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史记纪念馆(三圣庙)</p> <p class="ql-block">三圣庙原在韩城市西庄镇薛村,是为了纪念"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于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而建的,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嘉靖六年(152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曾三次重修。1980年,将其献殿、寝殿、坊式山门迁建于司马迁祠,严格遵照原有布局分布,形成一个完整封闭的院落,保存相对完整,元代建筑风格十分明显。献殿拙壮雄伟,前后皆为原木通檩,不以梁架楹数用柱,前檐柱隔三间,殿内梁分五间,后檐用柱四根。寝殿面阔三间,平面呈正方形,前檐下有十二扇屏门。</p> <p class="ql-block">三圣庙现已辟为史记纪念馆,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两个部分。前半部分选取《史记》中的经典故事,图画展示;后半部分展示近年国内外《史记》研究成果。</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中国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不间断的历史记载。在历代史书中,被赋予"正史"地位的"二十四史"最为重要,而"二十四史"之首就是《史记》。</p><p class="ql-block">《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所著,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述了中华民族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约三千余年的历史。记载人物多达四千人,囊括了不同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的英雄人物一百三十九人,构成了巨幅栩栩如生的历史长卷,对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第壹单元</p><p class="ql-block">天地始者·以启山林</p> <p class="ql-block">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 </p><p class="ql-block">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孙,名轩辕。他生来神异,年幼时就思维敏捷,成年后诚实勤敏、睿智通达。当时正处神农氏衰落的时代,诸侯间相互攻伐,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于是轩辕就操练军队、种植五谷、实行德政、安抚百姓。先是与炎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一带打败蚩尤。之后,炎帝部落欲争霸主,与黄帝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怀来)三次交战,黄帝获胜,炎帝归服。后来,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共同繁衍、相互融合,因此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又历经颛顼、帝喾、尧、舜时代,被后世称为"五帝",是他们奠定了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历史基础。</p> <p class="ql-block">始皇统一六国平天下 </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嬴姓,名政,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自前259年至前210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六国;他开创帝制、建立起我国历史上首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修建万里长城防御匈奴,疏通水利发展生产等政策,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秦始皇奠定了中国长期统一的政治格局,被誉为"千古一帝"。</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扫六合</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本纪]</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由于嬴政年少,朝政皆由吕不韦把持。公元前239年,嬴政举行冠礼,长信侯嫪毐发动叛乱,嬴政平息了叛乱。公元前238年,嬴政罢免了相国吕不韦,掌握朝政。嬴政掌权后,任用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至公元前221年,嬴政先后完成了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的壮举,并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p> <p class="ql-block">第贰单元</p><p class="ql-block">文安天下、武定乾坤</p> <p class="ql-block">毛遂自荐</p><p class="ql-block">秦围攻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行前在门下食客中选有才能者十九人,差一人不能满二十数。门客毛遂自荐愿往。平原君说:有能力的人如锥处囊中,其末立现。你到我门下已三年了,怎么未有所闻呀?毛遂说:那就从今天开始置我于囊中吧!平原君与楚王商谈联合抗秦盟约,从早到午没有结果。毛遂按剑上阶,凛然之气震慑全场,并对楚王分析形势,晓之以理。楚王折服,终于答应签订盟约。事后平原君说:我再也不敢说我会看人了!</p> <p class="ql-block">负荆请罪</p><p class="ql-block">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迫秦王击缶,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卿,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高兴,扬言要找机会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处处躲避,不愿与廉颇碰面。人问其故,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犯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在,如果将相不和,不正是给了秦国可乘之机吗!廉颇得知蔺相如这种以国家安危为重的高贵品质后,十分感动,万分惭愧,便解衣露膊,背负荆杖,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二人遂成"刎颈之交"。</p> <p class="ql-block">围魏救赵</p><p class="ql-block">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p> <p class="ql-block">张骞通西域</p><p class="ql-block">张骞,陕西汉中人,是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也是当时与西域各国友好往来的一位开拓者和先行者,他在西域各国享有很高的威信。汉代的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以西,远至中亚、西亚地区,路途遥远,交通困难,各国之间常有战事,当时要与之交往极其不易。但张骞却不避艰险,矢志西行。他穿戈壁,越葱岭,中间虽然被匈奴扣留十一年,但终其不辱使命,开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陆路交通,架起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及商贸交流的桥梁。故此,司马迁称"张骞凿空西域",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苏秦激友</p><p class="ql-block">苏秦与张仪都曾拜师于鬼谷子门下。出师后苏秦佩赵国相印,张仪却一事无成,于是就投奔苏秦。跑了几次,苏秦都借故不见。几天后苏秦答应见张仪,但他坐在堂上连屁股也未抬一下,给了一碗家仆吃的饭叫其到下去吃,还说了许多瞧不起张仪的话。张仪受此羞辱,立誓要干一番事业。恰巧这时遇到一个好心人,不仅承担他的一切费用,还陪他一道去秦国谋事。