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驻在美篇的邻居。每当打开美篇,总能看到他的文章,也总会习惯性地进去欣赏。点个赞,献朵花,问声好,留个言。得空了,私信聊下天;有事了,相互帮个忙。交流互动日日勤,沟通往来频率高。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这种交往方式,很像打开家门就能见面聊天的街坊,更像是驻在美篇里的精神邻居。</p> <p class="ql-block"> 我跟这位邻居的交流从来都是单刀直入,一针见血。不讲客套,不绕弯道。这种随性、自然、甚至近乎无所顾忌的沟通方式,还要追溯到忆童圈。有一天我当值审稿,一篇回忆儿时溜冰内容的文章吸引了我。不是文章的文采有多好,也不是故事情节多跌宕,而是作者军队大院子弟的身份让我一眼沦陷。这是我在美篇发现的第一位军二代,意外激动之时,竟想到一件往事。有一次出差,外单位来车接应。车子一开动,我就跟司机聊天,还没聊到五分钟,司机突然问我,你是部队子弟吧?我很诧异,反问他,你怎么知道?他说,看你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再一问,原来他也是部队子弟。所以我有一种预感:在跟这位作者互动之前,大院子弟坦诚、率真的这束光,一定会先行到达,为我们的语言共鸣做好铺垫。果不其然,在讨论修改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开诚布公,没拐弯抹角,我介绍了自己的教师身份和年龄,也了解了对方是退伍军人及所在地。自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美篇平台这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里,我有了一位熟识的兄长邻居。</span></p> <p class="ql-block"> 熟悉以后,我们都比较关注对方的文章。有一次,我正在写《衣服》系列,两个人聊起了大院儿子弟的致命弱点“优越感”,他向我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刚提干那会儿,正兴穿确良凉衣服,他叫妈妈买了一件寄到部队。没想到他穿上新衣服,只在院里走了一趟,就被指导员叫到办公室狠狠训了一顿。他又换回了军装,的良衬衣压了箱底儿。我对指导员的做法理解支持,他更是感同身受。可是对他的“悲惨遭遇”我却报以幸灾乐祸,一连串的“哈哈哈哈”,简直像自动步枪子弹,直射邻居。可他却在反省自己,说那时候太年轻,不懂事。有一次他参加征文。文章都写好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我叫他把文章发过来,感觉问题出在选材上。建议他删去一个故事,集中精力写好一个故事,抓细节,运用描写方法。邻居采纳了我的建议,修改了文章。征文不仅获了奖,还得到了“双花”。邻居高兴地说:“你帮我节省了一个素材,下次文章又有故事写了。”</p> <p class="ql-block"> 凭着对文字的热爱和执着,邻居获“双花”的机会多了。在修改“双花”文章的过程中,我注意对美友的态度,说话客气,用词委婉。可是对这位邻居,我会直言不讳,甚至借玩笑之名,行讽刺打击之实。邻居从不生气,因为他最清楚,犀利语言的背后是掏心掏肺的真诚。有一次,他的一篇文章因为特殊原因“双花”取消了。我自然感到不舒服。如果是一般美友,就算冒着对我恶语相向的后果,我也会“公事公办”,快刀斩乱麻。但是对待邻居,我不能有所隐瞒,而是实话实说,真言相告。他解释了相关情况,对取消“双花”的结果表示接受,还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不仅如此,他反过来劝导宽慰我,之后还一如既往地积极投稿,支持美友圈的各项活动。这让我想起安徽桐城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尺巷”,想起清代大学士张英的家书:“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span>感受到了邻居谦和礼让的人生至境和处世智慧,更体会到他阔达胸怀和无私精神。</p> <p class="ql-block"> 邻居是个朗诵爱好者,是我的又一个“大陆新发现”。我没有留言夸奖,因为方音太重。有一天我旁敲侧击,含沙射影地讽刺他“到底是军人的声音”。他心领神会,知道自己的声音太过生硬,没能表达出诗歌的温柔感情。前天,发现他竟然翻唱歌曲,确实被惊到了。我不是音乐专业出身,但在专业圈里耳濡目染几十年,音准节奏还能听得出来。感叹老兄的胆子够大。邻居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昨天打开美篇,就看到了他的日常:“七十老汉,管它唱得如何,不过是自娱自乐罢了。当下身体还算硬朗,嗓子还能发出清亮的歌声,何不抓住这难得的时光,留下一些唱歌的印记呢?待日后年岁渐长,唱不动了,再翻出这些歌声来听听,往昔的岁月仿佛就在耳畔重现,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生活的回忆,这样的晚年时光岂不美哉、快哉。一起唱歌吧!”突然被他通透乐观的生活态度镇住了,有感而发:</p><p class="ql-block"> 我:言之有理。</p><p class="ql-block"> 邻居:既有理,何时听到李班主一展歌喉。</p><p class="ql-block"> 我:我是破锣嗓子,岂敢岂敢! </p><p class="ql-block"> 邻居:记得我刚转业时,机关党委书记跟我多次讲,干事就要具有不要脸的精神。语言粗点,其实很实在。当我领悟后,我就一直这样做,管它别人如何想。</p><p class="ql-block"> 我:我也知道所谓的厚黑学,但是嗓子不好,一首歌都唱不下来也挺尴尬。</p><p class="ql-block"> 邻居:好像在什么地方看到,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p><p class="ql-block"> 我:你可真把不要脸的精神吃透了。</p><p class="ql-block"> 估摸着邻居一定会笑吧。不一会儿,邻居果真发来九张笑脸。我也笑得满脸开花。</p> <p class="ql-block"> 当初做美圈管理员时,我曾用二十六天时间,完成了五百多篇征文、计约七万六千多字的评论。工作量很大。今年五月,我退出管理层,全身心休养了几个月。邻居突然不见我的踪迹,私信问候,表示关心。重返美篇后,我会经常看邻居的文章,经常给他留言评论。邻居兄长说,他感觉我卸下管理员的担子,好似给自己松了绑,整个人变得轻松自在起来,时间也充裕了许多。从我频繁光顾他的一方小天地便能略窥一二。还问我这种说法对不对。我说也对,也不对。对,时间确实充足了。不对,他发文太多,一开美篇就是他的文章,再开美篇还是他的文章。不进他那一亩三分地儿也不礼貌。邻居接过话茬,说他的文章可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了。接着又反过来为自己辩解:我是初学者,需要数量的堆积,在此基础上不断向讲质量过渡。看看,邻居的辩证法学得多好啊。我又哈哈哈哈了。</p> <p class="ql-block"> 清末学者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里写道:“今之人,总角之友,长大忘之。贫贱之友,富贵忘之。相勉以道义,相失以世情,相怜以文章,而相妒以功利。”在今日高楼林立,人情疏离的淡漠环境里,我在美篇能遇到这样一位兄长邻居,实属幸运!没有利益牵绊,没有世故缠身,没有是非纠葛。只有向阳的心,老有所为的行动,不断前行的脚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