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刷到孩子的朋友圈,满屏都是“包的”“绝绝子”“666”;听他们和同学聊天,三句话离不开网络热词,想让描述一场秋雨,翻来覆去只有“太绝了”——这大概是当下许多家长的共同感受。在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的今天,网络用语已成为孩子社交的“通行证”,却也悄悄让他们丢失了语言表达的丰富与精准。</p> <p class="ql-block"> 网络之于语言,本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利弊交织影响着孩子的表达世界。</p> <p class="ql-block"> 其利在于搭建了高效的沟通桥梁与表达出口。网络热词的流行并非偶然,“666”的简单直接、“绝绝子”的情绪放大、“包的”的轻松随意,恰好契合了孩子追求高效、彰显个性的需求。对他们而言,这些词汇是同龄人间的“秘密暗号”,能快速获得群体认同,像拿到了融入圈层的“身份徽章”。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正向网络词汇如“逆行者”“破圈”,精准捕捉了时代精神与社会现象,成为孩子理解世界的新载体,让他们在潮流表达中感知时代脉搏。</p> <p class="ql-block"> 其弊则在于悄然侵蚀着语言的根基与思维的深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过度依赖热梗的直接代价,是语言表达的“贫瘠化”与“空洞化”。当孩子习惯用“绝绝子”概括所有美景,就忘了“水秀山明”“橙黄橘绿”的细腻画面;当“666”成为所有赞叹的代名词,便丢失了“出类拔萃”“才华横溢”的精准分量。更令人担忧的是三类不良梗的危害:“躺平”“摆烂”等消极梗易削弱孩子的进取心,“唐人”“细狗”等侮辱性黑话可能诱发校园语言暴力,而“栓Q”“报看”等模糊表达则让孩子逐渐陷入“文字失语”困境。有老师发现,学生作文里满是“一整个爱住”“太顶了”,却难觅对细节的鲜活描写,53.3%的青少年也坦言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下降。</p> <p class="ql-block"> 其实,热梗与规范表达并非对立。我们可以教孩子做“语言翻译官”:把“包的”升级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承诺,把“666”转化为“兴酣落笔摇五岳”的豪情,把“绝绝子”拓展为“此曲只应天上有”的赞叹。家长不妨从日常对话开始,和孩子讨论“‘逆行者’为什么比‘勇敢的人’更有力量”,在孩子说“我emo了”时追问真实感受,引导其用“失落”“委屈”等精准词汇表达;老师可在课堂上顺势引导,如讲解《荷塘月色》时,让学生用生动描写替代“绝绝子”的笼统赞叹。通过阅读经典、品味炼字之妙,让孩子明白,比“梗”更动人的,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也是文明的载体。网络热词可以成为生活的调剂,但不该取代经典的传承。让孩子既懂“梗”的趣味,也懂雅言的魅力;既会用轻松表达社交,也能用精准语言抒情——这才是网络时代给孩子最好的语言礼物。毕竟,能说出“666”的孩子很可爱,但能随口吟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孩子,更有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