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朱棣登基设千人宴,唯独不见姚广孝。太监低声回禀:“姚少师称身体不适。” 朱棣冷笑:“传他立刻,

云鹰

<p class="ql-block">  史海钩沉《朱棣登基设千人宴,唯独不见姚广孝。太监低声回禀:“姚少师称身体不适。” 朱棣冷笑:“传他立刻进宫,不然诛其九族。”(上)》</p><p class="ql-block"> 永乐元年,金陵城内,万众瞩目。新登基的永乐大帝朱棣,于奉天殿前大摆千人宴,庆贺龙飞九五,新朝肇始。</p><p class="ql-block"> 琼浆玉液,歌舞升平,文武百官觥筹交错,山呼万岁之声不绝于耳。然而,在这盛世欢腾之中,却有一道身影始终缺席,犹如华美画卷上的一抹空白,令人不安。</p><p class="ql-block"> 奉天殿内,流光溢彩,烛火辉煌。金陵城在经历了一场血腥的更迭之后,终于迎来了表面上的平静与盛大。朱棣,这位从燕京城一路厮杀到南京的藩王,此刻正稳坐龙椅,俯瞰着下方群臣。他身着十二章纹冕服,头戴九旒冕,神情威严中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以及征服者特有的骄傲与警惕。</p><p class="ql-block"> “诸位爱卿,今日朕登基大宝,开创永乐盛世,此皆赖天地祖宗庇佑,亦赖尔等肱股之臣尽心竭力!”朱棣的声音洪亮,穿透了殿宇,回荡在每个人的耳边。</p><p class="ql-block"> 群臣立刻跪拜,山呼万岁,声震屋瓦。朱棣抬手示意,礼乐声起,歌舞伎们身姿曼妙,穿梭于席间,为这宏大的宴会增添了几分柔情。然而,朱棣的目光却并未完全沉浸在这欢庆之中。他频频扫视着殿内,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他的眼神锐利如鹰,掠过一张张阿谀奉承的脸庞,掠过那些曾经在战场上与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也掠过那些如今不得不俯首称臣的文官。</p><p class="ql-block"> 他登基不易。从燕王府起兵,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历经三年苦战,最终攻破金陵,侄儿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他才得以坐上这梦寐以求的皇位。这条路,血流成河,尸骨堆积,每一步都充满了凶险和算计。而在这所有的凶险和算计中,有一个人的身影始终如影随形,他的智慧,他的决断,甚至他的冷酷,都曾是朱棣最坚实的依靠。</p><p class="ql-block"> 那是姚广孝,那个身披袈裟,却心怀天下,道衍和尚。</p><p class="ql-block"> 朱棣举起酒杯,示意群臣共饮。他饮尽杯中酒,随即放下,眼神再次投向了殿中。他知道,这殿内坐着的,有真心归附的,有被迫臣服的,也有心怀鬼胎的。但无论如何,今日他们都必须在这里,向他,向大明的新主子,献上他们的忠诚。</p><p class="ql-block"> “传朕旨意,今日宴会,不醉不归!”朱棣再次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霸气。</p><p class="ql-block"> 他环顾四周,心中却始终感到一丝空虚。姚广孝,那个平日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黑衣宰相,此刻应该坐在哪里?他应该在朕的身边,分享这份胜利的荣光,或者,他应该在角落里,用他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冷冷地审视着这一切。</p><p class="ql-block"> 他没有看到他。</p><p class="ql-block"> 朱棣微微皱眉,这道衍和尚,向来不拘小节,却也深知君臣之礼。今日如此重要的场合,他竟敢缺席?难道他以为,朕登基之后,便可以对朕的命令置若罔闻了吗?</p><p class="ql-block"> 他压下心头的疑惑和不悦,继续与群臣应酬。然而,那份疑惑却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让他无法完全享受这场胜利的盛宴。他想起了姚广孝在燕王府时的种种奇行。他曾说,王爷若不起兵,他便不回寺庙。他曾说,王爷若不登基,他便不剃发。他甚至在朱棣犹豫不决时,亲手给他披上铠甲,推他上马,逼他踏上这条不归路。</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成功了。他成了皇帝,姚广孝也应该功成身退,回到他的寺庙,做回他的和尚。可他却偏偏不肯。朱棣曾多次赐予他高官厚禄,他一概不受。朱棣曾多次让他蓄发还俗,他也一概不从。他只是每日穿着那件黑色的僧袍,在朝中行走,参与机密,却从不以俗家身份自居。他这般特立独行,让朱棣又敬又恼。</p><p class="ql-block"> 殿内的乐声悠扬,歌舞不停。朱棣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姚广孝常坐的那个位置,那里空空如也。他心中的不悦逐渐扩大,化作一股无形的怒火,在他胸腔里翻腾。</p><p class="ql-block"> “来人,”朱棣低声对身边的贴身太监王忠道,“去看看姚少师何在?如此盛宴,他竟敢缺席!”</p><p class="ql-block"> 王忠身子一颤,他深知朱棣的脾气,也知道姚广孝在朱棣心中的分量。这姚少师,在靖难之役中居功至伟,深得皇上器重。但正是这份器重,也让皇上对他有了异于常人的要求。