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西极之行旅途随览

散淡老生

祖国的最西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最西极,是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 。其坐标约为北纬39.73,东经73.98度,位于帕米尔高原北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国接壤,是中国最后送走日落的地方,夏季日落时间可晚至22:3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要道,中吉互通的伊尔克什坦口岸,见证了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斯姆哈纳村对面的高山上,面对太阳落山的方向,建有一块刻着“中国西极”的巨石,和一座主体高度为18.81米的西极塔碑,由青石制成,上面刻有“中国西极”及具体经纬度,是中国西极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祖国“四极”标示牌。对于最南极的地理坐标定位,我有不同的看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登上塔碑的时间是下午19.35分,对面的太阳仍恋恋不肯落下。</b></p> 住宿斯姆哈纳村民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因时间太晚(不以太阳落山为时间标志),晚上下榻于斯姆哈纳村一家民居旅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斯姆哈纳村有66户人家,人口约239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斯姆哈纳村是一个典型的以放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族村庄,大多数村民除了牧羊人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护边员 。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村民也通过开设民宿、餐厅、商店等方式增加收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斯姆哈纳村的历史悠久,早在清代,这里就是民间贸易往来的通道。1952年前,这里是中苏间的边境贸易口岸,当时从前苏联拉运的铁丝曾在此堆放,“斯姆哈纳”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堆放铁丝的地方”,即源于此 。如今,这里是伊尔克什坦口岸的所在地,边境贸易依然繁忙。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斯姆哈纳村见证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承载着柯尔克孜族世代戍边的光荣传统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家庭政治上挺可靠。男主人放牧并兼职边境巡边员。女主人管理民居。儿子在乡政府做临时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客房干净,整洁,虽是冬季,但有电暖气,屋子里还是比较暖和的。虽然被褥都是新的,但细心的主人还是为我把被褥都套上了一次性布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卫生间里也有电暖气,洗澡很暖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村里的房价统一标准,每人每晚100元。早上还有免费早餐,一碗奶茶,一盘馕饼,一个鸡蛋。虽然简单了点,但感觉很温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通关口岸:伊尔克什坦海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斯姆哈纳村旁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原称“斯姆哈纳口岸”,是中国最西端的国家一类公路口岸。其海拔3000米。口岸对面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奥什州,距该州首府奥什约220公里。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一带一路”物流枢纽节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斯姆哈纳边防连,是祖国版图最西端的边防哨所,素有“西陲第一哨”的美称。这里距首都北京5000公里,同处北纬40度附近,与北京在同一条纬线上遥遥相望。斯姆哈纳边防连肩负着镇守中国西大门的重任,也是祖国最后送走阳光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吉两国的货运大卡车排队等待通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早上10点多拍下的初升太阳。</b></p> 天山与昆仑山交集处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山与昆仑山交接处位于帕米尔高原,地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距离最西极斯姆哈纳村不远。天山山脉在此呈驼色,东西走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昆仑山山脉呈黛色,西起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两山交汇形成“一脚踏两山”的独特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山与昆仑山是两座不同颜色的山,可是在新疆昆仑山的起点处,单山体经常出现色彩融合(灰褐相间、相融)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科学原理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岩石“底色”不同:山体内部可能存在两种或多种成分的岩层,比如天山常见的浅褐色砂岩、昆仑山典型的深灰色灰岩,因地壳运动(如褶皱、断裂)被挤压、堆叠在同一山体,形成“先天”的色彩分层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 外力“调色”叠加:风化作用、雨水、温差会让岩石表面形成不同厚度的风化壳,含氧化铁的岩层风化后呈红褐色,含碳酸钙的则偏灰白,不同风化程度会让原本的岩层色彩进一步混合、过渡。</b></p> 古海遗址——贝壳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新疆贝壳山: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乌鲁克恰提乡,海拔约3300米,又名鹰嘴山,属于雅丹地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贝壳山被称为古海遗址,主要因其山体岩石中保存了大量海洋贝壳化石,这些化石形成于约3400万年前的二叠纪时期。由于地壳运动(如喜马拉雅山抬升),原本的海洋逐渐变为陆地,贝壳被泥沙掩埋后形成化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贝壳化石的轮廓、纹路清晰可见,大小不一(大如铜钱、小如拇指),与盐碱泥沙结合形成独特的层状结构。据考证,这些化石来自帕米尔高原等地区古海洋沉积物。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