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路漫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5030029</p><p class="ql-block">图 文:昶哥 路漫漫</p> <p class="ql-block"> 上大二的儿子,赴日本游学归来,与我分享了一个他不太能理解的文化现象。他说,这次在日本旅行,最强烈的震撼不是繁华的银座,也不是妇孺皆知的富士山胜景,而是东京街头寻常路口的一幕:当红灯亮起,所有行人都会严守规则、泰然自若,即便没有车辆通过,市民也会自觉按交通指示灯通行;在没有设置红绿灯的交通路口,当有行人过马路时,直行或转弯的车辆总会停在数米之外,驾车司机会微笑地示意行人先行。走过日本很多城市后,他发现这种秩序井然,并非日本个别城市的偶然现象,而是日本整个国家的一种常态。偶尔向找遇到的普通日本市民问路时,也能感受到他们骨子里的礼貌和谦让。</p><p class="ql-block"> 反观我们国内,最常见的城市交通场景是,交通信号灯时常形同虚设,车辆见缝插针、争分夺秒抢行,如果那位驾驶员跟车稍微远一点,不是被加塞,就会被“问候”“会不会开车?是个苕?”更有甚者,很多行人会直接无视交通信号,根据聚集人员意愿伺机而动,仗着法不责众直接违章通行者比比皆是,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p><p class="ql-block"> 对于儿子看到的这一现象,我跟儿子一样,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基于儿子看见的事实,我们必须坦诚认识到,在公共交通秩序方面,我们与日本这种随处可见的“常态”之间,确实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距。但我们承认这种差距并非贬低自我,而是确立一个客观观察的起点。若仅仅停留在表象,简单地臆断日本社会“素质高”或我们“素质低”,则无异于隔靴搔痒,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认识到差距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就这单一现象,做出一个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而在于深入探究,这种秩序为何能在日本生根,而我们“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又是由何种土壤所孕育的呢?</p> <p class="ql-block"> 为此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力图搞明白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我发现日本现有的秩序,并非无源之水,它是日本独特的地理、历史和文化长期塑造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日本国土狭长,资源相对匮乏,且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这种严酷的生存环境,孕育了日本民族深重的危机感(“忧患意识”)和对“团体”的绝对依赖。在灾难面前,任何个人的任性都可能将整个群体置于险境。因此,服从集体、恪守规则,从一种美德演变为生存的必要条件。这种地理决定论深深烙印在他们的文化基因里,使得秩序与协作成为社会共识。</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上,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等级社会,尤其是江户时代的“士农工商”制度,强调“各安其分”,形成了严格的社会规范与服从意识。虽然现代制度已废除等级,但这种对规则和秩序的敬畏感,已沉淀为一种文化心理,顺利地转化为对现代法律、交通规则等社会新“分际”的遵守。这种服从意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活力,从而让社会缺失了一部分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日本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提出的“耻感文化”也是当下日本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日本人行为的对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与反应。在路口,一个人闯红灯,会因成为“破坏和谐”的异类而感到强烈的羞耻。同时,对“和”的追求是社会的最高目标,个人的出格行为是对“和”的破坏,是绝对不可接受的。</p> <p class="ql-block"> 看清了日本的秩序背后的原因,我们方能更客观、更深刻地反思我们自身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反观我们中国,我们在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与日本形成了鲜明反差。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我们的文明底色是“大陆文明”,是一种在相对广阔空间中形成的、更具弹性和张力的文化。历史上,我们一直强调“礼”,但“法不责众”的心理,也体现了某种对底层生存智慧的默许。当前的现象是,我们中国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从“乡土中国”迈向“城市中国”的转型阵痛。旧的熟人社会行为规范尚未完全褪去,新的公民规则意识仍在构建之中。</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存在着对“大秩序”(如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深刻认同与强大构建能力,同时在微观层面,也存在着讲求变通、注重现实的“小灵活”。在路口,这种“小灵活”,有时便会超越抽象的规则,表现为对个人效率的务实追求。这既是社会管理的巨大挑战,也蕴含着我们中国人千百年的生存智慧和一种充满活力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能进行这样深层的剖析后,我们对当下自己国家的定位,就不会仅仅来源于盲目的大国自信或是脆弱的自尊,我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知,应植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着眼于当下机遇与挑战,始终保持高度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今天看到的差距,是不同文明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路径差异。日本的秩序是其特定环境的产物,而中国今天的“乱象”,是我们在急速奔跑中,社会治理与公民教育暂时落后的体现。随着发展节奏趋于平稳、治理愈发精细、教育持续深化,这种差距必将逐步缩小。比如在杭州、北京等城市,我们已看到了这种积极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其最伟大的特质之一就是“海纳百川”的学习能力和“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我们既有“仓廪实而知礼节”的道德追求,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正是我们构建新时代公共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我们中华民族学习他人的长处,不是为了变成别人,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文明的河流由无数水滴汇聚。当我们理解了秩序背后的深刻缘由,我们就不是简单的抱怨者,而是积极地构建者。下一次在路口的耐心等待,每一次驾驶时的友善礼让,都是在为这条名为“中国文明”的巨河注入一滴清澈的水。我们看到差异引发的思考与自省,正是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最生动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儿子,你这次在日本的短暂游学之旅,看到很多书本上看不到的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一些现象的深入思考,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行万里路的意义。走出去,或许在某一个平凡路口,我们就能看到我们所不知且更为广阔的世界。同时,也只有我们走过了更多的平凡的路口,我们才能够抵达更辽阔的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