</p><p class="ql-block"> 王忠小心翼翼地躬身退下,穿过喧闹的人群,去寻姚广孝。朱棣的目光则一直追随着他,直到他消失在殿门之后。</p><p class="ql-block">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宴会的气氛依然热烈,但朱棣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他表面上与人谈笑风生,内心里却在揣测姚广孝的用意。是不满?是轻视?还是……别有图谋?</p><p class="ql-block"> 他知道姚广孝的智慧,更知道他的深不可测。这个和尚,平日里说出的话,往往石破天惊,却又句句应验。他曾预言朱棣必登大宝,如今果然成真。他曾劝朱棣杀方孝孺,朱棣不忍,最终酿成大祸,方孝孺被诛十族。姚广孝的冷酷和远见,让朱棣既依赖又忌惮。</p><p class="ql-block"> 此刻,他缺席了。这让朱棣感到不安。新朝初立,根基未稳,他需要所有人的支持,尤其是像姚广孝这样能够稳定军心、出谋划策的关键人物。他的缺席,无疑是在向天下人传递一个信号,一个朱棣不愿看到的信号。</p><p class="ql-block"> 才才朱棣捏紧了手中的酒杯,指节泛白。他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哪怕是姚广孝,也不行。</p><p class="ql-block"> 朱棣与姚广孝的相识,可以追溯到洪武年间。那时,朱棣还是燕王,镇守北平。洪武帝朱元璋为了巩固大明江山,大肆分封诸子为王,镇守边疆,以屏藩宗室。朱棣作为第四子,雄才大略,深得朱元璋器重。</p><p class="ql-block"> 然而,朱棣的心中,却始终藏着一份不甘。他眼见长兄朱标早逝,皇位传给了侄儿朱允炆,而自己却只能在北平做一个藩王,心中郁郁寡欢。他知道,朱元璋对藩王权力限制甚严,一旦朱允炆登基,必然会削藩,他的命运将如笼中之鸟,任人宰割。</p><p class="ql-block"> 就在他心生忧虑之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闯入了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道衍,俗名姚广孝,苏州人氏。他自幼便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对兵法方术更是颇有研究。但他却厌倦世俗,出家为僧,法号道衍。洪武年间,高皇后去世,朱元璋下令从全国各地征召高僧入京,为皇后超度。姚广孝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南京期间,姚广孝结识了朱棣的亲信,被引荐给朱棣。初次见面,朱棣便被姚广孝那不凡的气度所吸引。他看姚广孝,身形瘦削,面色黝黑,却目光如炬,言谈之间,尽显智者风范。</p><p class="ql-block"> “和尚,你精通佛法,为何又对兵法方术感兴趣?”朱棣好奇地问道。</p><p class="ql-block"> 姚广孝微微一笑,答道:“贫僧观王爷气度不凡,有帝王之相。若他日王爷有志于天下,贫僧愿为王爷披甲执锐,助王爷成就大业。”</p><p class="ql-block"> 朱棣闻言大惊,他从未向外人透露过自己的野心,姚广孝却一眼看穿。他知道,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p><p class="ql-block"> “和尚此言何意?”朱棣故作镇定,心中却已掀起惊涛骇浪。</p><p class="ql-block"> 姚广孝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本兵书,递给朱棣,说道:“王爷可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今大明虽盛,然藩王与朝廷之间,矛盾已生。他日若有变故,王爷当早作打算。”</p><p class="ql-block"> 朱棣接过兵书,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姚广孝所言非虚。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登基,果然开始着手削藩。周王、齐王、代王、岷王等相继被废,燕王朱棣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姚广孝看出了朱棣的犹豫,他没有催促,只是默默地留在燕王府,以幕僚的身份,为朱棣出谋划策。他白天与朱棣谈论佛法,晚上则密授兵书,分析天下大势。他不断地向朱棣灌输一个思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p><p class="ql-block"> “贫僧观天象,王爷乃真龙天子,当受命于天。若王爷不起兵,他日必遭不幸。”姚广孝语气坚定,不容置疑。</p><p class="ql-block"> 朱棣被他的话语所打动,也逐渐被心中的野心所吞噬。他开始秘密训练军队,招募人才,为起兵做准备。而姚广孝,则成了他最核心的谋士,甚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在北平打响了第一枪。然而,朝廷兵力雄厚,朱棣的燕军屡次陷入困境。每当朱棣感到绝望之时,姚广孝总能提出出人意料的计策,帮助朱棣转危为安。</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燕军被困济南,久攻不下,士气低落。朱棣心灰意冷,萌生退意。姚广孝却力排众议,劝朱棣绕过济南,直捣南京。