</p> <p class="ql-block"> 第16窟内景。佛祖端坐莲台,左右各有一尊菩萨、一尊弟子侍立。</p> <p class="ql-block"> 左上图:拍摄于1908年的16号窟外景;</p><p class="ql-block"> 左下图:1951年拆除藏经洞附近的“万像塔”,意在寻找王圆箓早年封藏塔中的残损佛像和藏经文件;</p><p class="ql-block"> 右图:法国所谓“考古专家”伯希和1908年在三清宫前为王圆箓拍摄的传世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上左图:三清宫正门。清代俗称“下寺”的三清宫,紧挨16号窟。在该窟的正南相距不足百米。</p><p class="ql-block"> 上右图:重修三清宫碑记。</p><p class="ql-block"> 下图:重修后的三清宫已辟为“藏经洞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第275窟。是最早开凿的石窟之一。建筑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一个模仿古代帝王宫殿式建筑结构。古人借以仿造出佛祖高居天宫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 第254窟。凿建于北魏。窟内形制有着明显的中原风格,是中西合璧的塔庙式洞窟。</p> <p class="ql-block"> 第285窟。开凿于西魏。此窟最大特点在于西壁主龛的两侧分别开凿四个小窟,小窟约1米见方,是供僧人修行禅定之处。因而,也被称之为“禅窟”。</p> <p class="ql-block"> 第285窟。开凿于西魏。此窟室南壁上,绘制的飞天擘箜篌壁画。飞天细腰长裙,发结双髻,手持箜篌,弹拨有声,体态飘逸,随风曼舞,韵律回旋,动人心弦。堪称飞天之极品。</p> <p class="ql-block"> 第428窟。 开凿于北周。属“中心塔柱式”大型洞窟。主室面积达到了178㎡,在塔柱四面都开有一龛,龛中供有佛像,造型神态各异。中心柱塔前殿堂,可供百十教徒同时聚会礼佛等活动。其规模之宏大,壁画之多样,内容之丰富,都是同期洞窟之最。</p> <p class="ql-block"> 第428窟东壁门南侧壁画。描绘的是佛经中“舍身饲虎”的故事。国王三个儿子同去山林游玩。见山崖下一只饿虎奄奄一息,三太子只身跳崖,献身喂虎。饿虎得生而三太子超然脱俗,三转轮回,修成正果,即释迦摩尼之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第427窟。凿建于隋代。窟中北壁塑有弥勒佛与两菩萨巨型塑像。主尊弥勒佛右手上扬,左手平伸,神情自若安祥。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立于莲台,衣裙纹饰精美,富有西域波期服饰特征,珍贵难见。</p> <p class="ql-block"> 第244窟。开凿于隋代,是同期洞窟中保存较完整的大型洞窟之一。窟内依石壁环形塑有一众佛像。居中释迦摩尼趺坐须弥宝座,左迦叶右阿难和胁侍菩萨分立两旁。南壁塑有三佛,主尊是过去世迦叶。北壁塑像是未来世弥勒佛。其中,主佛均高过4米,胁侍菩萨身高也超过3米。他们体形匀称,面相浑圆,衣饰雅致,华丽高贵。</p> <p class="ql-block"> 第419窟。据说,这组塑像是隋代彩塑中最精美的造像。图中身矮的便是佛祖首座大弟子迦叶。在佛教经典中迦叶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初信婆罗门教,至43岁时皈依佛门。素以苦行修身、历难明志而博得尊崇。塑像将长年苦中修行,历经万难而乐观通达、充满智慧的高龄老者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第130窟。该窟顶天立地,平地起窟,凿开山岩,直达崖顶。因窟外建有护佛九层楼阁,因此被称“九层楼”。</p><p class="ql-block"> 九层楼是莫高窟标志性建筑,是每个来到莫高窟的游客必看之窟。由于每天观瞻游人太多,等候多时进得洞来,举首仰望大佛之时,脚步也会不停地随队形移动,也就一分来钟,跟随流动人群已是趋出佛堂,懵懂中回头再看,却已无望。</p> <p class="ql-block"> 第130窟开凿于唐开元九年(721年),窟中弥勒大佛端坐莲台之上。佛高26米,是莫高窟第二大佛。 大佛面容慈祥安宁,双目平视,目光深邃,两唇厚重,脸颊丰腴,体态端庄,体现了大佛宽仁诚实,博爱乐施的菩萨情怀。造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我国三大石窟中,各有一尊代表性的大佛造像:莫高窟弥勒佛坐像高26米;云冈石窟释迦摩牟尼大佛坐像13.7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坐像高17.14米。如今三大石窟都已走过,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华夏民族自汉后,由佛教主导一千多年,虽也有过抵黜,然而民间信佛者从未消减。佛教宗旨中的倡导广度众生脱厄解难,普度大众脱离苦海,行善积德修己来世,轮回涅槃共求永生,赢得了底层芸芸众生的生存期盼。信佛,是为轮回转世积福,是普罗大众的希望。