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参加了燕山区委宣传部,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参观了在北京博物馆举办的“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览。这次活动让我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我们不仅为北京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感到震撼和自豪,更在追溯历史源头上坚定了文化自信和初中。与老伴同行,共朔北京文脉,意义非凡,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走进首都博物馆,灰砖砌就的外墙透着沉静的力量,上方那张巨大的黑色网架像一张展开的历史之网,将过去与现在轻轻连接。黑色石碑上“首都博物馆”几个金字沉稳有力,还未入馆,心已悄然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我停下脚步,任目光在那些雕刻的屋檐与树影间游走,恍惚间,仿佛看见马车辘辘驶过城门,孩童在街角追逐嬉闹。留下美好瞬间。</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前言铺展在眼前,标题端正写着“前言 Preface”。琉璃河遗址出土的文物,不只是泥土中挖出的旧物,更是文明的信使。八十年的考古历程,层层揭开西周燕国的面纱。我轻声读着,像在翻阅一封来自远古的家书。</p> <p class="ql-block">一面竖排的“琉璃河遗址大事记”墙静静立着,从1945年到2025年,每一年都像一颗星,连成一条光带。1974年首次发现墓葬,1986年确认城址,2023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时间在这里不是数字,而是一代代人俯身黄土、执刷清理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说”这块牌子让我放慢脚步。展览不只是陈列,更是一场对话。三大主题——“瑰文物、看山、知文明”,像三把钥匙,打开了理解燕国的门。原来看文物,不只是看它的纹饰与锈迹,更是看它背后的山河、制度与人心。</p> <p class="ql-block">一张鸟瞰图铺展在眼前,琉璃河遗址如一片沉睡的棋盘,绿意斑驳,河流如带。右侧的文字说,这里曾是西周北疆的咽喉。我凝视良久,仿佛看见古人如何依山就势,择水而居,在这片土地上写下最初的都城篇章。</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写着: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的政治军事中心,扼守中原通往东北的要道。双重城圈结构,规整有序,与周王都遥相呼应。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秩序的投射,是周人“封邦建国”理想的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一张地形图清晰标注了大石河与琉璃河的交汇,凸岸选址,背山面水。古人择地,从不随意。他们懂水势,知风向,更懂得如何让一座城与自然共生。这哪里是简单的建城?分明是一场天地之间的智慧对话。</p> <p class="ql-block">展板上金色文字在棕底上熠熠生辉:外城壕与外城墙的发现,证实了双重城圈的存在。这曾颠覆了学界对西周都城结构的认知。我站在灯下,仿佛听见考古学家们当年的惊叹——原来燕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更恢弘。</p> <p class="ql-block">“建造智慧”四个字让我驻足。板瓦、筒瓦的出土,意味着建筑技术的飞跃。那些看似普通的陶片,曾是遮风挡雨的屋檐,是古人对安居的执着。我忽然觉得,文明的进步,往往就藏在一片瓦、一堵墙里。</p> <p class="ql-block">一堵发光的展示墙静静立着,光影勾勒出夯土城墙的轮廓。讲解词说,这种工艺层层夯实,坚固如石。我伸出手,虽不能触碰,却仿佛感受到那泥土中沉淀的力量——那是人力与时间共同书写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一件三足鼎更为庄重,顶部装饰繁复,纹路如藤蔓缠绕。它不只是一件器物,更像一位沉默的史官,记录着某个贵族家族的兴衰,也见证过王朝的晨昏。</p> <p class="ql-block">“燕地民生”这块牌匾让我走得更慢了些。农业、畜牧、纺织、铸铜……原来古人的日子,也和我们一样,要耕田、要织布、要养家。那些石镰、蚌刀,曾割过多少季的庄稼?我忽然觉得,文明的根,就扎在这些平凡的劳作里。</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心头一颤的,是一只青铜面具。圆眼空洞,嘴部微张,绿锈斑驳,却透出一种奇异的威严。它曾戴在谁的脸上?是祭祀的巫者,还是出征的将领?它不说话,却让整个展厅都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几件青铜器并列陈列,形状各异,有的如鸟展翅,有的似兽低吼。它们静静躺在展柜中,却仿佛随时会发出金属的鸣响。每一道纹路,都是古人指尖的温度,是信仰与审美的凝结。</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段文字在深色背景上浮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琉璃河遗址历经发掘、修复、保护,如今更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时代的文化思想,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我读着,心中涌起一种踏实的感动——我们没有忘记来时的路。</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回望那面浮雕墙,阳光正斜斜洒在石刻的屋檐上。琉璃河遗址不只是考古地图上的一个点,它是北京文明的源头,是燕山脚下一段未曾中断的讲述。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脉搏上。而文明,正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