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晨曦微露时奔赴培训场,暮色四合时满载收获归。三明市2025年中小学幼儿园新任教师培训班的第二天,注定是一场“沉浸式充电”——上午何文伟老师以21年教学积淀解码《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下午张茂华老师凭前沿视野解锁《用AI提升课堂教学》新径。两位老师从“软实力”与“硬支撑”双维度发力,为我们这群初入教坛的“萌新”点亮了成长之路的明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何文伟老师——以“语言之术”,筑教学之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说课堂是舞台,那教师的语言便是最灵动的“剧本”。何文伟老师开篇便戳中年轻教师的“痛点”:教学、班主任、行政工作的三重压力下,如何在职业生涯前3-6年的“黄金成长期”突破自我?他以43岁仍备课至凌晨的经历坦诚“精力随年龄递减”,这份真实让我警醒——唯有趁年轻主动深耕,方能不负时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整场讲座的核心,是何老师对“教学语言”的深度拆解。他引用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语言决定教学效果”的观点,再结合自己21年前入职测评时对“文人相轻”问题的反思,让我突然明白:过去我总纠结于“教什么”,却忽略了“怎么说”才让学生愿意听。当他归纳出“夸张式(如网红数学老师)、演绎式(《超级语文课》案例)、热点切入式(恋爱化学课)”三种语言形式,并强调“小学可夸张、中学重演绎”的学段适配原则时,我瞬间想起自己曾在初中课堂用小学式夸张表达,反让学生觉得“幼稚”——原来语言风格不是“一刀切”,而是要“因材施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触动我的是那些“细节里的学问”:形体上要挺拔站姿、忌叉腰倚靠,手势上禁用手指学生、多用邀请式手掌,表情上需真诚微笑、善用眼神捕捉反馈,甚至服装都要贴合学科属性(文科正式、理科休闲)。这些曾被我忽略的“非语言信号”,竟是拉近师生距离、提升课堂专注度的关键。而当何老师批评“滚出去”“猪都学会了”等伤害性语言,倡导“幽默要贴学科、评价要具体”时,我更是羞愧——曾因课堂混乱脱口而出的急躁话语,实则是对学生尊严的漠视,也是教学语言能力的缺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老师的讲座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教学语言中的不足,更给出了“打磨方案”:往后备课,不仅要备知识点,更要备“怎么说能吸引学生”“怎么评能帮学生进步”,让每一句话都成为叩击学生心灵、传递知识温度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茂华老师——以“AI之器”,破教学之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何老师的分享是“向内打磨”,那张茂华老师的讲座便是“向外借力”——用人工智能为新教师的“经验短板”找到“弯道超车”的路径。当张老师梳理人工智能从1950年图灵测试到如今OpenAI“5层级发展”的历程,展示国家7次顶层论述、每年两部国家级文件对AI的重视时,我真切感受到:AI不是“未来科技”,而是当下教学必须掌握的“常规工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张老师对AI工具的实操演示。国内的豆包是“全能助手”——能帮学生听写单词、生成北斗导航主题的AI播客,还能批改作业、制作独一无二的课件插图;夸克在医学领域通过医师职称考试,证明AI的专业深度;DeepSeek开源且低成本,适合学校内部部署保障信息安全。国际上的ChatGPT虽需特殊方式使用,但文本生成能力让人惊叹。这些工具的教学应用场景更是覆盖“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生成教案、课中设计英语单词对对碰小游戏、课后生成错题本,甚至能编写“声音检测互动”让学生朗读更积极——原来AI能把过去耗时费力的事,变得高效又有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老师还贴心分享了“提示词技巧”:用“一N一模式”(明确身份、需求、要求)精准指令AI,比如“我是初中语文老师,需生成2025年上学期期末总结,包含教学工作、不足改进,1000字”;同时提醒我们警惕“AI幻觉”(生成虚假信息)和网络安全(涉密资料不联网)。这些“避坑指南”,让我明白AI是“助手”而非“替代者”,关键在“会用、善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左手语言艺术,右手AI工具,走好新教师成长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培训会场,晚风拂面,心中满是笃定。作为三明教育的“新鲜血液”,未来的日子里,我既要像何老师所说,在每一堂课后反思“语言是否吸引学生、评价是否帮到学生”,慢慢打磨教学的“软实力”;也要如张老师所倡,主动尝试用豆包备教案、用AI做课件,善用技术的“硬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旅程,我们用语言传递热爱,用工具提升效率,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成长自我。这场培训的收获,终将化作我教坛路上的“铠甲”与“灯塔”,让我在逐光而行中,稳步成长为一名“会说话、善用技、有温度”的人民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