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绍兴城西,鉴水之畔,一方黛瓦青砖的水乡院落,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故里。这里没有喧嚣的商业气息,唯有潺潺流水与斑驳木窗,静静诉说着先生的童年、少年与那段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学岁月,成为无数人追寻精神坐标的圣地。</p><p class="ql-block">故里核心区域以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为三大主体,沿鲁迅中路铺展,处处浸润着江南水乡的温婉与文人风骨的刚毅。临街的鲁迅祖居“德寿堂”,是典型的绍兴台门建筑,五间三进,雕梁画栋间仍见当年周家的书香气象。堂前匾额高悬,柱上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既是家族的处世信条,也暗合了先生早年所受的传统家风熏陶。穿过祖居,便是先生少年求学的三味书屋——其实是邻人寿镜吾先生的家塾,如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原貌:正中挂着“三味书屋”匾额与松鹿图,先生当年读书的“东北角上”那张书桌依旧完好,桌面上他亲手刻下的“早”字,历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如昨,仿佛能让人听见少年鲁迅晨读“子曰诗云”的朗朗书声。</p><p class="ql-block">与三味书屋的肃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远处的百草园。这方曾属于周家的菜园,是先生笔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童年乐园。如今,园中的皂荚树依旧枝繁叶茂,石井栏静静伫立,泥墙根下仿佛还藏着会弹琴的蟋蟀与覆盆子的酸甜。游人至此,总忍不住放慢脚步,试图从这片寻常草木间,捕捉先生记忆里那抹最纯粹的童真。</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三处核心景致,故里内的鲁迅纪念馆更以翔实的史料,串联起先生从绍兴走向世界的一生。馆内陈列着先生的手稿、照片、生活用品,以及《呐喊》《彷徨》等著作的早期版本,其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手迹,字字力透纸背,道尽他以笔为刃、为民发声的一生。纪念馆旁的风情园,则还原了绍兴的乌篷船、石桥、台门等水乡元素,让人在漫步中感受先生笔下“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韵味。</p><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的魅力,从不止于景致的复刻,更在于精神的传承。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初的二十年,百草园的生机、三味书屋的启蒙、水乡百姓的疾苦,都化作他日后创作的源泉。他从这里走出,以《狂人日记》撕开封建礼教的面纱,以《阿Q正传》剖析国民性的痼疾,用文字唤醒沉睡的国人。如今,每当游人驻足于“早”字桌前,或漫步于百草园的菜畦间,不仅是在寻访一处名人故居,更是在与先生的精神对话——那份对真理的执着、对民生的关怀、对黑暗的批判,历经百年,仍在这方水土上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黛瓦映流水,书香传千古。鲁迅故里,既是一座记录岁月的博物馆,更是一座永不落幕的精神殿堂。它以最朴素的模样,承载着先生的风骨,也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来,在江南的烟雨里,重读鲁迅,读懂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 王琦</p><p class="ql-block">古越河旁客意陶,青砖黛瓦忆文豪。</p><p class="ql-block">百花园内思童趣,三味堂前吟楚骚。</p><p class="ql-block">每读宏篇批腐恶,常嘉巨匠舞弓刀。</p><p class="ql-block">至今故里人如织,犹念先生气节高。</p> <p class="ql-block">王琦,1964年生,网名黑天牛、松斋逸士,辽宁抚顺人。1983年参加工作,监狱人民警察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退休。现为中国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协会理事。抚顺市作家协会诗词委主任、抚顺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抚顺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抚顺清前史研究会会长,抚顺市满联天女木兰诗社顾问。近几年来共创作传统诗词千余首及若干篇文章。作品曾发表于各级期刊杂志上,著有专业书籍《填词入门》及律诗集《王琦诗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