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家袁侃“听无声” 个展拉开帷幕

黄森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近日,“听无声”袁侃个展在虎丘路27号拉开帷幕,展览展出艺术家袁侃自2022年至今创作的28件雕塑、绘画、装置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雕塑艺术家袁侃,199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其艺术创作涵盖雕塑、绘画、装置等多种形式,早期作品《网球》入选多个美术展览,2003年创作的青铜雕塑《网球》以体育题材展现造型语言。2018年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举办“生命的寓言”个展,2024年推出“谛听宁静”个展。创作呈现从具象到非具象的转变,《熊猫一家》通过电梯动态陈列重构作品语境,《平原》钢板雕塑采用表现主义风格形成微妙起伏。作品曾参展“幸福的表情中国实验与科技艺术邀请展”“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等重要展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创作者袁侃:“听无声”之于老子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境界。“听无声”之于鲁迅先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表达了一种在压抑环境下的觉醒与爆发。“听无声”之于我则是强调一种超越感官的感知。艺术创作正是用“感官”的媒介来触发人们的“感觉”并最终走向那独一无二的的“感知”。因此我追求一种“表达胜于完美,活力胜于完成,不确定胜于确定,未知胜于已知,朦胧胜于清晰,个体胜于全体,内在胜于外在”的思考方式。坚持审美经验取代实际的对象,感知本身可以看作是作品的主题,也就是说观众面对艺术品时感受到了他们的身体或他们的内心。手段、手法、画面都是最简单的,用简单的方式去重新思考生活内容和本质,作品也恰恰因为简单而具有力量。本次的展览一共展出28件作品,涉及绘画、雕塑、装置。其中《Mhysa》系列雕塑作品及相关绘画作品来自于我2022年的个展“未知及至”,而雕塑《女巫》及《影子纪念碑》则来自于我2024年的个展“谛听宁静”,其余作品则是我2025年的最新创作。有些人可能会观察到我的最新作品与以往作品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这可能是还不够了解我或未能完全理解我的创作意图。我并不强调作品必须具有某种专利般的独特性或视觉上的连贯性。因为我从未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满足,我始终在实验,这是我认知世界的方式。有时有效,有时却未必。但至少我始终在探寻某种表达方式,这就是为何我不断改变,我在变,时间在变,一切都在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