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天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901.4.29—1989.6.19)</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赴法求学 为民种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爷爷13岁的时候,父亲即去世。在胞兄徐嘉瑞的支持影响下,刻苦读书,阅读一些进步杂志和书籍,看到了民族危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青年必须练成富国强民的本领,才能救民族于水火。此时,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吴玉章等组织有志青年到欧洲勤工俭学,探索中国革命的新思想,寻求改造中国的途径,各地青年纷纷响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南有五人报考,但规定必须持有高中毕业文凭的人,才有报名资格。当时,天骝高中还没有毕业,便拿着五哥徐嘉瑞的毕业文凭去报考。几日后出榜公布考起的留学生是徐嘉瑞。这下可麻烦了,榜上有名,不能把名字改成徐天骝,两兄弟也不能用同一个名字。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在办理护照时,徐天骝便使用了徐嘉锐的名字。因为老昆明人把瑞字读成"睡"字的音,锐字仍然读"锐"字音,两个字可以区分开来,而北方话"瑞""锐"发音都是一样。用这个方法便将兄弟二人的名字区别开来。办理证件时,稍作解释也就办理了护照。学成回昆后,为了兄弟俩的名字不混淆,七爷爷一直用的是号徐天骝,而没有再用徐嘉锐的名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3月,结婚仅九天的天骝离别新婚燕尔的新娘踏上了出国求学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天骝的同父异母大哥徐嘉彦,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进京会试,考起大挑一等,在江苏淮安、天津滦城县、河北定县等地做县长,长住天津。在淮安县工作时,有位在县里任录事的周贻能先生,能写会算,与徐嘉彦相处很好。徐嘉彦调天津时,便邀周贻能一起北上。后来,徐嘉彦到滦城县当县长,并帮助他提升为滦城县副县长,两人的关系就更好了。这位周贻能先生不是别人,恰巧就是周恩来同志的父亲。此时,周恩来就在天津,正为组织出国勤工俭学而奔忙。徐天骝到天津后,大哥徐嘉彦便把七弟介绍给周贻能,请他儿子周恩来,务必帮助天骝出国求学。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进了法汉补习学校补习法文,并办理好了赴法的一切手续。在此期间,周恩来和徐天骝(当时是用徐嘉锐的名字,天骝为号)在一起,给以了无微不至的关怀。18岁的天骝从边疆来到大城市,对很多西感到新奇。周恩来看在眼里,曾耐心地对他讲:"国难当头,我们年轻人要胸怀大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不要去羡慕那些有钱人的场。我们这次赴法勤工俭学,就是准备去吃苦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年周恩来有事先行,把徐天骝委托给勤工俭学会负责人李富春等照顾,由天津乘轮《智利号》前往法国。临行前周恩来又专门抽空来看他,一再嘱咐:"要注意身体,好学,将来回国为人民多做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和徐天骝前后一个月达到法国,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地点相距较远,以后联系少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分别在北京、昆明见了几次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与法国同学一起进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徐天骝因经济困难,只能乘坐低等船舱,终日与猪羊、蔬菜为伍,舱内臭气熏天,海上航行了42天才到达法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到法国先要勤工俭学,苦钱来养活自己积攒学费,几经周折,进入了巴黎克鲁梭一史乃德工厂当轧钢工人。这是一家生产大炮的军火工厂,工作相当辛苦,一天连续干8、9个小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吃的是一种自称为"冷水饭"的食品,即用极便宜的法国葡萄酒,兑上冷开水装在水壶里,饿的时候,边啃面包,边喝冷水酒就算一餐。这样节俭的吃法,是为了多节省点工资以后好交学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在友人的帮助下,转入一家私人苗圃去做工,专门培养玫瑰花。这里除了空气新鲜外,劳动强度和工头的凶狠劲,比工厂有过之而无不及。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只够交半年的学费,为了读书还得干更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民以食为天""以农立国"的思想指导下,徐天骝选择了学习农业科学。先在法国布列塔尼黑爱能农业学校学习,后又到法国国立瓦乐耶大学农学院深造,最后取得农业工程师、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后再入国立巴黎大学农学院攻读,又获农学博士学位。获得双博士学位后,导师乐杰高薪聘请他留在法国。但想着要报效国家及家乡父老,拒绝了导师的挽留。在法国留学了8年,于1927年11月19日学成回到了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昆明后,先后在省立农校、昆华女中、昆华中学、省立师范任教员及教务主任。1935年受省政府委派任开蒙垦植局副局长、兼农务课长,负责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在开蒙垦殖局(开远、蒙自一带)兴修水利,大力开垦荒地,变水害为水利,变荒山为良田,推广科学种田,试种烤烟及多种经济作物,取得良好的收成。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促进了农业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徐天骝向龙云建议:"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云南的烟草事业。"建议很快被采纳,省政府建立了云南省烟草改进所,任徐天骝为副所长,主持业务工作,负责烟草的引种、改良、推广等工作。在烟草改进所工作期间,他带领技术人员,发展云南烟草种植,致力于各品种烟草在云南的栽培技术,通过多年研究,认为在云南以种植美国大金元烟叶为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天骝(右立)及昆女中学生(蹲右2为岳母陈菊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徐天骝建议更换云南烤烟品种,直接从美国引进大金元烤烟籽种,在云南推广种植。经多番努力争取,此建议获得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的支持。