回头看看当下寺庙香烛高烧,跪拜不绝也就不奇怪了。</p> <p class="ql-block"> 第328窟。凿建于初唐。在本窟中南、北各塑佛像一尊。北侧为观音菩萨,而南侧即本图中的大势至菩萨。相对于观音大师,大势至菩萨在我国崇信较少,比较陌生。殊不知佛经中,大势至法力无边,神通极广,无所不至。国情使然,惯性结果。</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五窟。此石窟内,佛祖端坐莲花宝座,左有天王、菩萨,右有阿难、迦叶分侍两边。造像塑形雍容华贵,体态逼真。据说是莫高窟保存最完美的一组佛像。</p> <p class="ql-block"> 第196窟。属于晚唐时期开凿。在中心佛坛北侧,一尊菩萨塑像,半坐之姿,体形硕壮,肌肤丰厚光洁,形态优雅自然,沉稳端庄,活力四射,当属晚唐彩塑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 第103窟。洞窟内东壁上所绘的维摩诘与菩萨辩论时的景象。维摩诘高坐胡床,手持羽扇,身体前倾,一副胸有成竹,侃侃而谈,描绘出居士博学睿智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第285窟。开凿于西魏年代。窟内主室两侧绘制的“供养菩萨”人物群像,这是其中的一组。难得的是画像保存极其完好,时隔1500余年,彩绘的颜料还能保持着原有的色彩,确实令人吃惊。</p> <p class="ql-block"> 第55窟。佛坛上塑有三尊坐佛,均保存完好。佛旁胁侍的菩萨,弟子天王,金刚等。此窟是宋代大型石窟之一,在艺术上很有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 第3窟。建筑于元代。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石窟。此中壁画为千手千眼观音。观音有十一面,四十只大手,其中两只大手高举化佛,二手合掌,二手托钵,四周环绕二飞天及随从部众。</p> <p class="ql-block"> 出世于藏经洞中的千手观音塑像。</p> <p class="ql-block"> 第465窟。建于元代初期。洞内壁画所绘皆为藏传佛教故事,国内所有佛教石窟中,仅此一例,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中华大地战乱频仍,国力大伤,内忧外患,民生凋敝,执政当局自顾不暇,何谈文物保护?敦煌石窟蒙尘衰败,命途多舛,可想而知。新中国成立伊始,便将重点文保工作列入计划中。五十年代初,国家即组织人力物力对敦煌石窟展开了科考普查和必要的修缮保护工作。</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1955年6月,莫高窟科考修缮场景。</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后,莫高窟先后进行过两次全方位大规模修缮,对窟区进行了考古清理发掘,摸清了南区洞窟的分布,首次发现发掘场景的地面要高出开建石窟初期地面4米。千余年来泥沙堆积,掩埋了最底层的部分洞窟。实际上莫高窟崖壁上的石窟共有五层,早期的底层石窟都建有窟前殿堂,这些殿堂建筑因流沙的侵袭而逐渐湮灭。</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大规模修缮场景。</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文明中一颗璀璨明珠,是历史上人类社会的一座艺术宝库。这里的石窟中,彩塑造像2400余尊;更有元代以前的彩绘壁画4500㎡,这在世界史册上也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藏经洞的发现,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招惹来英、法、日、俄等国强盗们,他们籍以考古伪装,骗取、劫掠了藏经洞现世之经文绘画法器等大批文物,十之八九被强盗们瓜分。如今,大英博物馆、罗浮宫,冬宫、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家公立或私人馆藏中,都能见到敦煌被盗文物展品。</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国家贫弱只能任人宰割。祖国强盛才能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1961年,敦煌石窟经国务院颁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载入世界遗产名录。敦煌石窟,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也是全人类不可再生的共同财富。</p> <p class="ql-block"> 本文中所使用的部分照片,笔者在参观过程中,手机拍摄于敦煌博物馆、敦煌藏经洞陈列馆以及个人藏书。</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4日 写于真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