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征程里回首与眺望

海涛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的会刚结束,母亲的电话又如期而至。她语气里带着未散的遗憾,絮絮地说:“今天没能好好给你过生日,改天一定补上。”那声音穿过听筒,恍惚间,像穿越到四十年前,她在田埂那头唤我——那个满身泥土、奔向炊烟的孩子。而如今,她的白发却早已藏不住岁月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里最柔软的一角,就这样被轻轻叩响。人到中年,尚有七十多岁的母亲惦记着我的生日,执意要为我煮一碗面、煨一锅汤,这大概是世间最朴素,也最奢侈的幸福。这些年来,我已养成习惯:生日那日清早,必会扶母亲坐下,恭恭敬敬地,磕几个头。不为仪式,只为心底那份沉甸甸的感念。可这两年,我却对这个日子,生出了几分怯意。不是不愿感恩,而是时光啊,它流淌得太快,让我在拥有与失去之间,尝到了难以言说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份复杂,细细想来,或许可以归为——“三幸”与“三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一幸父母在,却怕岁月催人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到中年,还能在父母面前做个孩子,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馈赠。老舍先生说得真切:“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我深以为然。无论在外是怎样的角色,回到家,在父母眼中,你永远是需要叮嘱、需要关怀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也正因拥有这份幸福,我才格外惶恐。六年前父亲那场大病,手术室外的长夜,让我第一次清晰地看见——父母真的老了。那个曾为我撑起整片天空的脊梁,如今也需要我的搀扶。陪护的日子里,我目睹了生命的无常:同病房的人深夜被匆匆推走,第二天只剩一张空床;楼下花园里,坐轮椅的老人日日守候,只为瞥见送饭女儿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画面,让我懂得中年的重量——它不只在功成名就,更在成为父母的依靠、孩子的榜样,在生命的接力中,稳稳接住这一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依旧每日听着父母的叮咛,偶尔也会感到不耐烦,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人间烟火的温度吗?我多愿这样的唠叨永不停歇。可岁月从不为谁停留,我唯一能做的便是余生更加珍惜每个相伴的日子:听父亲讲他年轻时的故事;听母亲口中那些菜价涨了、亲戚家的庄稼该收了的絮叨家常……这些平凡的片刻,在生命的秤上,比任何荣耀都更沉、更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二幸初心在,却怕半生平庸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人生真是一场考试,我的前半生,大概只能算勉强及格。从乡野走到城市,靠读书改变了命运,在乡亲眼中,已是光耀门楣。可为何只是“勉强”?大概是心里清楚,我本可以做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究生毕业时,北京的单位抛来橄榄枝;博士毕业时,外省的国企开出优厚待遇。两次,我都放弃了。一次为了感情,一次为了感恩——部队培养了我,不能在学成之时转身离去。有人问,若当初选择另一条路,人生会不会更辉煌?或许吧,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站上讲台,这一站就是二十多年。一位恩师曾说:“多年后学生提起我,能说一句‘这个老师挺负责’,我就知足了。”这句话,成了我心中的标尺。每当我面对台下年轻而清澈的眼睛,总是诚惶诚恐,生怕辜负了那一份份期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份对职业的敬重,让我守住了内心的安宁。看着一届届学生毕业、成长、成才,那份欣慰,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在这浮躁的人间,能守住三尺讲台的清净,是幸运,更是福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三幸佳人在,却怕情深不待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后整理旧照,无意间翻出一叠情书的扫描——是二十多年前写给妻的。那些炽热的句子,至今读来仍烫着指尖:“愿与你立黄昏,愿问你粥可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我们真的日日共黄昏,餐餐同举箸。只是当年那个写下“永远热烈”的少年,早已青春不在,但唯一没变的是那颗热烈的心。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其实,何止从前?如今在这快节奏的尘世,我们依旧守护着一份“慢”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四年前初见她,青丝如瀑,笑靥如花。那时总以为青春可待,来日方长。却不曾想,岁月这位沉默的雕刻家,早已在我们身上留下温柔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年来,她为这个家的付出,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滋养着每一个寻常日子。我疲惫时的安慰,迷茫时的指引,都来自她温柔而坚韧的力量。她总笑我写文章“太煽情”,可有些情若不写出来,我总怕辜负了这一场美好的相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们都已到了认真讨论父母和自己的健康、孩子未来的年纪。当年的激情,在时光的沉淀中,早已化作更厚重的亲情。如今能在夕阳中牵手漫步,还能在疲惫时有肩可依——这是岁月赠予我们最好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幸与怕,皆是生命的质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幸”与“三怕”,交织成我当下最真实的心境。幸与怕,看似相悖,实则同根——正因太珍惜拥有的,才格外害怕失去;正因深知美好的短暂,才更用力地守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正因如此,人到中年,才真正读懂“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深意。那些以为永远不会改变的——父母的叮咛、爱人的笑颜、孩子的依赖,都在无声中流转。曾经轻而易举的拥有,如今需倍加珍惜;曾经理所当然的健康,如今更要小心呵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这就是中年最珍贵的领悟——开始看见自己生命的涟漪,如何在亲人的生命中轻轻荡漾。作为儿子、丈夫、父亲,每一个角色都在时间的酝酿下,扛起它应有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生命的质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说这些年对生命有何新的理解,那便是开始懂得欣赏它的“质感”。年轻时,总追求生命的“长度”与“宽度”,想要经历更多,得到更多。如今,却更在意生命是否饱满、是否深刻、是否温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六年前的那场病,让我看见生命的脆弱,也看见它的坚韧。术后的他,更珍惜每个清晨的阳光,更享受与家人相处的点滴。而母亲的唠叨里,藏着她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菜价的起伏、亲戚庄稼的收成……这些在年轻人眼中琐碎的事,却是她热爱生活的见证。我开始懂得,生命的质感,就藏在这些日常里——一餐一饭的用心,一言一语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妻相处的每一天,都在为生命增添温暖的底色。深夜为我留的灯,天冷时递来的茶,疲惫时一句“别太累”……这些微小的关怀,编织成生命最坚实的依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站在讲台上的每一刻,我都希望把这份对生命质感的理解,传递给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感恩、会生活的人,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在时光中安顿自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饭后,离上课还有一段闲暇。我继续翻看旧照,从黑白到彩色,从模糊到清晰,记录着一个家四十多年的变迁。照片里的人,有些来了又走,有些走了就再没回来。唯有爱,穿越时光,连结着过去与现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忽然明白,中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从这里,我们能更清晰地看见来路,也能更从容地眺望前方。青春有青春的美,中年有中年的好——那种被时光打磨后的通透,那种历经千帆后的淡然,是任何年纪都无法复制的风景。每一道皱纹,都藏着独特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要的是在时光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安顿好这颗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刻,又想起早晨离家时,母亲放在桌上的那碗小米粥。本想像往年一样,扶她坐下,恭恭敬敬磕三个头,谢她养育之恩。她却早已出门,奔向了她最爱的菜市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我知道,再一次见面,我依然会扶她坐好,俯身,叩首。这个传统会一直延续下去,就像生命本身——在传承中延续,在感恩中丰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的真谛,不在于波澜壮阔,而在于将看似重复的日子,过出深度;爱情的真意,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夜深归家时,永远亮着的那盏灯;亲情的温暖,不在于浓墨重彩,而在于一碗始终温着的小米粥。</p><p class="ql-block"> 而这些,都需要走过足够长的路,才能真正懂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