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阅读沉淀底蕴,用文字升华人生

离离原上草

<p class="ql-block">晨曦初露,教室里的光线尚是那种混合着灰蓝与淡金的颜色。我轻轻推开窗,让清新的空气流淌进来,也让自己在一天伊始,便浸润于这片宁静之中。摊开一本泛黄的诗集,或是翻开一本墨香犹存的新书——这已成为我二十余年教学生涯里,雷打不动的晨课。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阅读中,我愈发清晰地体悟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这份看似寻常的坚持,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向内的修行,是精神血脉的无声滋养,是生命底色的沉静铺陈。</p> <p class="ql-block">我常常觉得,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手中捧着的,从来就不只是一本教科书。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刚刚睁开懵懂双眼,开始打量这个世界,内心如初耕的沃土般柔软而丰饶的生命。我始终相信,一个自己精神贫瘠的教师,无法引领学生走向丰盈;一个自己心灵喑哑的教师,无法为学生谱出动人的和弦。唯有当我们的生命之泉足够丰沛,才可能润泽那一方方渴望成长的幼苗。</p> <p class="ql-block">我的阅读之旅,始于青涩的师范岁月。那时,如饥似渴地扑向中外名著,仿佛要将整个世界的精神财富都纳入怀中。鲁迅的冷峻与深刻,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为我剖开了社会肌理下的复杂脉络;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则如一幅清丽淡远的水墨画,让我懂得了何谓“人性的淳朴”;而《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渺远意境,则在我心中第一次刻下了关于东方美学的朦胧印记。这些作品,构建了我认知世界的初始坐标系。</p> <p class="ql-block">真正让阅读的根系扎入生命深处的,还是站上讲台之后。面对孩子们清澈而好奇的目光,我深感肩头责任之重。我读《论语》,不仅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豁达,更在“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字句间,寻找着教育最古老也最恒久的智慧。孔门师生间那如沐春风的对话场景,时时提醒我,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而非机械的知识灌输。</p> <p class="ql-block">我读陶行知,在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中,明白了语文的天地何等广阔。于是,我会在春天带孩子们去校园里寻找第一抹新绿,让他们用稚嫩的笔触写下观察日记;会在中秋月圆时,与他们一同诵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让千年前的月光与今夜的清辉在童声中交汇。阅读,就这样从书斋走向了田野,从思想化为了行动。</p> <p class="ql-block">我也曾在无数个深夜,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静静对话。这位异国的教育家用他充满温度的文字告诉我,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于是,当我面对那个总是沉默寡言、成绩不佳的小男孩时,我不再急于催促,而是在他画的一幅充满想象力的画旁,写下真诚的赞美,并悄悄塞给他一本《小王子》。后来,他在一篇短文中写道:“老师,原来星星上真的会住着一位独一无二的玫瑰。”那一刻,我看到了阅读如何点亮了一双原本有些黯淡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日积月累的阅读,如同春日细雨,润物无声,却实实在在地重塑着我的精神气质。它沉淀为一种底层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融会贯通后的从容与清明。在讲解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时,我脑中浮现的是中华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在带领学生品味朱自清《背影》中那份朴素的父爱时,我能联系到传统文化中“孝”与“慈”的伦理温情。这种贯通,让课堂不再拘泥于一词一句的拆解,而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邀游。</p> <p class="ql-block">这份底蕴,更外化于言行举止,成为学生眼中可感可触的“儒雅”。它或许是朗读课文时,那不经意间流露的、对汉语音韵之美的精准把握;或许是与学生交谈时,那份不疾不徐的温和与耐心;或许是处理班级矛盾时,那种引经据典却又深入浅出的引导。这份儒雅,并非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灵魂被书香浸润后,自然散发出的光晕。它让学生们感到,语文老师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从容、温润,腹有诗书,言行有光。</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阅读是为我的生命不断地“输入”光热与养分,那么,写作便是将这份光热与养分“输出”、反刍与升华的过程。从最初记录教学感悟的随笔,到后来尝试创作儿童诗、教育叙事,文字成了我梳理思想、安顿情绪的忠实伙伴。</p> <p class="ql-block">我曾在教育陷入瓶颈时,写下数千字的自我剖析,在笔尖与纸张的摩擦中,厘清了问题的症结,也找到了突破的方向;我也曾将班上孩子们天真烂漫的趣事,编织成一个个温暖的小故事,读给他们听时,他们眼中闪烁的惊喜,是我从任何奖励中都无法获得的巨大满足。写作,让我从教育实践的“经历者”,成长为有意识的“观察者”与“思考者”。它逼着我将那些模糊的感受变得清晰,将零散的灵感凝结成体系。在书写中,我不仅是在记录生活,更是在二次创造和深度解读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如今,回望来路,那些读过的书,那些写下的字,早已与我血脉相融。它们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我——一个在小学语文讲台上,找到了自身价值与生命坐标的我。我或许永远无法成为著作等身的学者,也无法成为名动一时的作家,但我可以成为一束光,一束由阅读点燃、由文字护持的、温暖而坚定的光。</p> <p class="ql-block">这束光,首先照亮了我自己的人生路径,让我在平凡的职业中,触摸到了永恒的价值与深邃的意义。而后,我更愿将这束光,投射到那些幼小的心田上。我告诉我的学生们,书籍是通往无数个奇妙世界的神秘钥匙,而文字,则是可以载着他们的梦想驶向远方的舟楫。我看着他们从识字、组词,到能写出第一个完整的句子,再到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过程,宛如见证一枚枚花苞的次第绽放。</p> <p class="ql-block">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于我而言,阅读与写作,便是那条通往“自己”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以阅读沉淀生命的底蕴,用文字升华教育的灵魂。并将这底蕴与灵魂,化作春风化雨的力量,去轻轻叩响每一扇童心的大门,告诉他们:门内,是一个因读书而辽阔、因书写而深邃的人生。这,便是我,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无上幸福与终身志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