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一章 紫禁残照与塞北风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民国六年,冬。北京紫禁城的残雪尚未消融,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萧索与不安。总统府内,段祺瑞总理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与窗外的沉沉夜色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陆军部次长徐树铮,身着笔挺的陆军制服,身姿挺拔如松,正站在巨大的地图前。他面容清癯,眼神锐利如鹰,手指重重地落在地图上那片标着“外蒙古”的广袤区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总理,库伦当局在沙俄残余势力的撺掇下,独立之心不死,已数次拒绝中央政府的交涉。若再放任不管,这片土地恐将真的从中国版图上割裂出去!”徐树铮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段祺瑞,这位北洋军阀的巨头,此刻正眉头紧锁,抽着烟。他深知外蒙问题的棘手。沙俄虽已崩溃,但白俄将领谢苗诺夫、恩琴等人仍在外蒙一带活动,扶持傀儡,妄图建立所谓的“大蒙古国”。而北京政府内部派系林立,府院之争愈演愈烈,财政捉襟见肘,要出兵遥远的漠北,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又铮,你的意思我明白。”段祺瑞缓缓开口,“可是,军费、兵力,还有国际上的反应……这些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总理!”徐树铮上前一步,语气更为恳切,“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才更需当机立断!外蒙乃我中华故土,祖宗之地,岂能坐视其沦丧?至于军费,我可向各省军阀筹措;兵力,可抽调我部边防军精锐;国际上,苏俄新政府正寻求外交承认,未必会为外蒙问题与我们彻底交恶。一旦错失良机,悔之晚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眼中闪烁着理想主义与军人铁血交织的光芒。段祺瑞看着自己最信任的这位年轻将领,那份锐气与担当,正是此刻混乱的中国所急需的。沉吟片刻,他将烟蒂摁灭在烟灰缸里,用力一点头:“好!就依你!务必成功,不负国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得到总理的首肯,徐树铮如离弦之箭,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筹备中。他雷厉风行,一方面四处奔走,软硬兼施,为出征部队募集粮饷弹药;另一方面,他亲自挑选士兵,整肃军纪,将自己一手训练的西北边防军打造成一支精锐之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与此同时,遥远的库伦(今乌兰巴托),外蒙“总理”巴德玛多尔济正坐在沙俄顾问的身旁,听着对方描绘“独立”后的美好蓝图。他对沙俄既依赖又恐惧,对南方的中华民国则充满了疏离与不信任。恩琴男爵率领的白俄匪军在城外耀武扬威,更让他觉得“独立”是唯一的出路。外蒙的王公贵族们也各怀心思,在分裂与统一的十字路口上,犹豫不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塞北的寒风,似乎比往年更加凛冽,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二章 饮马色楞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民国七年十一月,徐树铮亲率西北边防军第一师的两个团,共计四千余人,从张家口出发,向漠北进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行军。时值隆冬,朔风如刀,大雪纷飞。部队在茫茫戈壁和雪原中跋涉,补给线漫长而脆弱。徐树铮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宿营时往往只在土坯房或帐篷里歇息片刻,饮食也极为简单。他不仅是指挥官,更是精神领袖,用自己的意志感染着每一个士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弟兄们!我们此番北上,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收复祖宗的土地,让外蒙的同胞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前方再苦再难,也动摇不了我们的决心!”在一次短暂的休整中,徐树铮站在高坡上,对集结的士兵们喊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音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驱散了些许寒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大军一路向北,进展神速。徐树铮采取了“先礼后兵”的策略,一边进军,一边派人向库伦当局送去信函,晓以利害,劝其取消独立,回归中央。但库伦当局在白俄势力的怂恿下,对徐树铮的通牒置若罔闻,反而调集兵力,在途中设置障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恩琴男爵更是狂妄自大,认为徐树铮的部队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他亲率主力,试图在半途截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双方在色楞格河畔遭遇。恩琴的白俄匪军虽然装备了一些火炮和机枪,但纪律涣散,士气低落。而徐树铮的边防军则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尤其是配备了先进的日式三八步枪和重机枪,火力上并不逊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战斗打响了。徐树铮亲临前线指挥,沉着冷静。他命令部队利用地形展开,以密集的火力压制敌人,同时派遣一支精锐小分队,迂回到敌军侧翼进行包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白俄匪军在最初的冲击后,很快就陷入了混乱。他们没想到这支来自南方的中国军队如此顽强。恩琴男爵试图组织反击,但在边防军的猛烈攻势下,他的指挥系统很快就被打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激战半日,白俄匪军溃不成军,恩琴男爵带着残部仓皇西逃。此役,边防军大获全胜,不仅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彻底粉碎了库伦当局的军事抵抗信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徐树铮站在色楞格河畔,望着滔滔河水,心中百感交集。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胜利,更是收复外蒙的关键一步。他下令,部队稍作休整,即刻向库伦进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三章 库伦易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色楞格河一役的败讯传到库伦,全城震动。外蒙“政府”内部顿时陷入一片恐慌。巴德玛多尔济总理面如死灰,那些原本支持“独立”的王公贵族们也开始动摇。他们意识到,依靠不堪一击的白俄匪军,根本无法对抗强大的中央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徐树铮的大军兵临库伦城下,却并未立即发动攻击。他再次派人进城,向库伦当局发出最后通牒:限三日之内,取消独立,悬挂中华民国国旗,否则将兵临城下,后果自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城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外蒙的普通百姓大多心向祖国,对“独立”后的动荡生活早已不满。他们纷纷涌上街头,要求当局回归中央。