</p><p class="ql-block"> “王爷,济南城坚,久攻不下,徒耗兵力。如今朝廷主力皆在济南,南京空虚。若王爷直捣黄龙,则天下可定!”姚广孝目光炯炯,语气坚定。</p><p class="ql-block"> 朱棣犹豫再三,最终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他率领燕军,避开济南,一路南下,直取南京。这一招险棋,果然奏效。朝廷措手不及,南京城防空虚,最终被燕军攻破。</p><p class="ql-block"> 朱棣成功了。他登上了皇位,实现了姚广孝的预言。然而,他心中对姚广孝的感情,却变得更加复杂。他感激姚广孝的智慧和忠诚,但同时也对姚广孝那深不可测的内心感到一丝恐惧。这个和尚,仿佛能够洞察人心,预知未来,他的存在,让朱棣感到自己在他面前,仿佛没有任何秘密可言。</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登基大宝,姚广孝却缺席了。这让朱棣心中的那份不安,再次被勾起。</p><p class="ql-block"> 靖难之役的三年,是朱棣一生中最波澜壮阔的岁月,也是他与姚广孝关系最为紧密的时期。每一次的决策,每一次的战役,几乎都有姚广孝的影子。他不仅仅是出谋划策的军师,更是朱棣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倾听者和推动者。</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战役初期,燕军兵力远不及朝廷,朱棣一度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北平城被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围得水泄不通,城中人心惶惶。朱棣在城楼上眺望,看着漫山遍野的敌军旗帜,心如刀绞。</p><p class="ql-block"> “和尚,此番我等怕是凶多吉少了。”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绝望。</p><p class="ql-block"> 姚广孝却依旧平静,他指着城外敌军的营帐,淡淡地说道:“王爷莫慌。贫僧夜观天象,李景隆此人,虽兵多将广,却徒有其表,并无大将之才。他轻敌冒进,必会露出破绽。”</p><p class="ql-block"> 果然,在姚广孝的指点下,朱棣利用北平的严寒天气,设下伏兵,夜袭李景隆大营。李景隆指挥混乱,大败而逃,燕军乘胜追击,一举解了北平之围。这一战,不仅保住了燕军的根据地,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让朱棣对姚广孝的智谋深信不疑。</p><p class="ql-block"> 然而,姚广孝的计谋并非总是温和。他有时候会提出一些让朱棣都感到心惊肉跳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在攻打大名府时,守将誓死不降。朱棣久攻不下,心生烦躁。姚广孝却建议朱棣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同时散布谣言,动摇守军的军心。</p><p class="ql-block"> “王爷,攻城并非上策。大名府城坚,强攻必损兵折将。不如围城,断其粮草,再施以攻心之计。待其内部分裂,城池自破。”姚广孝平静地说道,仿佛在讨论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p><p class="ql-block"> 朱棣依计行事,果然不久之后,大名府守军内乱,城池不战而降。但姚广孝的冷酷和不择手段,也让朱棣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和尚的内心,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深沉。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谋士,他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智者。</p><p class="ql-block"> 最让朱棣感到震惊的,莫过于姚广孝在南京城破前的决断。当燕军攻至金陵城下,建文帝朱允炆仍在宫中垂死挣扎。朱棣派人入宫劝降,希望能够保全侄儿的性命。然而,姚广孝却力主速战速决,不给建文帝任何喘息之机。</p><p class="ql-block"> “王爷,妇人之仁,乃成大事之患。建文帝一日不死,天下便一日不安。若他逃脱,必成后患。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姚广孝的声音如同寒冰,字字诛心。</p><p class="ql-block"> 朱棣最终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下令全军攻城。金陵城破之日,皇宫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朱棣登基之后,曾多次派人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始终无果。每当他想起这件事,心中便会感到一丝愧疚和不安。而姚广孝,却从未对此事发表过任何看法,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p><p class="ql-block"> 编辑:云鹰</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