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纪游之6:天坛之思

羊大为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坛之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面已说过,从圜丘向西走大约320米,再向北穿过三座门,走200米,向西就到了斋宫。但为了出东门坐15电线地铁赶回怀柔,我和老公主只忍痛割爱,把遗憾留在天坛公园。回去后,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一直在折磨着我,便找了些资料,索图游览,硬是把斋宫和乐神署的情况弄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斋宫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斋宫位于祈谷坛西南隅,朝向取东,瓦用绿色表达了帝王向天称臣、庄敬恭谦之意。斋宫,平面正方形,面积近4万平方米。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p> <p class="ql-block">  在斋宫的东北角,明朝时设有木架,木架上悬着铜钟。每于皇帝进出斋宫均鸣钟迎送。乾隆八年(1743)建重檐歇山二层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名“太和钟”。钟体巨大浑厚,钟声圆润洪亮。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p><p class="ql-block"> 从斋宫东门出来,南行100米再转向西走300米就来到神乐署。神乐署是天坛建筑之一,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高的礼乐学府。神乐署始见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称神乐观,观中殿宇众多,环境优美,开有茶肆、药铺,又称天坛道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乐观名为为神乐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为神乐署。神乐署长方形,位于西南外坛,座西朝东,主要建筑有凝殿、显佑殿四周有廊房相通,围廊东、北、南各设一门,凝禧殿前建有广场。</p> <p class="ql-block">  神乐署内有许多历史展室,展示了明清时期的乐器和乐舞人员的服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此外,神乐署的凝禧殿内每周六、周日会有“中和韶乐”的表演。这里需要对一是些小知识进行普及。</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烧,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和燎炉(圜丘坛共有12座燎炉,在瘗坎北侧,从东向西排列着8个;内围护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从配位幄次车下的祭品分别送到8个燎炉内焚烧,而四个从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棂星门处)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p> <p class="ql-block">  从神乐署出来北行,会穿过一条天坛最美的景观道。再往北200多米就是双环万寿亭。双环万寿亭是由一对重檐圆亭套合而成,结构奇特严谨,造型端庄匀称,屋面覆孔雀蓝琉璃瓦,色彩明快,国内古建仅存一例。传为乾隆六年(1741),乾隆皇帝弘历为其母祝贺五十大寿所建。平面形状寓意一对寿桃,亭前台阶形若两个桃尖,取意“和合、吉祥、长寿”之意。该亭于1975年迁建于此。游览完双环万寿亭,如果你不是非得从东门或南门走出来,你便已经到了天坛的西门。</p> <p class="ql-block">  要把斋宫和乐神署的相关资料补齐,是因为在我看来,天坛既是一种思,也是一种文化,其价值充分体现在历史、建筑、生态、科学和礼乐等方方面。除了礼乐方面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试就其它的五个方面作如下概述:</p><p class="ql-block"> ——历史方面,天坛从明永乐十八年建成开始,作为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专用祭坛,历史一直延续了 490 余年,明清两代先后有 22 位皇帝在此举行过 654 次祭天大典,是中国悠久祭天文化的结晶,记录了封建帝王的活动以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考古方面,圜丘坛曾为蓝色琉璃瓦的历史证据2002年,圜丘东侧出土的一块明代天青色琉璃砖,证实了嘉靖年间圜丘坛曾使用蓝色琉璃瓦的历史记载。这块琉璃砖的发现,填补了史料中关于圜丘颜色的实物证据空白,也为研究天坛的历史变迁和建筑演变提供了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  ——建筑方面,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的杰出代表,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其 “天圆地方” 的理念、独特的屋顶形式、精美的彩画雕刻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精深渊博独竖一帜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 ——科学方面,天坛的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如圜丘的天心石、皇穹宇的回音壁和三音石等奇妙的声学现象,祈年殿的柱子与星宿、节气的对应关系等,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科学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弄清一个公园,你就可以了解几门科学!浩浩乎,谁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科学和科学精神呢?四大发明可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生态方面,仅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没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风光相结合,各美其美又相互烘托,再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其量也就是一片荒漠和废墟,充其量也就给人一种大漠孤烟的氛围和荒凉。</p> <p class="ql-block">   而眼下的天坛呢——</p><p class="ql-block"> 天坛像诗。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天坛中得以充分体现。这里不仅有规制严整的祭天建筑群,更有自然赋予的优美景色。蓝天、流云、山石、鲜花、绿树与建筑群一起,构成了安宁静谧的诗意天坛。</p><p class="ql-block"> 据北京人说,天坛有几大“花事”,每年二月兰、杏花和月季依次盛放。与其他两种花短暂的花期不同,天坛的月季花期长,颜色绚丽缤纷,春夏秋三季艳冠群芳、花香四溢。每年月季文化节期间,祈年殿前百余盆各色月季争奇斗艳,为天坛增添了几许靓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天坛似禅。作为中国古建明珠的天坛,庄严神秘,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沿着天坛的主轴线缓缓而行,古代皇帝祭祀上天、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景仿佛依稀就在眼前。可以想象,清早的天坛安宁肃穆。蓝天白云下的红墙,凸显着皇家园林的大气磅礴,外坛古柏郁郁葱葱,建筑群庄严宏伟,在古树的装点下熠熠生辉。在时光的长河中,仿佛这样的安宁、肃穆是历史的常态。寻公园一角,在长椅静坐,仿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天坛如居。作为公园的天坛,是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好去处,是一个温馨惬意的灵魂栖居之所。待到太阳升起,园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活跃起来,散步、健身、练字、谈天,处处热闹非凡。古代祭天祈谷时奉捧祭品的长廊道如今为人们遮阳挡雨,有人在这里静思,有人在这里走动,有人在这里感悟生活,有的人在这里健身,有的人在这里寻找空地晒太阳,有的人在这里寻找树荫纳凉,有人在这里自由自在地撇下颟顸放空思想,有的人在这里呼吸良好生态条件下的新鲜空气……</p><p class="ql-block"> 天坛啊天坛!</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你可以在动与静之间感受到天坛的多样之美,体会城市生活的悠然、安祥、宁静与舒心。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人多么幸运,令人羡慕!</p><p class="ql-block"> (全文终)</p> <p class="ql-block">  (部份图片来自网络,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