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李淑敏著 连载(三十七)第三部分 游记篇

淑敏

<p class="ql-block"> 和一休是个人物</p><p class="ql-block"> 冯卫东</p><p class="ql-block"> 2015年4月17日</p><p class="ql-block">用老石砌成的槽形溪流,溪水清澈透底。溪流旁有半圈儿用陈年老木围起的矮形围栅,游客能一眼看出那些陈年老木是用旧梁架做成的,梁架是灰黑的颜色,足以显出一种沧桑的韵味儿。矮形围栅旁是一排座椅,茶几也是用梁架做成的,茶几的四条腿是用铁钉连接在一起的,没用木匠的榫眼,这一排茶几越发显出了粗糙,显出主人“废物利用”的思维;显出原汁原味的本色;显出去修饰、去豪华的味道。出人意料的是:用梁架做成的围栅上是用木板做成的长方形的花槽子,里面种满了花草。围栅上还有两个真正的石磨盘,大铁链子把石磨捆绑在粗壮的梁架围栅上,磨盘下是潺潺的透明的溪水。这是云南丽江古城南门广场依古巷“美伶达今•洛克”歌厅的外部装修。说实在的,我完全是被那陈旧的梁架吸引住了。另外,我琢磨不透“美伶达今”这几个字是什么用意。洛克两字从字面上猜,好像是一个外国人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一位披散着头发,带着浅色墨镜的男子正在悠闲地浇着花草。他戴的墨镜是三十年代老学究戴过的那种水晶石的墨镜。游客一定会认为,这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打扮。</p><p class="ql-block">带着好奇的心我主动与长头发戴墨镜的男子搭讪,我试探着问:“你是老板吧?”他微笑着点了点头。我说用旧梁架做成的栅栏、茶几太有韵味儿了。他说这是村里拆旧房时,我收上来的。我说用大铁钉连起来,做成茶几真是简约呀。他说我也没找木匠凿眼。我说这样挺好,要的就是这种韵味儿。他挺热情也挺健谈,不论我问什么他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感觉这汉子有点豪爽的精神。我愿意跟这种人聊天,不愿意跟那种问什么都不吱声的人多说一句话。</p><p class="ql-block">我们在风景如画的丽江古城内住了两天,悠然自得地闲逛,我主动与别人搭讪、闲聊,真是惬意无比呀!比跟团自在多了,跟团总是像赶火车一样,到一个地方之后,导游说现在3点,给大家40分钟,3点40 准时在这里集合,我再说一次,这个地方没法停车,司机师傅去绕圈儿,车不等人,谁迟到自己打的追吧。得!坐几个小时的车,到景点只给40分钟,走马观花吗,有的地方都走不到,那叫旅行还是赶火车?我自己游,哪儿好就多住两天,悠闲的深度游,没有赶火车的感觉。</p><p class="ql-block">老板姓和,叫“和一休。”“一休”二字令我质疑,他是模仿日本儿童剧一休小和尚。我早对“安倍”颇为反感了,对“一休”也失去兴趣。我问他是不是改过名字,他说从小就叫这个名,已经叫几十年了,一休是一位高增。</p><p class="ql-block">和一休是纳西族人,1983年出生。美伶达今是他们村的名字,他们村是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洛克是美国的一位作家,主要是写环保方面的文章。和一休小学没毕业就开始放羊了,16岁当兵。按理说当兵要18岁,他家里给他改了年龄,才当的兵。他就在云南当兵,2001年退伍回到村里。他平时喜欢文学和音乐,他不甘于在农村放羊,和几个战友商量着要干一番事业,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这家歌厅。他完全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装修了歌厅,那些陈年梁架是他追求的一种风格,凸显出古香古色的本真的粗旷韵味。我本人就非常喜欢这种原木实木的韵味,比那些上了油漆涂了颜色把“本来面貌”掩盖起来的东西,不知要强多少倍。能把本色呈现给客人,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境界。本色的东西用不着粉饰,用不着掩饰就是最好的艺术品。用“本色”去经营公司,经营人生是不会有错的。</p><p class="ql-block">“美伶达今•洛克”有50多名员工,其中乐队有9人,两名歌手都是丽江姑娘,能唱纳西族民歌、摩梭人歌、藏族民歌,也能用英语唱歌,都是富二代,他们就是喜欢唱歌。和一休小学没毕业,没上过高中更没上过大学,没文凭,他上的是“社会大学”读的是无字之书,他经营起这家歌厅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就足够了。我对他大声说: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代表能力。有文凭的猪八戒和无文凭的孙悟空,哪个更好?哪个更妙?他大笑起来,和一休是个人物,他这个店在丽江古城内已经经营了七、八年,每年的利润几百万之多。</p><p class="ql-block">和一休的性格正是纳西族人豪爽的性格,我们是陌生人,是萍水相逢,他能有什么说什么这种“实在”的本色,正像他装饰的歌厅一样。</p><p class="ql-block"> 2015年3月28日</p><p class="ql-block"> 写于丽江古城客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