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晋商博物院勾起的回忆

YI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深秋的午后,阳光暖暖的,像陈年的蜜,带着黏稠的、金黄的质感,满满地流淌下来,将这座青砖灰瓦的晋商博物院温柔地包裹着。我随着三三两两的游人踱进深深的门廊,来一次时隔四年的探访。进入院门,外头马路的车马声便被一道无形的帘子隔开,骤然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北宋的“潘美帅府”,到明清的“山西巡抚衙门”,再到民国赫赫有名的“督军府”,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山西省委省政府——这里做了上千年山西的行政中心!如今它化身晋商博物院,对市民和游客开放,晋商发展史与红墙金瓦及百年银杏交织,是一处被严重低估的宝藏圣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脚步是慢的,心是平静的。目光从展厅那些太原刚刚成立的泛黄照片上滑过,从那些泛着幽光的算盘、汇票模子上滑过,神思却飘到了四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晴和的秋日,我携着九十一岁的老父亲来过。那时他腿脚已不甚灵便,却执意要登一登院后的梅山。我紧紧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在那光滑的石阶上挪移。他走得很慢,时不时要停下来喘口气,眯着眼望望山顶的钟楼。“就快到了。”他总是这样说,像是鼓励自己,又像是安慰我。终于登上钟楼时,他额上已渗出细密的汗珠,却在暖暖的秋阳里笑得像个孩子。那时这东花园还未开放,我们只能望见一堵高高的白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思绪再往前飘,便回到了更远的少年时。这博物院的对面,就是我曾就读的省实验中学。那时的午后,在枯燥的物理课上,我的目光偶然会越过教室的窗棂,痴痴地望着这边高耸的围墙,猜想那深深的庭院里藏着怎样的故事。那时这里还是省政府所在地,我同桌的父亲便在其中工作。有时体育课自由活动,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会偷偷溜到教学楼的最高处,眺望对面的梅山,我们约定要找个机会爬上去一探究竟,这个约定却随着毕业各奔东西,永远地留在了十六岁的夏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走进这上月才重新开放的东花园,忽然明白了什么叫“渊源”。园子不大,却布置得极精巧。檐角的铜铃轻响,像是在唤醒沉睡的时光,将明清的瓦当、民国的廊柱,都浸在一片澄澈的秋光里。园内的古树早已褪去葱茏,槐叶与榆叶染成深浅不一的金黄,风过处,碎金般的叶片簌簌飘落,铺满青砖小径。那些历经百年的枝桠,虬曲苍劲,如晋商走西口时的坚韧筋骨,在蓝天下勾勒出疏朗的轮廓。最让我惊喜的是,曲径通幽,园子竟与梅山相通了!那条我们当年只能隔着栅栏眺望的小径,如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顺着小径登上梅山,站在四年前与父亲并肩而立的地方。斜阳正好,暖暖地照在脸上,恍惚间仿佛又看见父亲眯着眼眺望远方的样子。他说:“你看,从这儿能看到你的母校呢。”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省实验中学的教学楼在秋阳下闪着光。此行返家探亲,今年已95岁高龄的老父亲和我聊天,依旧记得四年前的行程,记得和我共登梅山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山时,廊下的铜钟轻轻晃动,余音里满是岁月的厚重。晋商的驼铃早已远去,票号的算盘不再作响,但那些“汇通天下”的气魄、“诚信为本”的精神,恰如这深秋的暖阳,历经时光淘洗依旧温热。从少年时的匆匆相望,到四年前的携亲同游,再到如今登梅山、逛新园的静思,人与景的渊源,原是这般生生不息、细水长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山时,日头已渐渐偏西。我最后回望了一眼——巍峨的院落静默在琥珀色的光里,东、西花园各具特色、绚烂如画,梅山上的小亭子依然立在那里。这一趟巡礼,看的虽是晋商的百年风云,心里翻腾的,却是个人生命里那些细碎的时光。那深秋,那午后,那暖暖的阳光,那九十五岁的老父,那隔壁中学的少年,那新开的东花园,还有这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梅山,都已浑然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阳光渐渐西斜,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展柜里的文物、园中的草木、山顶的风,一同定格成一幅温暖的画。走出博物院时,晚霞已染红天际,回头望去,暖光依旧笼罩着这座院落,仿佛在诉说着:所有的相遇与重逢,都是时光埋下的伏笔,而那些与亲人、与故土、与青春相关的渊源,终将在岁月里沉淀为最珍贵的念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