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基本陈列以历史时间为轴,共划分为三个部分、在三个展厅展出。</p><p class="ql-block"> 参观过第一部分,史前时期的展览,我们进入了第七展厅,参观商周时期的陈列展览。</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历史进程进入商代,国家政治疆域意识已经确立,版图不断扩大。商王朝东进过程中,东夷文化与商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吸收融合,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期周王室通过征伐、分封等手段加强了对东夷地区的控制。山东诸国中,齐鲁两国成为当时华夏范围内的经济文化重心。</p> <p class="ql-block"> 商朝时期的青铜卣、青铜觚</p> <p class="ql-block"> 一组青铜鼎,左前方的是举方鼎,一种食器,这是迄今为止山东境内发现的最精美的晚商铜鼎,内壁铸有铭文“举祖辛禹”及徽号。举族是殷商时期一支强大的宗族,举族在商王室中担任重要官职,受到商王重用。武丁时期曾多次参与征伐异族的战争。长清一带应是山东举族聚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 夏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空前发达,因此,又被称为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 走进这一时期的展厅,博物馆通过大量珍贵的青铜器展品,展示出山东地区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空前繁荣。</p><p class="ql-block"> 这些青铜器包括炊具、水具、酒具、兵器以及其他用具,大多造型典雅、纹饰精美、功能齐全,显示出了精湛、高超的铸造技艺。其中不乏珍贵的精品、国宝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亚丑钺,商代青铜器,一种作战兵器,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亚丑钺口部两侧对称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p><p class="ql-block"> 亚丑钺呈巨斧型,钺身的两面透雕着一幅龇牙咧嘴的人面兽相。它有弯钩状的眉毛,兽状鼻子,一双环眼,两只圆耳朵,还有一张张口状的嘴角上撇,暴露出野兽状尖牙利齿的嘴巴。器件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p><p class="ql-block"> 亚丑钺最初只是一种生产工具,后来逐步演化为劈砍类武器。夏商周时期,钺被赋予了军事指挥权,贵族和天子才可以使用的特权,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亚丑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共有两件。两件钺从造型到体量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出土后不久,其中一件即被调往北京,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亚丑钺则留在了山东博物馆,成为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裸人铜方奁,西周晚期,日照出土。</p><p class="ql-block"> 器呈长方形,上面有两扇可以对开的小盖,每盖一钮,分别为男女裸体人,二人生殖器着意铸出,呈面对面跽坐状,腹下部铸有六个人形器足,人形裸体,屈膝,双手在后背负器身。此类器具是当时贵族女性所使用的首饰盒,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p> <p class="ql-block"> 一组青铜盘、匜、鼎、鬲、豆等</p> <p class="ql-block"> 石磬</p> <p class="ql-block"> 青瓷四系罐</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青铜编钟、青铜匜</p> <p class="ql-block"> 瓦纹罐</p> <p class="ql-block"> 公铸壶</p> <p class="ql-block"> 兽纹簠,春秋时期</p> <p class="ql-block"> 邳伯壘</p> <p class="ql-block"> 吴王夫差铜剑,剑身中线起脊,有格,扁颈,脊两侧刻有铭文,“攻吴王夫差自做其元用。”</p> <p class="ql-block"> 乐舞陶俑,包括人物、乐器及鸟等,均为泥制灰陶,人物俑造型别致,面施粉红彩。人物发型、服饰及花纹为先雕、后烧再彩绘的程序制作而成。色彩艳丽、造型生动,形象显示了齐国贵族乐舞活动的盛大场面。</p> <p class="ql-block"> 蟠螭透纹铜镜、嵌金银镶松石铜镜</p> <p class="ql-block"> 刀币及钱范</p> <p class="ql-block"> 铜餐具套组。这组铜餐具分别由:耳杯、小碟、盘、盒、碗等组成,外加罍形的餐具外壳,共达62件。</p><p class="ql-block"> 铜餐具套1991年出土于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同时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设计精巧,制作精致,表现出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的发达兴盛。</p><p class="ql-block"> 这批铜餐具制作精良而且保存完好,有的甚至还没有生锈,保存有青铜本来的黄金色。尤其这一套数量巨多的铜餐具按照大小依次叠放整齐后可全部装入铜壶之中。餐具应是主人出行时使用的,所用餐具均放置在一个铜罍形器中,不仅方便实用,而且便于携带。</p><p class="ql-block"> 这样数量庞大且完整成套的战国铜餐具为国内仅见,不仅反映了当时齐国工匠的高超技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齐国的繁荣和兴盛。</p> <p class="ql-block"> 鲁国大玉壁,战国时期玉器,1977年出土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p><p class="ql-block"> 这件玉璧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厚0.6厘米,青碧色,质地晶莹温润。其纹饰精美,为蒲纹地浅浮雕谷纹,是已知战国时期最大的玉璧,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玉壁的纹饰两面相同,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层和外层为阴线刻纹,中层为蒲纹地,饰有浅浮雕谷纹。内层有五组双身龙纹,外层有五组合首双身龙纹,龙尾两两相交。</p><p class="ql-block"> 玉璧在古代是重要的礼器,象征权力和用于祭祀、殓葬。这块玉壁就是典型的殓葬用玉。玉璧殓葬,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战国秦汉。人们认为玉璧贴身放置,能够保墓主肉体不朽,同时帮助墓主升天成仙。事实上,无论是否放置玉器,逝者尸骨同样会糟朽。</p> <p class="ql-block"> 鲁国大玉璧的纹饰可能与古代信仰有关。作为战国玉璧中的精品,它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据介绍,山东博物馆大厅天花板上镶嵌的墨绿色玉环,就是以它为原型的。</p> <p class="ql-block"> 颂簋,西周晚期。该青铜器是一种盛食器,商周时期,王官贵族宴请时,簋里面装着大黄米、小米等煮熟的主食,供人们取着吃。</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颂簋,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在装饰上,颂簋的器口和盖沿各饰一周兽目交连纹或称窃曲纹,中间像眼,两侧各连接一回勾状曲线。这种纹饰是从一种卷曲的龙纹变化而来的,是当时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腹部和盖面,装饰着数道平行的凹槽状纹饰,称横条沟纹,因像老式房子上的瓦沟,所以也称瓦棱纹、瓦纹。这种纹饰,在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非常盛行。</p><p class="ql-block"> 颂簋的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各15行150字,另有重文2字,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铭文大意是,周王三年五月甲戌这一天,来到太室就位,宰弘陪同颂进门站立在中廷,史官之长尹氏授王的命书。周王任命颂在成周洛阳担任职务,大概是宫廷负责杂务的执事官,主管监造新宫,或认为是掌管仓库。任命的同时,还赐给他带花边的黑色丝质礼服、赤红色的围腰、拴着红丝带的玉璜,以及旗帜和马具等。颂向天子行跪拜大礼,并献上玉璋表示感谢,事后铸造了颂簋、颂鼎和颂壶,用来祭祀亡父龚叔和亡母龚姒。</p><p class="ql-block"> 颂簋是西周晚期一件重要、珍贵的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参观山东博物馆的历史陈列夏商周展厅,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青铜时代、青铜世界,展陈的展品几乎件件都是精品、国宝、镇馆之宝。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博物馆的多件镇馆之宝,是名副其实的国宝展厅、镇馆之宝展厅,无不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