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断断续续耗时两个月,终于把两千六百多页的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翻译),连滚带爬的翻阅完毕。合上书本的那一刻,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抽时间一定得再啃一遍。</p> <p class="ql-block">这部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大体分为四个部分,即约翰.克里斯朵夫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晚年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其所表达的主旨,无外乎以人道主义为核心,通过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艺术追求、精神自由与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精神升华与人类团结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涉及爱情,但又与琼瑶的言情小说有本质的区别。罗曼罗兰在写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爱情,都是泛泛而谈,不像琼瑶的小说,情节紧扣,情感波澜。</p><p class="ql-block">如15岁时因失手打死士兵流亡巴黎期间,与房东女儿阿达产生短暂恋情。最终因地位悬殊而无果。青年时,克利斯朵夫与邻居贵族少女弥娜相恋,但弥娜因阶级差异和自尊心最终选择疏离,爱情无果而终。成年后克利斯朵夫虽多次陷入情感纠葛,但他始终将不如意的情感经历,通过音乐创作,得以抒发排遣。即通过艺术寻求精神独立,将情感压抑转化为创作动力,形成独特的“反抗者”形象。 情感的淬炼,音乐的升华,这些经历反而塑造了克利斯朵夫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即对精神自由的热切追求。 </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涉及到个人奋斗,个人的心路历程。但又不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仅仅围绕典型人物——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通过描绘普通人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奋斗历程,展现平凡生活中蕴含的坚韧精神与人性光辉。而《约翰.克里斯朵夫》主要写的是天才少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他告诉我们普通人:生命是一场战斗,但战斗的目的不是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创造,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无论深处何种困境,都不要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爱与善良的执着信念。</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涉及到社会的丑陋不公的一面,但又不像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却遭社会压迫而自杀的悲剧,<span style="font-size:18px;">揭露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虚伪与道德困境。而《约翰.克里斯朵夫》却是</span>通过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艺术上,反抗德国保守音乐权威,抨击法国文艺界的商业化倾向,坚持艺术纯粹性。在现实生活中,少年时公开与公爵撕裂。青年时在与弥娜恋爱时,宣称'我的品德超过伯爵'。从中无不映射出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义无反顾的反抗因子。晚年反抗精神消退,与敌和解,隐居意大利创作宗教音乐直至终老。即与世界和解,实现精神升华,歌颂团结向上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涉及到真挚的友谊,犹如伯牙与子期,心心相印灵魂共鸣。约翰.克里斯朵夫与奥里维从小就是好朋友。成年后在法国再次与温文尔雅的奥里维邂逅。在精神层面,他终于找到了一位能够理解自己、共享喜乐与苦痛的知音,在物质方面,彼此照应,相互给予。约翰.克里斯朵夫就像一位老大哥,以宽广的胸襟,包容着奥里维的羞怯与娇弱,而奥里维则以一颗睿智、平和、务实的心灵,弥补着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热情冲动、叛逆不羁。</p> <p class="ql-block">如此惊世骇俗的一部世界名著,读一遍只知皮毛,要想品读其中真滋味,也许只有把玩原著。但终极一生,也是我不可实现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