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六零后,到了长春,怎么能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参观呢?长影曾经创作了无数经典的电影,这些电影陪伴着我成长,是童年时期快乐的源泉,带给我无尽美好的回忆! <div> 2025年9月9日,是一个晴朗宜人的日子,我搭车来到长影厂的南门。老远就看到了一个老年旅行团的一大帮人在长影厂标志性的雕塑前拍照打卡,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热情。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以中老人居多,大都是为了心中曾经的电影情节而来。我在他们拍照的间隙给这组雕塑拍了一张。</div> 长影厂如今已经是一座博物馆,最核心的展区就是眼前这栋建筑,里面陈列着丰富的电影资料、文物,记录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前,树立着伟人毛泽东挥手致意的大理石雕像。 购票后进入博物馆,首先来了解这座“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的历史。 说到长影的历史,不得不提日本在东北成立的伪满洲国,以及“满洲映画协会”。 满洲映画协会,简称 “满映”,是 1937 年 8 月由伪满洲国政府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联合出资在长春成立的电影机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工具,垄断了伪满的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权,生产了大量宣扬 “日满协和” 等殖民主义思想的影片,1945 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解体。 伪满时期的电影宣扬 “日满协和”、“王道乐土” 等殖民思想,是日本对中国人进行奴化教育与文化渗透的重要载体。满洲映画还定期发行电影画报,宣传满映制作的电影。 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东北电影事业的接收工作,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成立(1946年改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先后拍摄了人民电影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并完成了新中国第一个译制片《普通一兵》的译制工作,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开拓性贡献。<div> <br></div> 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初期的1946年,仍有84名日本籍雇员,除了少部分是艺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大部分为技术人员。 1949 年,国家又从东影抽调大批干部奔赴北京、上海等地,接收敌伪电影机构,为建立纪录片、艺术片和美术片等新厂,创建全国电影发行系统和电影工业,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阶段,长影也派出大批技术、艺术人员支援各兄弟厂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说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毫不为过。<div> 1955 年 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决定,将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从此,长影成了无数中国人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之一。</div> 在长影的发展史上,有五位功勋卓著的开拓者,他们分别是:张辛实、舒群、袁牧之、吴印咸和陈波儿。 馆内按照时间顺序,展示了长影制作的所有经典电影,涵盖从早期黑白电影到后来彩色大片,包括故事片、戏曲片、科教片、美术片等。 长影制作的第一部故事片《桥》 电影《白毛女》的外景分场详表 在介绍经典电影的同时,展厅里也介绍了长影发展历史上著名的电影演员。 1955年出品的《董存瑞》 1956年出品的《上甘岭》 1959年出品的《五朵金花》 博物馆内还根据1962年出品的《甲午风云》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观众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炮击日本军舰“吉野号”。 1964年出品的《兵临城下》 1966年,中国进入了特殊时期,长影厂全面停产,直到1973年才恢复故事片生产。1974年,全国上映的4部电影中,长影厂占了3部。 1975年出品的《创业》 博物馆里还有一个拟音互动室,游客利用几件简易道具,就能创作出电影中常见的风声、雷鸣、马车声等逼真声效,这个小小的互动室成为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 改革开放后,长影厂又迎来了创作高峰,出品了大量优秀的电影。 1979年出品的《苦难的心》 1979年出品的《保密机的枪声》中的场景。 1980年出品的《红牡丹》 1982年出品的《勿忘我》 1982年出品的《人到中年》 看到《人到中年》这部电影,想起了这部电影曾经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潘虹饰演的中年眼科医生陆文婷当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那忧郁的眼神生动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年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无奈。潘虹也凭借 “陆文婷” 一角,获得了包括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在内的三项重要奖项。 经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繁荣之后,长影厂的创作逐渐走向了低谷。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由于体制、观念等诸多不适应,作为我国电影行业的老厂、大厂,长影的主流地位和传统意识遭遇了严重挑战。<div> 2022年,长影参与拍摄的一部电视剧又火了起来,这就是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人世间》。</div> 《人世间》以周家三代人近五十年的生活轨迹为脉络,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与百姓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抉择与温情。故事背景是虚构的城市 “江辽省吉春市”,从剧中的场景和元素来看,原型城市就是长春市。 《人世间》中的场景 2022年以来,长影厂又逐渐恢复了活力,出品了《流浪的地球2》、《我和我的祖国》等优秀电影。 这个房间里以图片的方式陈列着所有长影厂制作的电影。 长影厂无数次在国内外的电影评比中获奖,大奖拿到手软。 展室里还陈列着长影厂收集的很有历史价值的电影播放设备。 参观完视频资料区,来到洗印室前的广场,这里展示了一些长影电影中的使用过的一些大型的道具。 洗印车间展示了电影胶片的冲洗、剪辑与拼接流程,是人们认识胶片电影洗印工艺主要步骤的生动课堂。这里原为“满映”洗印课。始建于1937年11月,1939年10月竣工。1945年,中国共产党接收“满映”后,长影继续作为洗印车间使用。 洗印车间的规模之大,超出我的想象。电影的制作除了拍摄,后期制作是个包含了诸多环节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2012年,数字技术彻底替代了胶片后,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洗印车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这里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电影洗印工业遗址。 摄影棚区展示着当年拍摄电影所用的道具,这里曾诞生无数经典场景。 摄影棚的墙上张贴着长影制作的经典电影的宣传画报。 长春电影制片厂也是新中国最早的专业译制片生产基地,1949 年译制了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普通一兵》。 周恩来、邓颖超与长影译制片厂工作人员合影 几十年来,这里译制了 50 个国家、40 多个语种的 2112 部影片,其中包括《罗马假日》、《摩登时代》、《卖花姑娘》等众多经典作品。 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参观了近三个小时, 我的肚子也咕咕叫了,沿着毛主席挥手的方向向电影厂北门走去, 路上镶嵌着镌刻有长影发展史大事记的铜牌。 北门位于红旗街上,门楼上方镶嵌着郭沫若题写的 “长春电影制片厂” 七个大字。 长影厂的对面就是热闹的商业街。 商业街上有一座长春很火的商业综合体,叫“这有山”。 商场里以 30 米高的室内人造山为特色,融合购物、餐饮、娱乐等多元业态,凭借独特的 “登山式逛街” 体验和沉浸式场景,成了长春最火的商业综合体,没有之一。 我在商场里解决了午餐,“下山”后离开商场,步行五分钟,来到了54路有轨电车文旅专线的始发站。 54 路有轨电车是长春的老牌交通工具,就像一位见证城市变迁的老朋友,从 1969 年一直跑到现在。现在它不光能载人出行,还变成了文旅专列,有复古、东北虎等各种特色主题,坐着它既能欣赏沿途风景,又能感受长春的历史文化韵味。 坐在充满复古情调的电车中,缓缓地驶过宽阔的街道,老旧的厂区在身旁掠过。 电车轨道的两侧,是高耸的杨树,电视剧《人世间》也在这里取过景。 电车上的工作人员还兼职表演,在返程的时候为大家边弹边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老歌,那优美的嗓音一下子把大家的思绪带回到了那个留给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年代。 长影之旅,就像翻开了一本带着温度的电影日记。重温那些经典的电影,也是回顾自己成长历程中那些美好的时光。但愿这篇游记也能带给美友们美好的回忆。<div> </div><div> 谢谢您的赏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