一些开明的王公也开始私下与徐树铮的代表接触,表示愿意接受中央政府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巴德玛多尔济在内外交困之下,走投无路。他知道,抵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在外蒙爱国王公的劝说和压力下,他不得不做出让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民国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库伦当局正式向徐树铮的西北边防军投降,宣布取消“大蒙古国”的独立地位,回归中华民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次日,在库伦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宫殿前,举行了隆重的受降仪式。徐树铮一身戎装,神情肃穆地站在检阅台上。外蒙的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们垂头丧气地列队站在台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当中华民国的五色旗缓缓升起,取代了所谓的“蒙古国旗”时,许多在场的中国士兵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库伦的百姓们也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阔别祖国多年的外蒙,终于在徐树铮的武力威慑和政治斡旋下,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徐树铮在仪式上发表了演讲,他强调,外蒙与内地同属中华,血脉相连,中央政府将尊重外蒙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致力于发展外蒙的经济,改善民生。他的话语真诚而有力,赢得了在场不少外蒙人士的认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随后,徐树铮成立了“西北筹边使公署”,全面负责外蒙的军政事务。他积极整顿吏治,安定社会秩序,同时着手修建公路、开办学校、发展贸易,试图在外蒙建立起稳固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漠北的天空,似乎重新变得晴朗起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四章 昙花一现的荣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徐树铮在库伦的日子里,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白俄残余势力和分裂分子,维护外蒙的稳定;另一方面,他也努力调和外蒙内部的矛盾,争取王公贵族和活佛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他深入了解外蒙的社会状况,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亲自拜访哲布尊丹巴活佛,与之建立了相对良好的关系。他还下令减免部分苛捐杂税,鼓励内地商人来外蒙经商,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复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然而,徐树铮的铁腕手段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行事过于专断,对不同意见缺乏容忍,这使得一些外蒙王公感到压抑。更重要的是,他在库伦的经营,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而维持这支军队的开销,对本就捉襟见肘的中央政府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再次发生剧变。民国八年,直皖战争爆发,段祺瑞政府倒台。作为皖系核心人物的徐树铮,立刻成为直系军阀的眼中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北京的新政府上台后,对徐树铮在西北的势力心存忌惮,开始削减对西北边防军的军费支持,并召回徐树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徐树铮深知,自己在库伦的事业,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一旦失去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军事上的后盾,就将面临崩溃的危险。他多次致电北京,据理力争,但均无效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民国九年,徐树铮被迫离开库伦,返回北京。他离开时,神情落寞,心中充满了不甘与无奈。他知道,自己一手促成的外蒙回归,可能会因为国内的政治动荡而再次化为泡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果然,徐树铮离开后不久,外蒙的局势再次恶化。失去了军事威慑,那些主张分裂的势力死灰复燃。同时,苏俄红军开始进入外蒙,击败了白俄匪军,并逐渐在外蒙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民国十年,外蒙再次宣布“独立”,成立了所谓的“蒙古人民共和国”。这一次,由于中国国内军阀混战,无力北顾,外蒙的分离状态,就此延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五章 青史留名,功过任评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徐树铮回到北京后,很快就被直系军阀控制,一度被软禁。后来虽重获自由,但他已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收复外蒙的功绩付诸东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民国十三年,徐树铮在廊坊被冯玉祥的部下枪杀,年仅四十岁。这位才华横溢、充满争议的爱国将领,就这样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收复外蒙的壮举,虽然如昙花一现,仅仅维持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却是近代中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的一次难得的胜利。在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年代,徐树铮以一己之力,率领孤军深入漠北,迫使外蒙回归,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然而,他的悲剧也在于,他的理想和行动,超越了当时中国的实际国力和复杂的政治现实。他过于依赖个人的能力和武力,忽视了国内的政治协调和外蒙内部的民心向背,更没有考虑到国际势力的干涉。因此,他的成功注定是短暂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多年后,当人们回顾那段历史,依然会为徐树铮的勇气和魄力所折服。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华民族并非没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能力。虽然外蒙最终还是分离出去,但徐树铮“饮马漠北,收复故土”的功绩,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漠北的风,依旧吹拂着那片广袤的土地。而徐树铮的故事,也如同这风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声悠长而复杂的叹息。他是一个悲剧英雄,他的努力虽然未能最终成功,但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却值得后人永远铭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