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读浪花,一种不屈不饶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林舜亮的诗《浪花》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b> 刘黄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以简洁而富有思辨的语言描述所触及之物,并赋予了它们深刻的寓意是林舜亮的诗写风格。在他的诗集《读海》中,这首《浪花》最能体现他这一放面的写作面貌。因此单拎出品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浪花是极少数勇敢地/甩脱了水域束缚的水/”,诗的开篇就直奔浪花勇敢的精神指向。浪花挣脱了水域的束缚,努力在水上盛开,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展现出一种敢于突破常规、追求自由的精气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接下来林舜亮笔峰一转写下: “不管出自碧海蓝湖/还是乌江浊流/只要是浪花绽开的瞬间/便有花的惊艳、剑的锋芒”。诗句转承之间形成张力,进一步强化了浪花的品质和咏物格调。从而借此抒发“诗言志”的美学。无论是大海,江河或清澈、浑浊区域的浪花,在盛开的那一刻,都展现出了壮美和向上的勇毅。这是一种对价值观的碰撞,亦是一种理想追求和坚定。只为那一缕自由之光,那怕只是短暂的,吾亦往矣的气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透过浪花这一意象,使诗歌的魂魄得以更深刻地显示——英雄不问出身,无论你来自何处,出身背景如何,只要能够努力向上,勇敢地展现自己,都能够找到或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其实,这就是诗歌的力量。也是一名诗人诗写的初衷和观念的取向,他捅破了隔住我们的窗户纸,让一缕光射入我们纠结的内心和混浊的眼眸,进而引发共鸣。 “一朵浪花熄灭了/另一朵会立刻绽放/这些水的精灵/永远未曾令人失望。诗句这这里结束,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却后劲十足。正是浪花这种向死而生的毅然决然才得以消失并不意味着结束。这生生不息的品格,让生命有了顽强和不断前进的动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因为总会有新的机会和希望等待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整首诗通过对浪花的抒写,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浪花的刚柔并济的力量。此诗的节奏明快,和谐,画面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感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诗歌写作是有门槛的。不经历深入的学习,观察、思考、提炼、积累生活的,诗学的素养则不可能口吐芬芳,更谈不上琴瑟和鸣。著名诗人汤养宗认为好诗应该有这五点标准:1、有不同凡响的照亮精神的第一现场感;2、文本构建方式独立不群并且高度自治;3、语言鲜活到具有颠覆破障的冲击力;4、体现了表率性的写作和方向感;5、读后能迅速瓦解对已有诗歌的温存感而确信一种美终于又可以找到其相依托的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我看来这首《浪花》符合这几点标准。这首诗以浪花为主题,通过对浪花的赞美,表达了对勇敢、美丽、永恒和不屈不挠精神的追求。在欣赏之余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找到了一种梦想的依托。</span></p> <p class="ql-block">林舜亮,福建东山岛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