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另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永俊微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3.09.12</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1> <h1> 对中唐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的名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h1><h1> 常见的正解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虽遭野火无情焚烧,但得次年春风劲吹,又是遍地野草青青。<br> 白居易的这一段诗,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的野草的顽强的生命力,比喻人间美好的事物有极强的生命力,在恶劣环境下仍有着顽强的再生能力。<br> “野草”通常用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正面人物或事物,如反动派斩不尽、杀不绝的“革命群众”等等。<br> 对于这个正解,大家普遍认可并在写作实践中广为运用。<br><br></h1> <h1> 但我对此正解却不以为然。我认为对这一段诗的另一种解释更为合理,更加符合白居易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br> 记得在中学时代读过清朝蘅塘退士编著的《唐诗三百首》一书,蘅塘退士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段所作的注解是:<br> “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br> 诗中的“野草”指唐朝宫廷中一茬一茬层出不穷的李林甫之流奸臣、小人。<br> 后来又见清朝俞陛云编著的《诗境浅说》一书中对这一段所加的注解为:<br> “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br> 尽管俞陛云说得模棱两可,但毕竟还是以为作者有可能用“野草”来比喻“小人”。<br> 我本人赞同蘅塘退士的注解,认为这里的“野草”是指朝中永远难以根除的奸臣、小人。</h1> <h1> 基于这种理解,我在我的几篇博文中引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句时,诗中的“野草”不是正面形象,而都是反面形象。譬如:比喻历史研究方面众多的阿Q们,以及垂而不死、腐而不朽,又重新泛起沉渣的孔孟儒学。</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