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年来,乡村旅游越来越受欢迎,各地的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政府也非常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p><p class="ql-block">思路分析:1、属于辨析类题目中的社会现象类。2、答题结构,表态——分析——衔接——升华3、答题的要点,表态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从正面分析收到欢迎和重视的原因和从反面发现问题;衔接如何坚持好的更好,改进不好的因素;升华联系自己的工作生活。</p><p class="ql-block">参考答案:</p><p class="ql-block">一、表态。对于乡村旅游日益受欢迎和政府非常重视的这一现象,我认为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消费需求升级和政策引导共同作用下的必然趋势,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要看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加以正视和解决,让乡村旅游更好的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二、分析</p><p class="ql-block">(一)正面分析(采用多层次分析法)</p><p class="ql-block">1、政治方面。国家层面将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振兴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补贴、品牌创建、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政策引导)2、经济方面。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它能有效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回流,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同时,它促进了城乡之间资金、技术、人才、观念的交流,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三产融合)</p><p class="ql-block">3、文化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促使当地更加重视和保护独特的自然景观、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手工艺、民俗、地方戏曲美食等),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活化利用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增强了当地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也向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文化传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4、社会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需求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体验参与、健康养生等多元化、个性化转变。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慢生活节奏,恰好满足了城市居民“望山见水忆乡愁”的精神需求,成为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体验差异文化的重要方式。(消费升级)</p><p class="ql-block">5、生态方面。乡村旅游开辟了在广大农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可以缓解工业发展对于环境的压力,也可以培养人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p><p class="ql-block">(二)反面分析在看到巨大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关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已经显现的问题:同质化竞争与特色缺失。部分地区存在简单模仿、盲目跟风的现象,项目开发缺乏创意和深度,未能深入挖掘本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导致“千村一面”,降低了吸引力和可持续性。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短板。一些乡村地区的道路交通、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住宿、餐饮、导游等服务品质,尚未完全跟上旅游发展的需求,影响了游客体验。生态保护与文化过度商业化。如果开发不当,可能对脆弱的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可能导致乡土文化被庸俗化、舞台化,失去其原真性。利益分配机制与长效机制。如何确保发展的收益能够惠及广大村民,而不仅仅是少数经营者;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避免“一哄而上”后的“一哄而散”,都是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p><p class="ql-block">三、衔接(如何做得更好)为了让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成为惠民利国的支柱产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p><p class="ql-block">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引导各地基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文化底蕴,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准定位,打造“一村一品、一景一韵”,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深挖文化内涵,讲好乡村故事,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持续加大投入,改善乡村的交通、环卫、信息等硬件条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服务标准化、专业化、人性化水平,打造舒适、便捷、友好的旅游环境。</p><p class="ql-block">践行“两山”理念,守护生态与文化底色。将生态环保和文化遗产保护置于开发的首要位置,推行绿色开发模式,设定合理的环境承载力,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尊重文化原真性,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p><p class="ql-block">创新运营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村民参与”的多元合作模式,通过合作社、入股分红等方式,保障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权和收益权,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共同富裕。</p><p class="ql-block">强化品牌营销与智慧建设。利用新媒体等多渠道加强宣传推广,打造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品牌。积极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智慧化提升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四、升华</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乡村旅游的兴起是一件利国惠民的好事,前景广阔。我们应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同时以审慎、科学的态度应对其发展中的挑战,通过精准施策、精细管理,推动乡村旅游从“火热”走向“高质量”,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