不久张仪就做了秦国国相,并决心报答这个恩人,这个人才把真实情况告诉了张仪,原来这一切都是苏秦安排的。张仪听后既感激又佩服。</p> <p class="ql-block">第叁单元</p><p class="ql-block">道术将兼为天下</p> <p class="ql-block">老子与道德经</p><p class="ql-block">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管理图书的官员。老子研修道德,他的学说把隐藏自身不追求功名显达作为最重要的宗旨。长期居住在周朝的京城,看到周朝衰落就离开那里。骑着青牛到函谷关时,被守关的尹喜挡住了,说:"您就要隐居起来了,请勉强为我写本书。"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无奈,写了一部上、下两篇的著作,共计五千余字,也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道德经》。尹喜叩首相谢,老子把鞭子朝牛背轻轻一甩便潇洒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孔子被困陈蔡 </p><p class="ql-block">孔子,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与其弟子周游列国多年,楚国听说孔子住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便派人去聘请。孔子欲前往以礼相谢,陈、蔡两国大夫得知后,惧怕孔子这位贤德人才被楚国请去重用后对其不利,于是双方派兵将孔子师徒围困于野外。孔子师徒行动受阻,部分弟子因断粮后饥饿导致生病,但孔子依旧讲习、诵诗未曾间断。直至楚昭王出兵相迎,他们才脱离困境。</p><p class="ql-block">据后期不完全统计,孔子的弟子千人,精通礼、乐、射、御、书、敷六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商鞅南门立木</p><p class="ql-block">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任秦孝公之相,欲推行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都城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能将此木搬至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此十分好奇,却无一人敢搬这根木头。随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终于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兑现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相信令出必行,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秦国经济实力渐强,社会秩序有条不紊。</p> <p class="ql-block">刘邦斩蛇起义</p><p class="ql-block">[高祖本纪]</p><p class="ql-block">秦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有一次,刘邦奉命送民夫前往骊山服役,但途中有大量民夫逃亡,他想这样下去到了骊山就跑光了,这个罪责难以担当。于是他放了所有民夫,与愿意跟他的十多个人逃亡而去。逃亡途中路遇白蛇,有人很害怕,说要回去。刘邦听到后说:"壮士只有朝前走,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拔出宝剑,将蛇斩为两截。此后,刘邦集结众人,竖起了反抗暴秦的旗帜!</p> <p class="ql-block">第肆单元</p><p class="ql-block">物阜民丰·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范蠡弃官经商 </p><p class="ql-block">范蠡,字少伯,范蠡和文种辅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雪了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时,范蠡隐退,并给文种修书一封:"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为人,可以同患,难与处安。"劝文种速速离去。范蠡隐居陶地,苦心经营,终成巨富,还曾多次将自己赚到的钱财分给贫贱的朋友,世称陶朱公。所著《商经》是范蠡经商之道的精髓。因此,范蠡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商圣"。奠定的中华商业文化的基因,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东方大国企业家精神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疲秦计与"郑国渠"</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嬴政继位后对外凶猛扩张,东方六国疲于招架。韩国弱小、又毗邻秦国,因此危机感最强。韩桓惠王无耐便想出"疲秦"之策。派郑国以兴修水利之名来秦国做间谍,目的是拖垮秦国使其无力攻打韩国。郑国来秦向秦王说明兴修水利之益处,秦王同意。但在工程修建十年之后即将完工时,韩国疲秦的阴谋暴露。秦王大怒,欲杀郑国,李斯上"谏逐客书"。郑国辩解说:"我是韩国间谍,但修渠也确实对秦国有利。我仅为韩国延长数年国运,但为秦国修建的是万世之功!"秦王听后觉得有理,命其继续修建灌溉渠。建成后命此渠为"郑国渠"。郑国渠的修建使秦国富民丰,也为后来吞并六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第伍单元</p><p class="ql-block">市井百态·贤人辈出</p> <p class="ql-block">扁鹊治病</p><p class="ql-block">扁鹊,姓秦,名越人。医术高明,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一天,他去齐国宫拜齐桓侯,说:"国君有小病在肌肉间,请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齐桓侯不予理会。扁鹊走后,齐桓侯对身边人说:"大夫喜好功利,在无病之人身上炫耀自身能力";5天后扁鹊又进宫拜见,说:"您已病至血脉,若再不医治还会继续加重"。齐桓侯说:"我没病"。扁鹊走后齐桓侯很不高兴;又过5日,扁鹊第三次来说道:"您已病至肠胃间,再不医治病情将会恶化,"这次齐桓侯未曾搭理他;又隔了5天,扁鹊第四次见到齐桓侯扭头就跑。齐桓侯心想:"怎么这次不说我有病?"便派人找扁鹊问其原因。扁鹊说:"病在肌肤间,药熨可治;在血脉,靠针刺和砭石可攻克;在肠胃,借助药酒勉强有效;病入骨髓,即便神仙也无能为力。"扁鹊逃回秦国,得知5天后齐桓侯重病,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了。</p> <p class="ql-block">弦高智退秦军</p><p class="ql-block">弦高,郑国商人,常来往于各国之间。郑穆公元年,他在赶着牛群去市集兜售的途中,遇到了偷袭郑国的秦军。回国禀报已来不及,于是他急中生智,一面派人回国报信,让国君做好迎战准备;一面将自己装扮为使臣,并备熟牛皮和肥牛,在秦军的必经之地等待。秦军经过时他说:"听闻将军带兵前来营救敝国,在下郑国使臣弦高,受国君之命,带牛皮与肥牛来犒劳将军,聊表心意"。秦军便信以为真,认为郑国已有戒备,所以放弃偷袭的想法。弦高智言周旋秦军,使郑国成功化解了这场危难。事后,国君亲自为他封赏军衔。</p> <p class="ql-block">鲁仲连射书救聊城</p><p class="ql-block">鲁仲连(约前305年~前245年)战国名士,亦称鲁连,今茌平人,善谋划,常周游各国,为其排难解忧。赵孝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围困赵国国都邯郸。鲁仲连说服赵、魏联合抗秦,秦军以此撤军。7年后,燕将攻占齐国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死伤严重。鲁仲连闻之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燕将读后,忧虑惧怕,遂拔剑自刎,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赵、齐诸国大臣皆欲奏上为其封官嘉赏。他一一推辞,退而隐居。</p> <p class="ql-block">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p><p class="ql-block">史记.殷本纪</p><p class="ql-block">从善如流,施惠不倦</p><p class="ql-block">史记.楚世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了解,司马迁的史记巨著中共有一千多条成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