龙云亲自以30两黄金,托抗战期间驻滇美国十四航空队"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从美国带来了"大金元""特400号"和"特401号"三个烤烟新品种。徐天骝得到这些籽种非常高兴,积极组织及指导人员在玉溪精心培植,经过徐天骝及他的同事、学生们的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共同努力,最终发展成为今天著名的"云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后他又到农村推广种植,最初农民不会种烟,徐天骝就亲自到农村讲授烤烟栽培技术,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烤烟,并亲自办班培训技术人员,推广种植技术。后来农民尝到了种烟的甜头,种烟积极性大增。烤烟种植从1942年玉溪等几个县种植的烤烟面积27亩,到1947年便扩大到玉溪、江川、晋宁、澄江、易门、开远、蒙自、嵩明、富民等十几个县的24450亩。解放后更是扩大到全省各县及省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烟不但产量大,且品质极高,是我省各种名烟的原料,也是全国极品烟"中华""大熊猫"等名烟的主要配料。烟草成为云南经济的主要支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云南烟草的发展和成就浸透了徐天骝的终生心力及血汗,被农科界和烟草界尊其为"云烟始祖"和"云烟之父",他是一位对云南发展建设有极大贡献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天骝不仅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农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1928年回国后在昆华女中等几所中学任教,以后又在东陆大学、云南大学任教授,1958年昆明农林学院从云大分出来后,一直是昆明农林大学的著名教授,经济作物教研室主任、院务委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技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英才遍四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哥俩 嘉瑞和嘉锐(天骝)</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徐氏双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爷爷徐嘉瑞和七爷爷徐天骝两兄弟,是我们徐氏门中近代最有成就,对国家贡献最大的两位人。他们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曾被人称为"徐氏双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还有一段涉及他们兄弟两人的有趣故事。在人民解放军进驻昆明后的一天上午,陈赓和张冲两位首长研究完工作后,陈突然问张:"云南是否有两个徐嘉瑞?"张爽朗的一笑,说:"你今天问我,算是找对庙门啰!是有两个,而且是同胞兄弟,但音同字不同。哥哥叫徐嘉瑞,字梦麟,瑞字是祥瑞的瑞,云南话读'睡',是老党员,文史学家,著名教授,现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他弟弟叫徐嘉锐,锐利的锐,字天骝,是留法农学博士,云南引种美种烤烟的开山之人。云南话'瑞'与'锐'不同音,而北方话就是一个音了,云南人称他们为'徐氏双杰'。前几天,他们俩还都是走在迎军队伍前列的各族各届代表咧。在学校里,学生们为了区分他们兄弟,称呼做大徐老师、小徐老师。同事们则以他们的字梦麟、天骝称呼他们,自然就把兄弟两人区别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赓听了连连点头,说:"呵,原来如此。"张冲反问陈:"你为什么会提这样一个问题?"陈赓答道:"南下前,毛主席指示我,到云南后,找一找叫徐嘉瑞的人。说,他在延安看过他写的书,很有人民性。从主席那里出来,周恩来同志也要我到云南后找一个叫徐嘉瑞(锐)的人,说此人诚实可靠,是个有贡献的农学家。把我都搞糊涂了。"说到这里,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此事一时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0年代初期,张冲同志在翠湖边散步,常转到徐嘉瑞家里去闲坐,有几次又说起此事。他每次说起来,都为别人分不清这两兄弟的名字,而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云烟之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以后七爷爷获得了"解放",被选为云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继续担任省农学会及作物学会理事,省烟草学组组长,为进一步改进云南烟草品质,发展云南烟草事业出谋献策,提出了自己的宝贵意见,发表了《对云南烤烟实现优质高产的几点意见》等重要论文,为振兴云南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云南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云烟专家,晚年在昆明公然没有一个住所,而是租用李如琚老师红星巷的房子住。这一情况反映到邓小平夫人卓琳那里。浦卓琳、浦卓英两姐妹在昆华女中读书时,是七爷爷的学生,七爷爷教她们生物学,经常带她们郊游,排演话剧,相处非常熟悉。卓琳知道上述情况后,便关照云南省委,在省委书记高治国的过问下,七爷爷搬进了农大所属西站兽医院宿舍,才算有了自己的一小间住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6月19日七爷爷因脑梗塞复发而离开了我们,享年90岁。七爷爷是一位农学家、教育学家,开创了云南的烟草种植事业,对云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农学界及烟草学界称为"云烟之父""云烟始祖""云烟先行""云烟奠基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学者马曜在《徐天骝文选》序言中写道:"徐天骝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言其平凡,是说,在徐天骝的一生中,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而少有鲜花、掌声和喝彩;而称其伟大,则是说在默默地奉献中,在田间、在课堂、在实验室,徐天骝为云南烟草产业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最卓越的贡献,又当推引进并推广美国弗吉尼亚良种烤烟'大金元' 具体说来,便是他成功地解决了良种烤烟引进、选定以及栽培、烤制等关键性技术环节,并加以改良、推广,从而为后来云南烟草产业的长足发展铺平了道路。 " “这段不争的历史,凡是当时关注云南烟草产业的各界人士都是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上图文取自徐嘉瑞之孙徐章所著66万字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斜月三星集》第326—329页 第336—337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谨向徐章先生致谢 美篇标题系临时所加)</span></p>